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石泉火狮子 的原始碼
←
石泉火狮子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石泉火狮子</big> ''' |- | [[File:800 (5)354678987.jpg|缩略图|居中|[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6458/20160729204759-538853444.jpg/800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gou.com/PicBooklet.v?relateImageGroupIds=&lemmaId=63321083&now=https%3A%2F%2Fpic.baike.soso.com%2Fugc%2Fbaikepic2%2F6458%2F20160729204759-538853444.jpg%2F800&type=1#simple_0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火狮子民间俗称“耍狮子”,是流传于陕西省石泉县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耍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 ==遗产简介== “石泉火狮子”,于2009年6月11日,经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入选[[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信息是: 编号:III-34 申报单位:[[石泉县]]文化旅游局 类别:[[民间舞蹈]] ==基本内容== 火狮子民间俗称“耍狮子”,是流传于陕西省石泉县的一种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耍狮子分文耍、武耍两类:文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武士打扮,侧翻入场,以绣球逗引狮子,动作以模拟狮子生活习惯为主,如表演舐毛、搔痒、图1 装扮[2]打滚、翻动、欢跳亲昵、护抚幼狮、与幼狮逗趣玩耍等动作,以表现狮子灵巧温顺性格。还有测字,吉祥如意,喜庆丰收等。武耍表演时,引狮郎手执绣球,不等狮子摆,耍一个鹞子翻身,纵身跃上狮背,然后进行各种翻滚动作,犹如武士和狮子一场恶斗。主要表现狮子威风八面,气大势雄的特点,如表演跳跃、跌扑、登高、腾轻、踩高、搏斗、梅花桩、“撞三关”一是过独木桥,二是登高摘绣球、三是撞烟花火海的葡萄架等各种动作。 石泉舞火狮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讲究场面,规模的主要以“舞葡萄架”为代表;场面较小的主要分“拆字”式和“技巧”式两种。 1、舞葡萄架:其场面宏大、热闹、所耗费的时间、资金人力巨大,解放前只有少数大户人家或商会才请得起,它是石泉舞火狮子的经典。其准备工作要在春节前二、三个月就要着手、葡萄的制作非常繁琐。所谓“葡萄”是由山上的生黄泥一个个地捏成,要求每棵泥中间留一小眼,到时好装烟花沫、每棵只能阴干、不能晒,否则有裂口无法装药。待干后装药,再用细铁丝一棵棵小心穿起形成葡萄串。在每串葡萄上用小刷子小心地刷上硫磺、硝水,再将葡萄串用铁丝串起来形成长串。葡萄架一般搭在街道中间、选搭好的基础框架,再把葡萄串挂上去,每大串葡萄中间还要绑上竹筒烟花。架搭好后主人便请图2 表演[3]火狮子登场。当几头雄壮的火狮伴着欢快的锣鼓冲进葡萄架下狂舞时,主人点燃葡萄架上的花筒,葡萄架迅速燃烧,灿若白昼。当硫磺与硝见到火花后立刻燃烧,其蓝绿色的强光,使每棵葡萄散发着诱人的光辉。其景象十分壮观。火狮迎着葡萄架上的礼花和四周几百群众手中的礼花,神采飞扬、激情狂舞,表演各式高难度动作。两人一组的舞狮者表演时,光着上身,且身上涂满鸡蛋清以防烫伤。一组一般只能舞十几分钟就已累得支撑不下来,要迅速换下一班人。整场演出要持续几个小时,同时也成为一年中石泉人最津津乐道的趣事。2、拆字式:无论县城、集镇或乡村都广受欢迎。其规模、场面较小,一般在一家一户门前玩,拆字的内容包罗万象,这主要根据主人家出的题和设的局随机应变,极富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石泉舞火狮由两人一组,前面一人顶狮头、后面一人披狮皮,舞时,后面人抓住前面人腰上捆的布绳,踩着锣鼓点表演。前面舞狮头者十分重要,其不但要掌握舞狮技艺,更要头脑灵活,能识文断字,能在最短时间内破题拆字。否则,主人家会十分扫兴,班会也大失面子。故石泉舞火狮子的班会一方面要操练技艺,另方面也要加强知识修养,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如,火狮子被请到主人家院里,院内一只木桶内放了几根木棍,主要要求摆成四个字,而且这四个字的笔划将所提供的材料刚好用完。火狮子进门一看,一边先摆开阵式迎着烟花踩着锣鼓点狂舞、演染气氛,一边快速转动脑筋破题。半小时后,火狮子放慢节奏,围着木桶抓耳挠肋,做着各种滑稽、搞笑的动作。不一会儿,便用嘴含着木棍摆出“江山一”三个字,然后又衔着木桶放在三个字的后面。因桶与统谐音,顿时掌声雷动、烟花四射,火狮子也兴奋地舞了起来。另一种是主人家先出一个或几个字要狮子对应笔划、平仄一致的字句。如用板凳摆成“天下太平”四个字,要求狮子用嘴衔住板凳摆成笔划、平仄相一致的另外四个字,图3 伴乐[4]火狮子在拆字时不仅要动脑,还要表演很多高难度、观赏性强的动作。这种游戏所耗财力和人力很小,只图个热闹、喜兴,故在全县广受欢迎。每年春节石泉人最盼望的就是观赏火狮子表演,参与烧花队伍。3、技巧式:主要考舞狮者的勇气、胆识和功力。其名目多种多样,根据主人家所出的题,发挥性表演。最传统的名目有“天鹅抱蛋”、“仙人摘桃”、“八仙过海”、“姜子牙钓鱼”、“李二嫂洗衣”、“鹊桥相会”、“登魁星楼”、“跳四角井”等。其表演即有舞蹈动作又柔入了杂技技巧,十分有看头。如“登魁星楼”,就是主人用上小下大的六个或八个八仙桌相叠,形似魁星楼在最上层的桌子中央放上彩头,要求火狮子逐层往上爬、取下红包,表演的难度非常大,因为每登记一层桌子还要从桌底下的四个方面来回钻进钻出,登上顶端后又要逐层下来,这样的技艺没有几年扎实的硬功夫是拿不下来的。还有如“跳四方井”主要考验舞狮者的配合默契程度和协调、平衡能力。主人将两个大八仙桌反着叠起、四角向上,火狮子表演时爬上一个角后,要腾空跃起跳到另一支角上,站稳后又跳向另一只角,其间还要表演各种惊险、幽默的动作。如“仙人摘桃”,主人将两个长长的木楼梯竖起,在空中搭成人字型、顶部横放一木桌,木桌上放一高凳子,凳子上放一花瓶,瓶口放上红包。要求一大一小一对狮分别各从一边爬着梯子上到顶端、板凳面很窄、两只狮子身体庞大,在凳子上交换位置后,小狮子踩着大狮子的背衔下红包后,分别又从另一边爬下来,整个表演惊险刺激,又风趣、幽默。 石泉舞火狮子在千百年的传承发展中,融进了石泉人民的勇气和智慧,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石泉舞火狮子文化,它是石泉人民传统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 ==表演道具== 狮子头是用竹篾和铁丝扎成,纸糊涂色。狮子头上有九个包,眼、嘴、牙俱全,嘴图5 表演道具[6]可张可合,狮皮是用苎麻或龙须草编结而成,通过染色,呈毛状,安尾巴,后柳镇的狮子是由山上野生的棕叶编制而成,经久耐磨,防火烧。“葡萄架”是玩火狮子的场面道具设置。“葡萄”是由山上的生黄泥一个个地捏成,要求每颗葡萄中间留一小眼,到时好装药,每颗做好后只能阴干,千万不能晒,否则有裂口无法装药,待干后装药。然后用细铁丝一颗颗地小心穿起形成葡萄串,在每串葡萄上用小刷子小心地刷上硫磺,硝水后,再将葡萄串用铁丝串起来,葡萄架一般搭在街道中间,先搭好基础框架,再把用铁丝串起来的葡萄串挂上去,每大串葡萄中间还要绑上竹筒烟花,架搭好后便请火狮子。葡萄架一般7米长,3米高,宽3米,是火狮武耍的最后一道关口,葡萄架燃烧时一片火海,葡萄串成蓝色,火狮踏入火海,叫人叹为观止。[7] ==基本特征== 1、石泉舞火狮子是石泉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图4 逗狮人[8]其动作、形态都充分体现出秦巴山区人民勇敢、豪放、粗犷、热情的性格特征和勤劳、聪慧、团结、友爱的优良品质。2、石泉舞火狮子受南方移民文化的影响较大、极具兼容性、尤其是南方舞彩狮的杂技技艺,对石泉舞火狮的影响较大。 3、石泉舞火狮子表演既热闹、喜庆、幽默、风趣,又惊险刺激,让人叫绝。 4、石泉舞火狮子集智慧、勇气于一身,聚舞蹈、杂技于一体。 ==历史渊源== 石泉火狮舞,相传火狮是天中的神灵图腾。神灵下凡赐予人类神奇的力量,能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辟邪、降魔的美好愿望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人们为了祭祀这个神灵。相传这神灵夜间降临,先民们就用“堆火”来迎颌神灵。这个火狮只能用“火”来烧它,才能显出威风的神灵。人们称它“火狮子”后来烟花爆竹的产生,人们就用烟花爆竹来烧火狮,火狮与烟花爆竹交融呈现出一团火红吉祥如意的图腾。后来人们在岁时节令的庆典活动中,不但地完善火狮子舞的表演动作和表演形式,逐步演变成现在的火狮子舞。 石泉舞火狮子,产生于民众的劳动之中。石泉境内群山环绕、山大沟深、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必须依靠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勇气同自然抗争、与凶猛的野兽搏斗。在强大的自然面前,战无不胜的兽中之王——狮子便成为先民的一种图腾崇拜。人们用树腾、草、麻制成狮子模型放在门前,震慑野兽、降妖除魔。节日庆典,便顶着狮头,披着狮皮模仿狮子的动作舞蹈狂欢,以祈福求祥。秦、汉、明、清时期,随着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南方舞彩狮的技艺逐渐与土著舞狮相兼容,产生了极具石泉特色的舞火狮子。 大清康熙石泉《道光县志》载:“石泉狮舞多风彩,来年丰收又挹秀”。清道光年间县知事慕维诚曾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骑着高头大马挂上彩,人们舞着火狮,曾热闹非凡地在我县禹王宫大庆三日。 传说石泉舞的火狮子是天宫里南天门前的两只看门神狮的化身。因此舞狮前,班首要念经、祈祷神狮下凡赐予神奇的力量,舞狮者也要沐浴、祈祷。火狮出行前,官府、商会、各家各户要下请贴请火狮子上门表演。夜幕降临、火狮子伴着欢快的锣鼓点、在无数竹筒烟花的喷射下跃然而起,来回不停地摇头、摆尾、翻、滚、跑、跳、舞得可谓神采飞扬,激情四射;将喜庆、欢乐的节日气氛推向高潮。火狮子在石泉民间一直有祛病、消灾,祈求平安、祥瑞的讲究。如春节火狮子舞到主人门前,先拜祖先,进堂屋巡游一周,若主人祈儿女,便请火狮子到床上打滚;引狮郎口念:狮子头上九个包,来年生个胖宝宝。若主人孩子生病,就把小孩从狮口递入腹中,再由屁股后送出,意为孩子重生;若主人儿子参加科考,狮子就被请进堂屋,班首用手按住狮头高声喝道:“狮子头上九个包哇、保佑全家身体好哇!”、“狮子来到大门前啊,保佑公子点状元啊!”等。石泉舞火狮子不单是迎着烟花狂舞,同时还要根据主人出的各式各样千巧百怪的节目进行应对表演,真是集智慧、勇气于一身、聚舞蹈、杂技于一体极具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与知识性,深受民众喜爱。石泉舞火狮子,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表现风格是其它地区所没有的。其表演豪放、粗犷、充满野气,威武雄健、刚柔相济、风趣幽默精彩绝妙。石泉舞火狮子最大的特点是舞狮者与主人家是互动,也是石泉舞火狮子的精髓所在。 ==地理环境==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江上游,地跨北纬32°45′57″~33°19′56″,东经108°01′8″~108°28′42″,之间,北依秦岭南麓,南接巴山,成为川、陕、鄂三省交汇处。汉江由西向东将其划分成南北为浅中山区,东西为川道盆地,呈“两山夹一川”之势。 全县总面积2056平方公里,辖7乡8镇,总人口18.2万人,境内主要以汉族为主,还有少数的回、满、壮、蒙、白、羌、土等民族。 大清康熙《[[石泉县志]]》载:东晋设长乐县,北魏改称永乐,西魏废帝元年(五五二年)始称石泉,因县城南石隙多泉,其水清冽,径流不息而得名。 石泉县境内,地形复杂,山峦叠嶂,气候为北亚热带边缘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是在第三纪断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串珠河谷小盆地,海拔平均高度在400-600米。 ==遗产保护== 石泉舞火狮子在长期发展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地域特色日见消退、亟需抢救和保护。扎制火狮的手艺人和舞火狮的艺术年事已高,出现断代危机。缺乏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保护和开发工作难度很大。 舞火狮的保护内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保护当前舞火狮表演者及制作火狮的民间艺人的传承人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部分是加快对火狮表演形式的发掘,对制作火狮工艺的保护和抢救。 2006年,石泉县全面普查了火狮的基本情况。2007年,进行了整理、录音、录像、文字资料,完成了建档工作。2008年,成立了舞狮协会,建立了中青年传承人接受老艺人以师带徒的传统培养模式。2009年,在全县恢复舞火狮的传统表演项目,推出舞火狮单体表演项目。2010年,建立了舞火狮专业团体,举行舞火狮表演,把舞火狮表演项目推向全国。<ref>[http://www.sanqinyou.com/yishu/info/1552911502629536.html 石泉火狮子]三秦游网</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910 音樂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石泉火狮子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