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禹王庙(泰安市宁阳县) 的原始碼
←
禹王庙(泰安市宁阳县)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禹王庙</big> ''' |- | <center><img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fd039245d688d43f2f36855c7b1ed21b0ff43b84?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20,h_220,limit_1/format,f_auto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www.taian.gov.cn/art/2011/2/23/art_50751_4078548.html 来自 泰安市人民政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禹王庙 外文名称:yuwangmiao 地理位置 [[山东省]] [[泰安市]][[宁阳县]] 占地面积 16132平方米 著名景点 齐鲁第一柏、 虬枝歧柏 |} '''禹王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南岸,坐北朝南。 禹王庙,原为河神庙,后为纪念大禹治水改建为禹王庙。 <ref>[http://www.taian.gov.cn/art/2011/2/23/art_50751_4078548.html 泰安市人民政府 宁阳县 禹王庙] [官方]2011年2月23日 宁阳县禹王庙位于伏山镇境内北部、大汶河堽城坝南岸,是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历史优秀建筑。据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修《宁阳县志》记载:“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ref> ==寺庙简介== 禹王庙,位于伏山镇堽城坝村北,大汶河的南岸,座北朝南,占地16132平方米,沿中轴依次为大道、广场、庙门、神道、正殿、假山等建筑,东西两侧为掖门、东西两廊,石碑及古柏树十一株。 创建年代不祥,据清咸丰元年重修《宁阳县志·秩祀》记载:“原名汶河神庙,在堽城坝,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员外郎张盛建坝,因立庙。” ==建筑风格== 禹王庙,正殿虹渚殿为穿堂式建筑,殿祀禹王,门额篆“风调雨顺”四字。庙内立有龟趺螭首石碑两通,一通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造堽城石堰记”碑,由明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官至兵、户、吏三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尚辂撰文,由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文征明及名家祝允明的书法老师李应祯篆额书丹,另一通碑为明成化十三年 (1477年)“同立堽城堰记”碑,由户郭尚书万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辅书丹。 ==布局结构== 大殿西侧,原有石碑数通,今仅存城堰碑两通,东西相向而立。 通高约5.6米,宽近1.5米,厚0.5米。记载着明成化十年(1474年)城坝重建的原由、选址、用料及施工工艺等,指出该坝为古代著名的水利建筑工程。 碑文记载:元宪宗七年(1257年),始筑城坝遏大汶河水南流,由河注入济宁,以利漕运。因坝为土筑,汛期常被冲毁,且淤积泥沙,河床升高,河道塞流。 1267年,建石砌大闸,用铁砂磨吻合,以利控制水势,构筑坚固。明朝定都南京后,漕运停止,河道逐渐淤塞,堰坝毁坏。明成祖初年,迁都北京,恢复航运。于是改选河床为坚硬石质的今址,重新建坝。坝体用碎石和石灰灌注,次年竣工。这项工程在历史上为繁荣南北水路交通、灌溉鲁西南广袤的农田,发挥过巨大的作用。碑文阴刻,因长年风吹雨淋,很多字已模糊不清了。 ==庙内古柏== 禹王庙内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称为大禹化身的直径达1.52米的古桧柏,号称“齐鲁第一柏”,还有一夭娇作龙形被誉为“虬枝歧柏”是宁阳八景之一,文人诗客多赋诗赞美。 ==文物保护== 禹王庙,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优秀历史建筑。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禹王庙(泰安市宁阳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