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筆架山隧道 的原始碼
←
筆架山隧道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筆架山隧道'''<br><img src="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4/Beacon_tunnel.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noreu2003/paradise251109/30099620 圖片來自xuite]</small> |} '''筆架山隧道'''({{lang-en|Beacon Hill Tunnel}}),是[[香港]][[港鐵]][[東鐵綫]]的一條隧道,位於[[九龍塘站 (香港)|九龍塘站]]至[[大圍站]]之間,貫穿[[筆架山 (香港)|筆架山]]。現在使用的雙線隧道於1978年動工,並於1981年4月26日啟用(原訂1980年中完工),由日本[[青木建設]]負責興建。 ==介紹== 第一條筆架山隧道於1906年開始建造,至1910年啟用,全長2.4公里,闊5.2米,屬於單軌雙程行車。而隧道的開鑿工程,在當時是全[[亞洲]]最龐大的工程之一,亦是當時香港最長的隧道,建築期間有超過50名工人死於隧道內。當時用以協助施工的[[窄軌]][[蒸汽機車]]隨後被調往[[沙頭角支線]]行走。 至1970年代,為配合[[九廣鐵路|九廣鐵路—英段]]的[[電氣化鐵路|電氣化]]及現代化,[[九廣鐵路局]]開始進行雙軌雙程鋪設工程,以紓緩客流量的急速增長,並提升列車速度。當局在舊隧道的西面建造一條單管雙軌雙程行車的新隧道,高度及闊度分別為7米及10米(與1978年通車的獅子山隧道北行管道相同),以支援鐵路電氣化。 1981年4月26日,隨著新隧道啟用,[[九廣鐵路局]]把舊隧道關閉。現時,舊隧道內的行車軌道已被拆除,並加建輸送管供[[香港中華煤氣|香港中華煤氣公司]]用作輸送[[煤氣]](1984年啟用,750毫米直徑,與位於[[獅子山隧道]]北行管道內的煤氣管道相輔相承)及[[液化天然氣]](由煤氣公司持有5.6%的深圳[[廣東大鵬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經大埔煤氣廠至馬頭角煤氣廠原氣管道,2012年啟用,500毫米直徑),使其成為全球僅有兩條天然氣輸氣隧道之一(另一條位於[[深圳市]][[大鵬新區]]中海石油深圳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連接碼頭及接收站之工藝隧道)。 == 舊筆架山隧道(煙墩山隧道) == 現時舊有的筆架山隧道仍然使用,位置是現時隧道以東約10-20米,由[[建築師|建築家]][[修斐]](Frederick Southey,[[拔萃男書院]]早年校友)設計。<ref name="FungChan-Yeung2009">{{cite book|author1=Yee Wang Fung|author2=Mo Wah Moira Chan-Yeung|title=To Serve and to Lead: History of the Diocesan Boys' School in Hong Kong|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98-miRI2yAwC&pg=PA32|date=1 November 2009|publisher=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isbn=978-962-209-998-2|pages=32–}}</ref>不過自九鐵雙線化以後,隧道已鋪設煤氣管道,作為連接九龍及新界的煤氣之用。 隧道於1906年動工,1909年完成接通,1910年隨整條九廣鐵路英段通車而啟用。 建築隧道時考慮成本問題,採用了單軌設計。當時開挖隧道時,採用兩邊共同開挖的方法。可是因為測度數據錯誤,導致第一次開挖時兩邊未能接通,最後要作出修正。 筆架山的地質結構複雜,又有巨大但鬆散的[[花崗岩]],所以不能一下子用炸藥開挖的方法,只能首先進行小規模爆破,之後再用人手慢慢開鑿,平均每星期僅進展18英呎,導致工程進度被迫拖慢。隧道的造價達到300萬港元,佔整段九鐵英段工程開支逾三分之一,亦是英段中最困難的工程<ref name="Apple2015">{{cite news |title=【蘋話當年】地圖上百年秘道?1981年九鐵停用煙墩山隧道 |url=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50424/53659212 |accessdate=2019-02-06 |work=[[蘋果日報 (香港)|香港蘋果日報]] |date=2015-04-24 |archive-date=2018-11-27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127022521/https://hk.news.appledaily.com/local/realtime/article/20150424/53659212 |dead-url=no }}</ref>。 起初僱用是一批本地華人開挖的,但是他們有[[風水]]的概念,認為開挖隧道會騷擾神靈而不斷反對。最後建造公司不得不從[[印度]]、中國[[山東]]以至[[意大利]]請人到港完成工程。另外,由於香港的惡劣天氣,[[颱風]]及惡劣的衛生環境,導致最少十數名隧道工人及工程師因[[瘧疾]]、[[腳氣病]]和吸入濃煙等原因死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Category:442 道路工程;鐵路工程]]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筆架山隧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