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約翰·阿什伯利 的原始碼
←
約翰·阿什伯利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約翰·阿什伯利四.jpg|thumb|right| [http://4.bp.blogspot.com/-6xn2wj3ess8/WtWLTwsVAnI/AAAAAAAAFLU/R4eR3dnglWg04GP9tc6VFH58qWKzU6pwwCK4BGAYYCw/s1600/John-Ashbery.jpg 原圖連結] [http://www.divasofverse.com/2018/04/late-echoes-by-john-ashbery.html 「圖片來源 」] ]] '''約翰·阿什伯利''' John Lawrence Ashbery,(1927年7月28日-2017年9月3日)生於紐約州羅切斯特,在安大略湖附近的一所農莊長大;出版過超過20卷詩集,贏得了美國幾乎所有的主要詩歌獎項,是一位美國詩人。同時,也是傑出的翻譯家和評論家。他多次為《先驅論壇報》、《紐約雜誌》和《新聞周刊》撰稿, 阿什伯利在迪爾菲爾德學院接受了教育。迪爾菲爾德是一所全男性的學院,阿什伯利在那兒讀了威斯坦·休·奧登和狄蘭·托馬斯的詩歌,並開始寫詩。 阿什伯里是20世紀到21世紀初在美國文壇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戲謔而飽含深情的詩行開闢了美國文學的新高度。 ==求學== 1949年,畢業於哈佛學院,獲得 A.B.榮譽,在那兒他是校園文學雜誌《哈佛支持者》和圖章社的成員。 艾希伯里曾在紐約大學短暫學習,他寫了關於奧登詩歌的論文。在哈佛他與[[肯尼斯·科克]]、[[芭芭拉·愛潑斯坦]]、[[V·R·朗]]、[[弗蘭克·奧哈拉]]和[[愛德華·戈里]]成了朋友,且是[[羅伯特·克里利]]、[[羅伯特·布萊]]和[[彼得·戴維森]]的好友。 1950年,代中期他得到了富布賴特獎金, 1951年,在哥倫比亞大學拿到碩士學位後,在布魯克林學院、哈佛大學和巴德學院擔任多年教師。 ==派駐巴黎記者== 1951-1955年,阿什伯利在紐約當廣告撰寫人。 1965年,全年他在法國度過。他曾是12卷的《藝術與文學》(1964–67)和[[哈利·馬修斯]]的《孤獨之地》(# 3/4; 1962)新詩卷的編輯。 他翻譯法語謀殺謎案故事,並任《紐約先驅論壇報》歐洲版編輯、《國際藝術》(1960–65)藝術批評家以及《藝術新聞》(1963–66)駐巴黎記者。 在此期間他與法國詩人[[皮埃爾·馬爾托里]]共同生活,他翻譯了馬爾托里的書《每個問題都是同一個問題》(1990)、《風景在門後》(1994)、《山水畫家》(2008),以及[[讓·佩羅]](《偽裝》)、[[馬克斯·雅各布]](《骰子杯》)、[[皮埃爾·勒韋迪]]和[[雷蒙·魯塞爾]]的書。 回到美國之後,他成為了《紐約》和《新聞周刊》的藝術評論員,還擔任《藝術新聞》編委會成員直到1972年。 ==最大的跨大西洋活動== 1976年-1980年,他專職擔任《黨派評論》編輯。 1963年,阿什伯利在紐約的一次定期詩歌朗誦會上結識了[[安迪·沃霍爾]]。他之前已寫過一些關於沃霍爾藝術的評論。同年他評論了沃霍爾的《花》,該作品在巴黎的松阿本德畫廊展出,阿什伯利稱沃霍爾造訪巴黎是「自十九世紀[[王爾德]]將文化帶到布法羅以來最大的跨大西洋活動」。 1965年,年底時阿什伯利回到紐約,紐約影樓舉辦了盛大的晚會來歡迎他。他與沃霍爾的助手、詩人[[傑拉爾德·馬蘭加]]結成好友,並對後者的詩歌有很大影響。<ref>[http://www.zgnfys.com/a/nfwx-42936.shtml 中國南方藝術 - 約翰·阿什伯利訪談:什麼是詩歌?]</ref> ==改變了我們閱讀詩歌的方式== 1970年代早期,阿什伯利開始在布魯克林學院任教,他的學生中包括[[姚強]]。 1975年,《凸鏡中的自畫像》非常罕見地獲得了三頂桂冠:普利茲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和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1年,他被授予國家人文獎章,頒獎詞稱「他改變了我們閱讀詩歌的方式」。<ref>[https://zi.media/@yidianzixun/post/thuQAg Z字媒體- 美國詩人約翰·阿什伯里逝世,他改變了人們閱讀詩歌的方式]</ref> 1976年,阿什伯利的作品仍有很大爭議。他的《文選》中收錄了一篇評論[[伊莉莎白·畢曉普]]的文章,他將自己描述為「一個愚蠢、自產自銷的超現實主義者,甚至無視超現實主義詩歌的規則和邏輯」。<ref>[http://culture.caixin.com/2017-09-07/101141991.html 財新 - 一部詩集《凸面鏡中的自畫像》,帶給他三項美國文學的最高榮譽,並創造了歷史記錄]</ref> 1983年,他被選為美國藝術及科學院會員。 1980年,他遷往巴德學院。在那兒擔任小Charles P. Stevenson語言文學教授。 ==帶來語言上的驚喜與愉悅== 2001 - 2003年,他是紐約州詩歌獎得主,並任美國詩人學會秘書多年。他還是衛斯理大學Millet寫作學會會員。他與伴侶[[大衛·凱爾馬尼]]住在紐約和哈得遜。 2008年,退休。「在過去五十年的美國詩壇,沒有人比約翰·阿什伯里更耀眼,」[[蘭登·哈默]]在《紐約時報》上寫道,「阿什伯里的詩句總是嶄新的,他的詩歌能給人帶來語言上的驚喜與愉悅,不為任何語言模式所限制。」 接受美聯社採訪時,阿什伯里開玩笑說如果他的名字變成動詞,那就應該是「迷惑世人」的意思。 2011年,他被授予國家人文獎章,頒獎詞稱「他改變了我們閱讀詩歌的方式」。 2017年9月3日,於紐約州哈德遜的自宅中安詳辭世,享耆壽90歲。<ref>[http://app.enclavebooks.cn/share/article/1199 飛馳 -與塵世游離卻依然與之切合——美國詩人阿什伯利今晨逝世]</ref> ==美國「杜甫」阿什伯利== ===用文字繪出抽像畫=== 紐約派有它的氣度,除了詩歌,還涉獵繪畫、音樂、戲劇等。在紐約派內部,詩人與詩人、詩人與藝術家,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相互影響、借鑒。阿什伯利把畫家德·庫寧和波洛克作品中的抽象表現主義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他的詩歌被認為是“文字的抽像畫”。 本詩名為“裡面有陌生人的靜物畫”,阿什伯利用詩歌語言展現畫面。他用蜜蜂、樺樹、秋日等意象來展現暴風的力量,“釋放出奇怪的共鳴”。而這些現像或瑣事之於人,終會過去。 ===從來沒有絕對的自由=== 阿什伯利的詩歌意象迭出、時空交錯,別緻卻混亂,給人們的閱讀和理解帶來了困難。然而也正是在這混亂中,我們感悟出時代的紛擾、混亂給詩人帶來的焦慮不安。 就如小說家金海曙所說:“閱讀阿什伯利通常帶給我的不是心靈上的愉悅,而是思想上的警覺。” 阿什伯利經常感到難過:“所有的事情都是明白的,但沒有一件被了解。”就如人明知道“沒有絕對的自由”,但還是想擺脫一切。 “我們知道一些麻雀不知道的事情”,想知道“事件真正的進程”,但是一切又詭譎難料。人“沒有擺脫自由的自由”,但在書中,我們的精神世界是自由的。<ref>[http://kuaibao.qq.com/s/20191027A0HEAX00?refer=spider 看點快報- 美國“杜甫”阿什伯利:他的詩,擁有考場作文稀缺的“思想警覺”]</ref> ===詩歌解讀=== 深切地感受底層人的痛與無奈。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杜甫對底層人民的憐憫與同情。跨越時空,美國的阿什伯利也描繪紐約的街景和底層人的遭遇,比如街頭鬱鬱不得志的音樂家。整首詩沉鬱頓挫,起筆用“死了”與“活著”對比,凸顯街頭音樂家的衰敗之氣,暗示人在現實下的艱難生存。但不論多麼艱難,街頭藝術家仍穿著自己的“身份”行走在街上,為理想找生存之地。 可是生存的環境如此惡劣,無名的人或許就像街頭的垃圾一樣,終會被排擠,直至消失。但“我”手中的提琴,可以“將一段無味的疊句自由發揮”,這正是街頭音樂家獨立於世的才華,也是與世界抗衡的武器。 [[File:街頭音樂家.jpg|thumb|right|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621392551/1000/0 原圖連結] [http://kuaibao.qq.com/s/20191027A0HEAX00?refer=spider 「圖片來源 」] ]] ==詩作== ===街頭音樂家=== 一個死了,另一個活著,他的 靈魂被生生地擰走,踟躕街頭 穿著自己的“身分”象裹著件大衣, 日復一日同樣的街頭,油量表、陰影 在樹下。比任何人被召喚向更遠的地方 穿過日益增加的郊區風度和舉止,當秋色落向 豪華的落葉,推車裡的破爛 屬於一個無名的家族,被排擠到 昨天和今天這步田地。一個瞪著眼 瞧另一個打算幹什麼,終於露了餡, 於是他們彼此相仇視,又相遺忘。 所以,我搖著、撫慰著這只普通的堤琴, 它只知道那些人們忘記了的流行曲調 但堅持它能將一段無味的疊句 自由發揮。十一月裡這一年翻轉著身子 日子間的空隙更明確, 骨頭上的肉更明顯。 我們關於根的地方何在的問題 象煙霧樣飄懸:我們如何在松林野餐, 在岩洞中,有流水不斷地滲出 留下我們的垃圾、精子、糞便, 到處都是,污染了風景。造成我們可能達到的模樣。 <ref>[https://www.shigeku.org/xlib/lingshidao/yishi/ashbery.htm 中國詩歌庫 - 譯詩庫:約翰·阿什伯利詩選]</ref> ===晚迴聲=== 獨自與我們的瘋狂和喜愛的花朵 我們看到確實沒有什麼可寫的。 或者說,有必要寫同樣的舊東西 以同樣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複相同的事情 為了愛情繼續並逐漸變得與眾不同。 蜂箱和螞蟻必須重新進行永久檢查 和一天的顏色 數百次,從夏季到冬季各不相同 使其減慢到真實的速度 薩拉班(Saraband)縮在那兒,還活著和休息。 只有這樣,慢性注意力不集中 我們的生活和睦相處,和解 一隻眼睛看著那些長長的棕褐色長毛陰影 如此深刻地說明了我們尚未準備的知識 就我們自己而言,今天的說話引擎。<ref>[http://www.divasofverse.com/2018/04/late-echoes-by-john-ashbery.html Rabih Alameddine的博客 - 藝術大師/詩歌大師-約翰·阿什伯里的迴聲]</ref> ==獲獎與榮譽== <ref>[http://jn.huaien.com/102/33670.htm 懷恩 紀念- 追憶美國詩人約翰·阿什貝利:曾憑詩歌集《凸鏡中的自畫像》獲普利茲獎]</ref> 約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在2011年國家圖書獎中獲得終身成就獎 ==視頻==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TIw5Itx-Uc}} 國家圖書基金會 - 約翰·阿什伯里(John Ashbery)在獲得2011年NBF美國信件傑出貢獻獎後的致辭。 ==參考資料== [[Category:詩人]] [[Category:美國人]] [[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返回「
約翰·阿什伯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