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納粹德國空軍 的原始碼
←
納粹德國空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納粹德國空軍'''<br><img src="https://8.share.photo.xuite.net/jetgolf88888882/182842a/13353580/686135998_m.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log.xuite.net/jetgolf88888882/twblog/146234661-%E7%B4%8D%E7%B2%B9%E5%BE%B7%E5%9C%8B%E7%A9%BA%E8%BB%8DBF-109G14%E6%88%B0%E9%AC%A5%E6%A9%9F1%2F72 圖片來自隨意窩]</small> |} '''納粹德國空軍'''([[德語]]:'''Luftwaffe''',意為'''空中力量''')是指1933年至1945年的[[德國空軍]],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39年9月在[[歐洲]]爆發時當時世上最強大、最先進和最具戰鬥經驗的一支[[空軍]]。納粹德國空軍於1935年[[元首 (納粹德國)|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ref>[https://blog.xuite.net/sally21927/7w814/32766078-%E5%87%A1%E7%88%BE%E8%B3%BD%E6%A2%9D%E7%B4%84%E7%9A%84%E5%8E%9F%E6%96%87%E5%85%A7%E5%AE%B9 凡爾賽條約],隨意窩</ref> 》後正式成立,用途主要是為支援[[閃擊戰]]橫掃歐洲。其中,德國的飛機大部分皆為先進的設計,在技術上勝過1930年代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如[[Ju 87]]「斯圖卡」轟炸機和[[Bf 109戰鬥機]]即是當時德國空軍的代表性軍機。空軍是德軍在閃擊戰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提供了陸軍戰術性的[[密接支援]],令德軍在戰爭頭九個月內以非常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其勝利進展直到1940年於[[不列顛空戰]]才被[[英國皇家空軍]]所中止,原因是當時的德國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儘管這場空戰的失敗挫傷了德國空軍的氣勢,當希特勒於1941年6月為擴大「[[生存空间]]」而入侵[[蘇聯]]時,德國空軍在初期仍取得不小的戰果,其勝利一直到1942年至1943年的蘇聯冬天所中止。 由於德國並未在1941年或1942年取得對蘇聯的決定性勝利,德國空軍被迫陷入一場[[消耗戰]]中,作戰範圍也持續擴大到[[北非戰場|北非]]和[[大西洋海戰|大西洋]]。[[美國]]的參戰更使得英國皇家空軍迅速恢復實力,能對德國本土持續地空襲,德國將其反擊行動稱作「[[帝國保衛戰]]」,在這期間,德國空軍的力量持續被削弱,到了1944年中期基本上已消失,使得在西線反擊盟軍的德國陸軍缺乏空中支援。德國空軍以革命性的新式戰機持續戰鬥至戰爭最後幾天,如[[Me 262]]、[[Me 163]]和[[He 162]],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空軍的重建== ===德國空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所簽訂的《[[凡爾賽條約]]》中規定德國不得擁有空軍,但因為德軍高層與國內[[民航機]]公司和飛行俱樂部合作,使德國在航空技術上沒有落後其他國家。德國空軍的真正重建起於希特勒上台後數個月,他任命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了22架敵機而被授予[[藍馬克斯勳章]]的空戰英雄[[赫爾曼·戈林]]為德國航空部長,以及前[[德国汉莎航空]]第1任總裁[[艾爾哈德·米爾希]]作為後者的副手。1933年3月,負責開發與生產飛機的[[帝國航空部]]正式成立,並於不久後在[[雷希林]]設置了試驗場。戈林對國內所有的航空業擁有絕對的控制權,1933年3月25日,德國航空運動協會(Deutschen Luftsportverband,簡稱「DVLA」)吸收了國內公家與私人的航空組織,並保留其「運動」的標題。1933年5月15日,戈林合併國內所有軍事航空於帝國航空部,該日就被定為德國空軍的官方「生日」。許多[[國家社會主義飛行軍團]]的成員轉到了新生的德國空軍。由於這些前國家社會主義航空軍團的成員原本就屬於[[納粹黨]]成員,相較於德國其他軍隊,德國空軍在早期就建立了穩固的[[意識形態]]基礎。戈林於1933年至1936年在空軍的重建上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但到1936年並未深入參與空軍的發展,而米爾希則作為德國空軍實質上的執行長直到1937年。 對德國空軍來說,戈林對空軍規劃與生產並未干涉是一大幸運。戈林對近代的航空發展對沒有多少瞭解,他上一次的飛行是在1922年,戈林也在飛機的原理和技術問題上缺乏認識,自己也沒有經常吸收相關知識。身為空軍[[總司令]]的戈林雖然在1936年後將重建空軍的事務交給了米爾希,但他仍以希特勒「政治核心圈」的角色發揮了影響力,提供大量資金來重建和武裝空軍。 另一位對德國空軍重建的重要人物為[[海姆特·韋爾堡]]。韋爾堡在德國空軍的建軍方向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韋爾堡曾在1920年代擔任了[[威瑪共和國]][[德国国防军]]秘密成立的空軍參謀部要職8年,具有相當的經驗,也是空軍高級幹部的理想人選。戈林希望韋爾堡能擔任空軍的[[總參謀長]],然而因為韋爾堡之母是[[猶太人]],為此而沒有安排該職位,但又不希望因此浪費了他的才能,便向他保證第三帝國的「法律」不適用於他,並讓他留在空軍參謀部,幫助[[瓦爾特·韋佛 (將軍)|瓦爾特·韋佛]]制定空中交戰指揮與《第16號條例》的各事項。 ==戰爭的準備(1933年至1939年)== ===韋佛時期(1933年至1936年)=== 與英美兩國的主流看法不同,德國空軍並非為陸軍的附庸。德軍軍官積極地發展對敵人施以[[戰略轟炸]]的能力,然而德國必須優先考量[[地緣政治]]和經濟因素,雖然空軍持續發展戰略理論,但因為德國是一個傳統陸權國,空軍必須以支援陸軍的方向來發展。 因為上述的原因在1933年和1934年期間,德國空軍領導人著重於它們「戰術支援」的能力。空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曾作為重要的支援角色。在此方向的發展上,[[俯衝轟炸機]]被認為是在破壞敵軍[[指揮部]]和[[後方通訊網]]的行動中,不可缺少的先頭部隊1934年,德國空軍發表了《第10號條例:戰鬥機》(Dienstvorschrift 10:Der Kampfflugzeug),提倡在執行作戰行動外的空中支援與攻擊地面目標。1926年的作戰手冊《空戰行動指揮要領》(Directives for the Conduct of the Operational Air War)持續作為德國空軍的作戰方針,直到1935年。該手冊指出[[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Oberkommando der Luftwaffe,OKL)必須集中其力量投入於有限的作戰行動(並非戰略性行動);保衛特定地區領空與支援陸軍作戰。 有了穩固的戰術作戰概念後,德國空軍理論家需要一個戰略方針與組織。一戰[[德意志帝國空軍]]的一名軍官(並非飛行員)[[羅伯特·克瑙斯]]在戰後長期擔任漢莎航空的飛行員,經驗豐富,同時也是一位知名的空中力量理論家。克瑙斯擁護[[杜黑]]有關「可以藉由轟炸敵方工業設施與對主要城市的恐怖轟炸來獲取戰爭勝利」的理論,並提倡對敵國平民的攻擊。對於杜黑恐怖轟炸的主張,德國參謀部極力反對,認為這種行動會招來敵軍的報復,從而波及到德國平民與城市。 1934年12月德國空軍[[參謀]]長[[瓦爾特·韋佛 (將軍)|瓦爾特·韋佛]]試著將空軍的作戰學說轉為戰略層面。此時韋佛為了建立戰略轟炸部隊,而進行了軍事演習(假想敵為法國)試著證明自己的理論。儘管這次演習中仍有攻擊地面部隊和通信設備的行動,韋佛認為它還是證明了戰爭中的決定性之處在於摧毀敵人的軍事工業能力,並在1935年制定了《空軍第16號命令:空戰指揮》(Luftwaffe Regulation 16: The Conduct of the Air War), 認為空軍的作戰任務應該針對以上目標。 對於此理論德國空軍高層拒絕實行[[恐怖轟炸]]的行動。雖然恐怖轟炸被認為會造成反效果,提高而非摧毀對方的抵抗意志,但後來改變了空軍原本主要的作戰任務「摧毀敵人軍隊」,而加入了此類轟炸行動。至於後來對[[格爾尼卡]]、[[鹿特丹]]和[[華沙]]等城市的轟炸則被德軍認為是戰術性的軍事支援行動,而非戰略性的恐怖攻擊。 然而韋佛了解[[戰略轟炸]]的重要性。在空軍於1935年最新引入的作戰理論《航空空戰指揮》(The Conduct of the Aerial Air War)中,韋佛摒棄了杜黑的理論和歸納了空中戰略的5個要點: # 通过轰炸敌方機場與製造廠并击败进攻德軍目标的敌军飞机,以摧毀敵军空軍。 # 藉由摧毀鐵路、公路,尤其是橋樑和隧道等重要補給線而妨礙敵人陸軍大規模兵力的行動。 # 有效支援陸軍單位,藉由轟炸摧毀敵方陸軍,直接性地參與陸戰。 # 藉由轟炸敵方海軍基地,保护德军海军基地,和直接性地參與海战以支援海军作战。 # 能有效癱瘓敵軍後勤與生產單位,給予敵軍戰爭潛力上的負擔。 韋佛相信戰術型的軍機僅是空軍戰略力量發展的第一步,並開始計畫生產[[戰略轟炸機]]機隊,試著將戰略轟炸轉為戰爭爆發時的空軍主要戰略。1934年5月韋佛開始實行一個長達7年的[[烏拉爾轟炸機]]研製計畫,這款轟炸機將負責空軍轟炸蘇聯心臟地帶的任務。1935年,此計畫衍生出了[[Do 19]]和[[Ju 89]]兩種長程轟炸機的原型機,雖然兩者因動力不足皆未完成。1936年4月韋佛制定其「A轟炸機」需要有航程6,700公里(4,163英里)和承載900[[公斤]](1,984磅)炸彈的能力。然而韋佛的烏拉爾轟炸機計畫遲遲沒有完成,而他所不斷提倡的空中戰略方針也被放棄。 到了1930年代晚期,德國空軍沒有明確的作戰用途。空軍雖然並非為陸軍的附屬支援力量,但也沒有明確的戰略性任務。德國空軍變成一個能執行非常廣泛作戰任務,而非特定任務的軍事組織,其功能也處於戰術和戰略兩方面之間。因此,德國空軍被彈性使用在各任務中,以及提供陸軍條件以達到戰鬥中決定性的勝利。事實上在戰爭爆發之前,德國空軍僅有15%的軍機是專用於支援陸軍作戰,而因為德軍在二戰初期接連的閃擊戰勝利,使人們存有一種錯誤觀念,認為德國空軍是僅以戰術支援為目的而建立的。 ===建軍方向的改變(1936年至1937年)=== 1936年6月3日韋佛與他的工程師因為搭乘的[[He 70]]未作細部檢查而墜毀,兩人皆喪命。韋佛死後,戈林任命[[阿爾貝特·凱塞林]]作為繼任者,擔任空軍參謀長,和任命[[恩斯特·烏德特]]擔任[[帝國空軍技術部]](Technisches Amt)部長。儘管烏德特並非航空技術的專家,他還是對德國空軍的建軍方向有了一定的影響,他主張空軍應使用中型、快速的轟炸機於作戰地區摧毀敵人的航空武力,而非對飛機製造廠進行轟炸。 凱塞林和烏德特的主張發展並非順利。在凱塞林於1936至1937年擔任參謀長期間,他與烏德特彼此在爭奪權力與軍中勢力,並要做戈林「應聲蟲」的工作。烏德特後來意識到自己的極限,而他在研製德國軍機上的失敗將會為空軍帶來長期的不良影響。 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沒有進展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許多空軍將領認為中型轟炸機就具有戰略轟炸的能力,來應付德國最可能交戰的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法國]],但認為在面對[[英國]]時會遭遇困難。1939年德國[[第2航空艦隊 (德國空軍)|第2航空艦隊]]指揮官—[[海爾穆勒·費爾麥]][[航空兵上將]]被要求負責制定德國空軍對英倫三島的作戰計畫,他認為可以藉由轟炸來摧毀英國抵抗意志,進而獲取勝利。費爾麥曾於筆記中記述,認為英國已在[[慕尼黑協定|慕尼黑危機]],[[倫敦市]]所爆發的恐慌中暴露了其弱點。還有是技術問題,德國設計師從未解決[[He 177轟炸機]]早期引擎容易著火的問題。此外,德國並不具備其經濟實力與資源來同時對付英國和美國。而空軍總司令部並未發展適合生產戰略轟炸機的相關工業。到了1939年德國空軍因為仍沒有對敵人施以戰略轟炸攻擊的能力,導致在1940年[[不列顛空戰]]中決定性的失敗。 納粹德國在重整軍事力量時遇到的其中一個困難為物資的不足,德國進口物資主要為整建空軍,其中以[[橡膠]]和[[鋁]]最為重要。而石油因為最容易受到封鎖,德國國內拼命研製[[合成燃料]],但仍無法滿足需求。1937年德國進口了超過前10年進口總和的石油,但至1938年夏天仍只有25%的需求量得以滿足。[[鋼材]]原料方面,戈林在1938年11月報告其經濟狀況非常危及,而工業約能應付83%的需求量,因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減少對軍備的鋼鐵與原料物資生產量。原料物資供應量的減少對空軍來說影響重大,約減少了30%的鋼材、20%的[[銅]]、47%的鋁和14%的橡膠。在如此情勢下,即使米爾希、烏德特和凱塞林他們希望,也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強大戰略轟炸能力的空軍。 因為以上原因,德國空軍僅限制生產比韋佛的烏拉爾轟炸機所需物資與人力更少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且德國工業必須花費兩架中型轟炸機的資源才能生產一架重型轟炸機,帝國航空部也未發展需要長時間研製的重型轟炸機。戈林曾說過:「元首不會過問那些轟炸機有多大,只會在乎有多少架」。德國空軍主導計畫的軍官過早去世,使得德軍在二戰並未建立一支「戰略空軍」,最後被證明為德國戰爭機器的致命傷。 德國空軍在戰略能力方面的缺乏在早期就已顯露出跡象,當[[蘇台德區問題|蘇台德危機]]持續升溫時,德軍卻並未準備戰略性的空戰(即使當時英法兩國非常弱勢),希特勒也下令將空軍擴增到目前的5倍。空軍總司令部也嚴重忽視運輸機的需求,甚至到了1943年仍稱運輸行動為「轟炸機特別任務」(Kampfgeschwadern zur besonderen Verwendung,KGzbV)。1938年3月,[[德奧合併]]事件發生時,戈林命令費爾麥研究[[空襲]]英國的可能性,費爾麥表示除非獲得荷蘭與比利時一带的空軍基地和空軍擁有重型轟炸機,否則不可能。然而因為[[西方盟國的背叛|英國出賣了捷克]]從而避免了戰爭,其重型轟炸機需求頓時消失。 德國空軍的弱點直到戰爭爆發前都未顯露出來,同時由德國設計如[[Bf 109]]、[[He 111]]、[[Ju 87]]「斯圖卡」和[[Do 17]]等軍機表現地相當出色。它們首次在派遣[[西班牙內戰]]的[[兀鷹軍團]]中亮相,對抗蘇聯製的共和軍飛機。空軍也很快的意識到雙翼機的過時,並將[[He 51]]戰鬥機由前線服役轉為訓練之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亨克爾和多尼爾提供空軍速度優於戰鬥機的轟炸機。參加內戰中的飛機裡(主要是1938年後所生產的)還有非常舊式的[[Ju 52運輸機]](該機很快就成了運輸部隊的核心)擔任轟炸任務。西班牙內戰期間希特勒曾說過:「佛朗哥應為Ju 52立一個紀念碑,以感謝它對西班牙革命成功的重要貢獻」。 ===俯衝轟炸=== 1937年因為水平轟炸機的低準確度,使得德國空軍瞭解到俯衝轟炸的優勢,其對小型機動目標的戰術轟炸精準度後來還遠勝過一些傳統重轟炸機。航距並非它們任務的關鍵要素,且它們通常能有效、快速地對敵人進行轟炸,節省陸軍要佔領目標附近地區,設置砲兵陣地的麻煩。俯衝轟炸機通常是兩名乘員、單引擎的飛機,能在僅6、7名乘員飛機的10%成本,達到準度有25%的更大成果。這些優勢使[[恩斯特·烏德特]]極力提倡俯衝轟炸機的使用,尤其是[[Ju 87]]。 烏德特對俯衝轟炸機的愛好嚴重影響了德國空軍的長遠發展。這種戰術性的[[戰鬥轟炸機]]方案僅能作為新式戰機服役的過渡替代品。1936年[[Ju 52]]是德國轟炸機艦隊的骨幹,也促成在新式轟炸機問世前,帝國航空部先生產[[Ju 86]]、[[He 111]]和[[Do 17轟炸機]]等過渡使用。然而Ju 86的性能差,He 111也比較好。於[[西班牙內戰]]中測試的結果使烏德特(包括部份德國軍工業人員)認為其彈藥的浪費量以軍事的角度來說是難以接受的。於是烏德特開始計畫俯衝轟炸機的生產,即改變[[Ju 88]]和[[He 177]]的原本設計,Ju 88的50,000架生產就被預定了,該機的重量也由7噸增加到了12噸,結果使其速度變得低於200公里/時。烏德特也以同樣的作法改變He 177的設計,將其發展為重型轟炸機。 ===軍事動員(1938年至1939年)=== 到了1939年夏德國空軍擁有9支大部分裝備了Bf 109的戰鬥航空聯隊、4支裝備Bf 110重型戰鬥機的[[納粹德國空軍組織|驅逐大隊]](Zerstörergeschwader)、11支裝備He 111和Do 17Z的[[轟炸機聯隊]]和4支[[納粹德國空軍組織|俯衝轟炸航空大隊]](Sturzkampfgeschwader)。Ju 88意外地在設計上碰到困難,因此當戰爭爆發後僅有12架得以投入使用。德國空軍此時共有373,000名士兵(其中有208,000名的傘兵、107,000名士兵的高射砲部隊和58,000名的通訊兵),飛機則共有4,201架作戰飛機,其中1,191架轟炸機、361架俯衝轟炸機、788架戰鬥機、431重型戰鬥機和488架運輸機。儘管有些不足與缺陷,德國空軍在當時仍是一支令人敬畏的軍事力量。 然而即使到了1940年春德國空軍仍尚未全體動員。儘管存有原物料短缺的問題,烏德特還是藉由引進航空工業一天工作10小時的制度,並加以合法化。在此期間建立了30個轟炸機中隊(Kampfstaffeln)和16個戰鬥機中隊(Jagdstaffeln)。此外還有5支驅逐軍團(Zerstorergruppen),分別是JGr 101、102、126、152和176被組建,全都配有Bf 110。 德國空軍也大大擴增空勤人員的訓練,為原本的142%,飛行學校共63所。這些設施後來被轉移到德國東部,遠離可能存有的盟軍威脅。空勤人員後來達到4727名,增加原本的31%。然而因為如此急速的擴增和訓練導致997人死亡和額外700人受傷,946架飛機也毀於這些意外中。完成訓練的空勤人員約有3,941名,而德國空軍此時約有220萬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590 軍事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納粹德國空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