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缅族 的原始碼
←
缅族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缅族'''是[[缅甸]]的第一大民族,以缅甸语为母语,属于汉藏语系民族,人口约3400万(2004年估数),占缅甸总人口的65%。缅族在全缅各地均有分布,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是缅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 缅族在缅甸7个省的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在极少数民族邦中也有广泛分布。缅族是缅甸的主体民族,在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领域都起着主导作用。缅族人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个头不高,肤色呈棕色,讲缅语。缅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是一种孤立语,语序和虚词的地位非常重要。 缅族居住区物产丰富,水草丰茂,[[伊落瓦底江三角洲]]是缅甸有名的“[[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水稻产量占缅甸水稻总产量的三分之二,被誉为“[[缅甸粮仓]]”。<ref>[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24921b1a0d8e86e07289d93b&lemmaId=9045383&fromLemmaModule=pcBottom 百度百科TA说] </ref> [[File:缅族1.jpg|缩略图|缅族[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1385343fbf2b211f4e4423bc18065380dd78ef9?x-bce-process=image/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5Mg==,xp_5,yp_5 原图链接]]] *'''中文名''' :缅族 *'''地域分布''' :缅甸 *'''人 口''' :3400万(2004年) *'''居住地''' :伊落瓦底江中下游,[[三角洲]] *'''分 支''' :9 *'''从 事''' :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 ==历史沿革== 缅甸历史,可以上溯到5000年前。当时缅甸的[[伊洛瓦底江]]边的村庄已有人类居住。将缅甸划分成“上缅甸”和“下缅甸”是[[英国]]殖民统治后的人为划分。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两世纪之後孟族来到锡唐河(SittangRiver)流域,而在849年缅甸人接管骠河流域并建立蒲甘城(Pagan)。 公元832年,泰/佬/傣/掸族在洱海盆地建立的联盟国家“蒙舍”(汉译“南诏国”)顺山势南下,灭亡了骠国,以叫栖一带向四周发展,在不断扩张中形成了缅甸主体民族缅族。<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C%85%E6%97%8F/9045383?fr=aladdin 缅族] </ref> ===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 [[File:缅族2.jpg|缩略图|左|[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37d12f2eb9389b5011d7c8518c35e5dde7116e8c?x-bce-process=image/crop,x_0,y_26,w_580,h_382/watermark,g_7,image_d2F0ZXIvYmFpa2U4MA==,xp_5,yp_5 yuantu.原图链接]]] [[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国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建立,为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的帝国。阿奴律陀国王相继征服掸族和孟族,也不断扩展领土。在阿朗西都国王(KingAlaungsithu,1111年-1167年)掌政时,小乘佛教逐渐成为主流,并在13世纪初期达到顶盛。当时建造的3000馀座寺庙尚有100座保存。1287年元朝统治者忽必烈率领元军大举入侵而结束了蒲甘王朝。此後,缅甸进入了掸族时期。 ===东吁王朝(1531年-1752年)=== 1531年缅人莽应体(Tabinshwehti,1531年-1550年)二度统一缅甸,成立东[[吁王朝]]而自称为王,并於1546年建立首都勃固城(Pegu)。之後莽应龙(Bayinnaung)即位,因多次与实力犟大的泰族阿瑜陀耶王国(大城王国)(Ayutthaya)交战而耗尽了资源,最後因勃固城於1599年被阿卡族占领而迁都阿瓦(Ava)。东吁王国最终在1752年没落。1753年,缅人雍籍牙(Alaungpaya)出现,赶走当时攻占阿瓦的孟族人,并建立大光城。 ===[[贡榜王朝]](1752年-1885年)=== 1782年-1819年是波道国王(KingBodawpaya)主政的专制时期,因其多次企图入侵泰国的野心,使得当时占有印度的英国不免忧心缅甸可能造成的威胁。 ===殖民时期(1885年-1948年)=== 英国和缅甸间的紧张局势在1824年-1826年以及1852年两次的英缅战争中达到高峰。英国在这两次的战争中均获得胜利,最後攻占勃固城并将此地称为下缅甸。在英国人进入缅甸後,上缅甸的经济也显著好转。1886年,英国再度赢得第三次的英缅战争,此时英国将缅甸纳为印度的一省,并将政府设於仰光。 在英国的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的交通和教育获得大幅改善。英国人致力开发水路,使得无数蒸气船得以航行於依洛瓦底江。铁路和道路也获兴建和改善以弥补水路的不足。此时,大量的印度移民涌入导致劳工廉价,造成地方经济受到威胁。因此缅人开始产生对印度人的仇视,以致在1930年爆发反印度人的暴动。 1936年,在英国统治下首次也是仅有一次的选举中,[[巴莫博士]](Dr.BaMaw)当选为英国控制下政府的首相,1937年,英国创建一套独特的缅甸宪法,同意缅人可以控制自国内政。 [[File:缅族.jpg|缩略图|[http://img4.imgtn.bdimg.com/it/u=880121061,3826657295&fm=26&gp=0.jpg 原图链接]]]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在1942年5月占领缅甸,成立以巴莫为首的缅甸执行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Gen.AungSan)组织了缅甸独立义勇军,1942年他率军与日军一起参加了对英军的战斗,然后在日军支持下宣布缅甸从英国独立。1943年,巴莫与昂山等人受邀访问日本,他们回国重组缅甸政府,昂山成为国防部长。1944年,昂山开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国一方,并组织「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对抗日军。 1945年日本投降後,宣布缅甸独立是有效的。战後的缅甸仍受英国控制,昂山则在1947年7月遇刺身亡。昂山的继承人德钦努(ThakinNu)继续领导独立运动,在英国议会1948年1月4日正式承认缅甸独立之后,於1948年初正式成立了缅甸联邦。 ==概况== 缅族有9个分支,即缅(巴玛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约(Yaw)、耶本(Yabein)、克都(Kadu)、格南(Ganan)、萨隆(Hsalon)和蓬(Phon)。 缅族在缅甸的历史上,先后三次统一了缅甸,对于推动缅甸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缅族在缅甸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远比其他民族发达,对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影响。缅族主要从事农业耕种,种植水稻技术较为先进,此外,还种植棉花、花生、豆类、芝麻等作物。 缅语有7种方言,各方言间差别不大,可以互相通话。缅语通行缅甸全国,是缅甸的国语。缅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创立于公元11世纪末、12世纪初,由辅音字母与元音符号相拼而成。 [[File:缅族4.jpg|缩略图|[http://imgsrc.baidu.com/forum/w=580/sign=69c28749f5d3572c66e29cd4ba126352/9879af1bb051f819e50bd3eaddb44aed2f73e7d4.jpg 原图链接]]] 缅族起源于古代氐羌集团,是中国古代羌人部落的南下分支。西汉至隋唐时期生活在川藏甘交界地带及其以南地区的白狼羌是最初的原始缅人。白狼羌为战国前后南下的牦牛羌部落的一支,分布在今川两一带,历史上曾多次慕义归化内属,且曾独立立国。东汉初年起,白狼羌就与中原王朝有过联系。隋唐时白狼(羌)为吐蕃所灭,“其地没于吐着”。唐善战争使得白狼人从7世纪中叶起便开始了其流离失所的生活。白狼人或内迁中原,或臣服吐蕃,或南逃滇中。内迁和臣服者最终均为汉藏两族所同化,南逃滇中的白狼人在洱海一带生活了约半个世纪后,由于蒙舍诏的统一入诏行动和唐与南诏的天宝大战而无法安生,于8世纪初继续南下,沿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太平江]]、[[瑞丽江河谷]]通道于9世纪前后进入缅甸境内。 9世纪中叶,白狼先缅人陆续集中到了缅甸中部叫栖一带,并在叫牺附近建立了11个村庄。早期的缅人(古白狼羌人)带有游牧型经济文化特征。他们在吸收了骠、孟文化成为农耕民族后,发展成为先缅人。先缅人在叫栖生活一段时间后,开始向伊洛瓦底江迁徙,在伊洛瓦底江边建立起了蒲甘城.并由此向缅甸其它地区扩张,与其它民族融合,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我们知道,缅族在先缅人时期是以游牧为业的。进入缅甸后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加上受孟族、骠族影响,从9世纪起就开始从事耕作,转为农耕民族了。农耕型文化的确立与否成为判断缅人与先缅人的标准。经济文化类型的转换对缅人的风俗习惯影响很大。 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蒲甘王朝]]。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来了佛经,确立了佛教的国教地位,使缅族社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可以说缅族是伴随着佛教信仰的确立而形成的。缅族人热情好客、正直诚实、克己求善、乐于助人的民族品德来源于佛教的影响。各种伦理观念如尊老爱幼等都与佛教相关。因此,可以说佛教信仰是改变缅族文化进程的核心因素。<ref>[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9e811c1412689a312a92e54c&lemmaId=9045383&fromLemmaModule=pcBottom 概述] </ref> ==服饰== [[File:缅族5.jpg|缩略图|左|[http://a1.att.hudong.com/14/45/300001297659131856453342548_950.jpg 原图链接]]] 在漫长的生产活动及生活过程中,缅族逐渐形成了民族物质生活上的共同点。由于缅族是外来民族,随着物质生活环境的改变及历史上与其它民族的长期相处、融合,物质生活习俗方面较先缅人时期有很大变化。缅族服饰根据其功用的不同可以分为头饰、上衣、[[筒裙]]、拖鞋、男装、女装、普通服饰、传统民族服饰等。 缅族人平时都穿民族服装。男子一般穿立领长袖汗衫和无领对襟长袖缅式外套,下身穿沙笼;女子一般穿无领长袖偏襟紧身上衣,下身穿紧身筒裙。无论缅甸男子或女子平日都脚穿拖鞋。缅甸妇女喜欢戴花,大多是鲜花。脸上抹一种用檀那卡树加水研磨的粉浆——一种缅甸传统的化妆品,用以防晒和保护皮肤。 ===头饰=== 传统男性头饰为包头(岗包)。包头风俗据传源于印度,缅族人包头巾的风俗始于阿瓦朝时期(14世纪中叶)。古代缅族男性以留长发为美。作为一种发式,他们常将发髻盘于头顶。为了不使发髻掉下散掉,缅族人借鉴印度人的做法,用布将发髻包上扎好,或在盘好的发髻外再围上一条布带。到了贡榜朝后期(19世纪)缅族人不再蓄发,岗包的功能也就随之改变,由实用转为装饰。 在古代,岗包是官员与平民、大官与小吏明贵贱的标志。现代缅族人一般不戴岗包,只有在正式场合如庆典婚礼上才系包头。包头巾完全成了装饰品。从质地上看,包头巾多为丝质,颜色多样。包头巾的右侧有包头巾尾。女性头上无包头。在头饰方面有发髺,并常在头上戴金花装饰。现代,缅族妇女还在头上插鲜花,在肩上披披巾。披巾始出于阿瓦,颜色较为鲜艳,贡榜后期曾大规模流行。缅王时期,披巾约有一肘宽(1.5尺),长过双膝,现代披巾较以前略有缩短。 ===筒裙=== 缅族男女下身均着筒裙,筒裙又称纱笼。穿简裙之俗在蒲甘时期就有了。筒裙一般长4.5尺,宽5尺,用整块布缝接两头而成。 男式筒裙称作“布梭”,多由大花格布或冷色调棉布缝制而成。女式筒裙叫作“特门”,颜色艳丽,上腰缝有两三寸宽的腰边,腰边多为黑色。系筒裙时,男子在腰间正前方系纱笼结,女子在左侧系纱笼结。 ===上衣=== 男式上衣分衬衣和外农两种。缅式衬衣多为白色长袖,立领。外衣分对襟衣和右衽衣两种。右衽衣较为少见,男女均穿,男式比女式长。现代男性多穿对襟衣。对襟衣无领、窄袖,一般有五粒布扣,三个兜,无兜。女式上衣为用素布或彩布做成的薄有衽外衣。无领、无兜、紧袖、紧身、短幅。 ===鞋子=== 缅族人不论男女均穿人字带拖鞋。拖鞋质地上分牛皮底平板绒带拖鞋和泡沫拖鞋两种。旱季、凉季穿牛皮底拖鞋,雨季穿泡沫塑料拖鞋。 缅族妇女爱打扮,喜欢扎发髻,在头上插鲜花。妇女常戴的饰品有耳环、耳钉、戒指、手镯等,现代女性好用化妆品。传统上,缅族妇女常在脸上和身上擦黄香楝粉。黄香楝粉由黄香楝树干研磨而成。妇女们早上沐浴后,常把黄香楝粉调水,涂抹于脸颊、手臂上。黄香楝粉不但气味芳香,而且还可以润滑肌肤、祛热防晒。乡下妇女喜欢用黄香楝粉在脸颊上抹两个圆圈,或用牙刷刷成四方格子等形状。 缅族男子有纹身习俗。纹身起源于图腾信仰,为的是防灾避祸。后成为男子成人的标志。纹身部位在上体胸前背后、腰至双膝之间,胳膊上也可以纹身,纹身的图案多为吉祥物如:伽龙鸟、龙、鱼等。也有纹经文。咒语的、古代不纹身的男子被认为是懦夫,常被人看不起,现代这种观念已经改变。大范围纹身的现象已经很少见了,人们一般只在手腕、胳膊等处稍许纹上几个字或简单图案。 ==宗教信仰== [[File:缅族6.jpg|缩略图|[http://img.mp.sohu.com/q_mini,c_zoom,w_640/upload/20170606/79026a35fdd54c55ba70c60f931fb143_th.jpg 原图链接]]] 缅族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即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缅族的信仰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但缅族从一开始就信仰神明,2018年,缅族人家中几乎仍然家家供奉神明。佛教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由印度传入缅甸,截至2018年,已有2500多年。佛教思想与教义在缅族中早已深入人心,缅族人几乎人人都是虔诚的佛教徒。 缅族人自幼在佛教思想的影响和熏陶下,养成了乐善好施、温厚谦恭、热情好客的性格和充满佛教色彩的生活习俗。佛教活动贯穿于缅族人的一生,佛教思想渗透在缅甸社会的各个角落,可以说佛教就是缅族人的习惯。 缅族人习惯家家供[[佛龛]],拜佛是缅族人每天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天凌晨4点左右,缅族家庭主妇就起床,到市场去买来鲜花插在佛龛上,把刚做好的饭也供在佛龛上,然后诵经拜佛。每天晚上临睡前,也要诵经拜佛后才能入睡。每逢休息日,许多缅族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常到附近寺庙里去听经、拜佛、祈祷。一旦遇有较长的假日,缅族人必携家带口到最有名的寺庙或佛塔去拜佛。 缅甸僧侣很多,全国大约有30万僧侣。从古到今,缅族人都非常尊敬僧侣。古时,佛教大法师就是国师,国王会见国师要跪拜,要把宝座让给国师坐。平时,百姓会见僧侣也要跪拜,和僧侣说话要用敬语,出门坐车要给僧侣让座。吃饭前,遇有僧侣来化缘,要先给僧侣布施以后再用饭。日常,如果僧侣缺少[[袈裟]]什么的,自有善男信女送到寺内。 缅族人认为佛塔是佛的化身,建造佛塔可以积最大的功德。在缅甸,从古到今,人们热衷于修建佛塔胜过于干任何事情。2018年,缅甸全国佛塔林立,金光闪闪,村村有寺庙,处处是佛塔,成为缅甸一大景观。 缅族人认为一生做佛门弟子,皈依佛门,从事佛事,为佛教发扬光大,是最荣幸的事。所以,缅族父母自从孩子生下来,如果是男孩儿,就准备给他做剃度;如果是女儿,就准备给她做扎耳朵眼仪式。这些活动往往要花很多钱,但父母们宁可不吃不穿,也要给孩子们举行这些活动的。 ==文化教育== 美丽的伊落瓦底江是缅甸第一条大河,它全长为2170公里,从北向南贯穿缅甸全境,是缅族文化的摇篮,也是缅甸文化的摇篮,勤劳勇敢的缅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伊落瓦底江畔,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创造了缅族的发展史,也谱写了缅甸的历史,并在骠族和孟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灿烂的缅族文化,也就是缅甸文化。缅族的文化比较发达。缅族在缅甸各民族中最早产生了文字,产生了缅文书面文学。 缅语是缅甸全国的通用语,是缅甸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或缅彝语支)。缅族造就了许多缅甸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缅甸古代和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几乎都是缅族人。缅族文学始自蒲甘碑文,它所表达的主要有三大主题:佛事、宫廷和爱情。表现形式主要为诗歌。缅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是缅族文学发展的鼎盛时期。该时期的作家主要是僧侣。[[信摩诃蒂拉温达]]是缅甸人民心目中的僧侣文学巨匠,被推崇为[[诗圣]]。该时期,缅甸著名的缅族僧侣作家还有信摩拉塔达拉、信乌达玛觉、信埃加达玛底、垒底等。缅族的文学是缅甸文学的基础,是缅甸文学发展的主流。缅族的文学对缅甸其他民族的文学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缅族的教育始于由缅族建立的第一个缅甸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时期的寺庙教育。寺庙教育是缅族古代的主要教育形式,也是缅甸古代教育的主要支柱。1044年,缅族首领阿奴律陀王建立了蒲甘王朝,从此有了寺庙教育。寺庙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免费教育制度。寺庙就是学校,僧侣就是老师,佛经就是课本,学生即是小沙弥。穷人的孩子可以不花一分钱在寺庙里一边当小沙弥,一边学习佛教文化知识和世俗文化知识。缅族的寺庙教育在缅甸传播佛教和普及文化知识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缅族受教育的程度高于缅甸其他民族。缅甸古代包括现代的一些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几乎都是由寺庙教育培养出来的。1885年,缅甸全国沦为英国殖民地以后,古老的寺庙教育逐渐衰弱,并濒于灭亡。直到1992年10月,缅甸政府才正式决定恢复寺庙教育。由缅族兴起的寺庙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春天。 ==文化艺术== [[File:缅族8.jpg|缩略图|[http://img4.imgtn.bdimg.com/it/u=1738239579,4225904801&fm=214&gp=0.jpg 原图链接]]] ===手工艺=== 缅族是缅甸十大民间手工艺术的发明者。这十大手工艺术是:金银匠艺术、雕刻艺术、绘画艺术、漆器艺术、磨旋艺术、泥塑艺术、石刻艺术、泥瓦匠艺术、铸铜艺术、镶嵌贴金艺术和金银丝织艺术。缅族建立的贡榜王朝的首都曼德勒是当时十大民间手工艺术的中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十大手工艺术的作坊,手工艺术的精品辈出。2018年,曼德勒市内仍然保留着一些手工作坊,现代缅甸的民间艺术就是从缅族的十大民间艺术发展而来的。 ===绘画=== 缅族的绘画艺术十分闻名。它经历了[[贝叶画]]、[[壁画]]、[[书贴画]]、佛本生经故事张贴画、现代画等5个发展阶段。在古代,当[[造纸]]技术尚未传入缅甸以前,缅族人在贝叶上作画,先是画符?格子、生辰八字天宫图、星宿图等,后来发展到画佛本生经故事、传统故事和小说情景等。壁画是缅族绘画艺术的瑰宝,产生于11世纪。从11世纪到13世纪是缅族绘画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现存于蒲甘地区佛塔群中墙壁上的壁画是缅族壁画艺术的宝库。壁画从内容上看,多与佛教有关。蒲甘时期的壁画内容大致有8种,即佛教史与佛像、550篇佛本生经故事、大乘部派与僧伽罗宗事迹、神像与梵天像、蒲甘时期人物肖像、“葛诺”花边图案、乐舞图和禽兽图。书贴画是在书贴上作画。1364年,阿瓦王朝建立,此时,造纸技术传入缅甸,缅族人开始用树皮制造黑色的纸,后来,又用亚麻制造白色的纸。缅族人将纸做成书贴,然后,在书贴上作画,故有“黑色书贴”和“白色书贴”之分。书贴画内容包括有宫廷记事、日月天文图像、佛本生经故事图、驯马图、[[御舫图]]、节日庆典图、国王出巡图、赛马图等。贡榜王朝时,书贴画成为宫廷记事和御用档案。贡榜王朝后期,缅族人开始在布、丝绸和锌版上作画,称为佛本生经张贴画。这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画。一般在举行请佛、施舍、结婚、僧侣圆寂和葬礼仪式时挂在棚子上,起装饰作用,内容多为佛本生经故事。20世纪以后,西方美术写真画传入缅甸,使缅族绘画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著名的画家有[[吴吞拉]]、[[吴山温]]、[[吴钦貌]]、[[吴巴昂]]、吴巴佐、吴巴基、吴伟开等。 ===建筑=== 缅甸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干栏式的高脚屋住宅、金碧辉煌的宫殿和多姿多彩的佛塔是缅族建筑艺术的代表。缅族人从古代起就住高脚屋,这是由缅甸的生态环境和炎热的气候所决定的。高脚屋有用竹子建的,有用木头建的,也有用砖瓦和钢筋水泥建的。如用竹子或木头建,则把竹竿或木杆插入地下,竹竿或木杆必须为奇数,在竹竿或木杆高于地面1米左右时建房。房屋下面是空的,四面无遮拦,多用于饲养家禽或存放农具等。若是竹屋,则用竹板铺地,用竹席做墙,屋顶为人字型,多用茅草做顶;若是木房,则用木板铺地,锌板做顶。房的前面设有前廊,用以吃饭、纳凉和待客。前廊中间有一楼梯直通地面,作为出入房屋之用。厕所一般建在屋后。2018年,缅甸农村或小城镇基本上是这种高脚屋。甚至在大城市里居住的缅族人也都住这种房子。缅甸的佛塔和寺庙是缅族建筑艺术的最高体现。自从1044年蒲甘国王把佛教定为国教以来,缅族人在全国大兴土木,建造佛塔和佛寺,从此,佛塔和佛寺越建越多,越建越好,人们把最好的建筑材料、最好的建筑艺术和最好的装饰艺术都应用在[[佛塔]]和[[佛寺]]的建设上,使佛塔和佛寺不仅是缅族人朝拜的圣地,而且也成为缅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8年,缅甸全国无论村头、城镇、山上、水中,到处都有金色的、白色的和黄色的佛塔和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的佛寺。佛塔有圆形的、柱形的、方形的、尖形的,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雕刻=== 缅族的雕刻艺术是同佛教一起从印度传入缅甸的。从缅甸古代室利差旦罗国、汉林国和骠国等早期部落国家的古城遗址挖掘出来的石器、金银器来看,缅族的雕刻艺术可追溯到公元1世纪前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后来缅族同化了骠族,建立了蒲甘王朝。在蒲甘王朝前期丁里姜王时期(344年),曾用上等木料雕刻神像供奉在卜巴山上。良宇苏罗罕王时期(931年),也曾雕刻有介乎于神和佛二者之间的偶像,供人们供奉和朝拜。1044年以后,阿奴律陀王时期,由于寺庙和佛塔的大量建设,装饰业的兴起,成立了很多装潢和雕刻的专业队伍。人们在佛塔内外、寺庙内外,在房柱、门扇、窗户、屋顶和飞檐上,雕满了各种装饰花纹和佛本生经故事图案以及各种动物形象,美观大方,玲珑剔透,栩栩如生,使缅族的雕刻艺术在该时期有了空前的发展。2018年犹存的缅甸曼德勒市的金庙以及阿难陀佛塔内的四尊大立佛可以说是缅族雕刻艺术的杰作。贡榜王朝时期(1752—1885),国王把全国的优秀雕刻师召进宫内,任命为御用雕刻师,专门从事宫廷建筑的雕刻,促进了雕刻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该时期,缅族雕刻艺术的特点是:造型更加美观,雕刻更加精细;雕刻具有民族特色的“葛诺”花纹图案的建筑物十分普遍;雕刻艺术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出现了西方雕刻艺术风格的作品。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雕刻艺术在缅甸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时期雕刻艺术的特点是,传统雕刻艺术与现实人民生活相结合,涌现了不少反映争取民族独立斗争和现实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缅甸民族英雄班都拉将军的雕像、顶水少女和弹弯琴女艺人的雕像等。缅甸雕刻艺术的形式有3种,即立体雕、浮雕和凹面雕。雕刻艺术的特点是:用料质地好;造型美观逼真;作品源于生活,富有想像力;民族特色浓;佛教作品多。 ===漆器=== 漆器是缅族人也是全体缅甸人的日常用品和馈赠礼品。古代包括缅族人在内的缅甸人喜欢全家在一个带底座的漆器大圆盘中吃饭,用漆器水杯喝水,认为用漆器餐具吃饭更香甜,用漆器水杯喝水更清凉。漆器,在缅语中称做“荣”,原本是泰国清迈附近的一民族名称。据缅甸文献记载,缅族人建立的东吁王朝时期(1531—1752),勃印囊王曾攻占泰国清迈市,将大批泰国艺人掳入缅甸,从此,缅甸有了漆器制作技术,故名。缅甸制作漆器的地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蒲甘,一个是莱卡,都是缅族居住区。但两地出产的漆器有所不同。莱卡地区出产的漆器只在原坯上涂上一层黑色,而蒲甘出产的漆器表面上却画有各种图案,有的还涂金。2018年,缅甸的漆器大致有4种,即黑色漆器、暗红色漆器、黑色花纹漆器和镀金漆器。镀金漆器又分为3种,即带有镀金花纹的黑色漆器、带有凸起镀金图案的漆器和全部镀金的漆器。缅甸独立以后,缅甸政府对漆器制作很重视,鼓励私人和集体企业从事漆器制作。此外,还在蒲甘专门成立了漆器专科学校,培养漆器专门技术人才。 ===金线绣=== 金线绣是缅族著名的手工艺品。所谓[[金线绣]]是指在布、[[天鹅绒]]、衣服和布质日用品上用金丝绣上各种图案。在缅甸封建王朝时期,金线绣服装只有国王、王妃、大臣、王公贵族才能穿戴,或者举行小男孩儿剃度,小女孩儿扎耳朵仪式时,小男孩儿或小女孩儿可以穿金线绣衣服。平民百姓是不能穿的。现代,一般在戏剧、阿迎舞演出时,演员穿金线绣服装。另外,高级女用筒裙也用金线绣缝制。还有很多金线绣天鹅绒画等。 ==饮食文化== [[File:缅族9.jpg|缩略图|[http://img4.imgtn.bdimg.com/it/u=3551233394,2928856671&fm=214&gp=0.jpg 原图链接]]] 缅族人的生产活动以农业种植为主。缅甸盛产稻米、大豆,大米为缅族人的主食。传统缅族家庭一天吃两顿饭,早上九点、下午五点各一次。早上,只喝一杯[[咖啡]],吃一点儿点心,比较简单。菜肴以辛辣味为主、喜酸、烹饪多用植物油、如豆油、椰子油等。做菜时常在菜中放大蒜、[[洋葱]]、[[咖喱粉]]、[[辣椒]]。常吃的菜有[[虾酱]]、[[酸菜汤]]。还喜欢吃油炸食品。在缅族人的饭桌上,常可以看到一种缅文中称做“鄂毕觉”的炸虾酱小菜,这是缅族人最爱吃的一种小菜。 休闲时有嚼[[槟榔]]和坐茶馆的习惯,平时的零食有[[棕榈糖]]、糕点、各种水果。 吃饭时习惯用手抓饭。传统缅族家庭吃饭时父母要坐主位。主位一般是睡觉时头顶的方向。父母不在时,子女也应该虚出主位。父亡后,母坐主位。双亲健在时,母坐父之左,长子居父右,长女居母左,依次而坐。吃饭是长幼依次动手。父亲暂时缺席时,母亲要将好菜夹入为父亲准备的盘中,然后才能动手吃饭。子女有事需先吃饭时,得先为父母留出好菜。 来客时,缅族人有用槟榔、烟和茶待客的传统。槟榔盒是每家的必备。槟榔味道辛辣,略带涩味。槟榔包由茴香、儿茶、甘草、石灰、槟榔子包入槟榔叶中而成。嘴嚼槟榔时,常会产生一种鲜红的液体槟榔汁。缅族人只嚼而不吞食槟榔,并边嚼边吐槟榔水,最后将槟榔渣一同吐出。与槟榔一起待客的还有缅烟。[[缅烟]]有两种:一种是卷烟,由槟榔叶、玉米叶、嫩棕榈叶卷成的成品烟,另一种是家制烟。传统缅族家庭的家制烟常是将原料分置于烟盒内。客人来后现卷现抽。烟盒中常放有7种制烟必备品:①剪刀、②线、③烟梗与烟叶粉碎物、④[[烟叶]]、⑤碎[[烟梗]]、⑥包叶、⑦[[过滤咀]]。 拌茶是缅族的重要零食也是上等待客品。由发酵的茶叶、炸洋葱、芝麻、姜、虾米、炒蚕豆、炒豆子拌匀后放少许食用油而成。鱼汤米线是缅甸人最爱吃的一种小吃,在大型活动中多用来招待客人。它既是小吃又可作主食。早上上班时,人们一般都喜欢在路边吃上一碗。鱼汤米线由在开水中捞过的米线配上特制的汤料而成。这种汤料常用鱼头、腌芭蕉杆等熬制,味道非常鲜美。 缅甸人爱喝茶,去缅族人家里做客,主人习惯用茶水招待客人。他们认为,茶并不是可供豪饮之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理解缅甸人的思维和想法,同样如同饮茶一样细细品味。而品味缅甸的最好去处,则是座茶馆,在这里饮茶的人们喜欢边品茶边发表自己的意见。因而,茶馆也成了观察缅甸社会时局的一个窗口。 ==风俗== 缅族人乐善好施。在缅甸,几乎天天有人[[募捐]],有人施舍,可以说整个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募捐和施舍活动。施舍已经成为缅族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缅族人在施舍时,不讲究物品的贵重和数量的多少,而重视是否心甘情愿。缅甸街头随处可见的水罐,那是供游人饮用的清净水。缅甸的佛塔和寺庙,都是缅族人施舍建造的。甚至连城市里公共汽车站的凉棚,公园里供游人小憩的亭子,也都是缅族人和其他民族人民自愿捐献的。 缅族人认为鞋是最肮脏的,他们常常把最卑鄙、最下流的人比做“挨鞋打之物”。如果有谁被人用鞋打了,则认为是最大的耻辱。所以,在缅甸绝对不能用鞋子打人。另外,去寺庙或拜佛塔,无论是谁,都要脱掉鞋袜,赤足走进寺庙或佛塔院内。否则,会极大地伤害缅族人的感情,激起他们无比的愤怒。 缅族人礼节很多,平时见面都要行合十礼。走路时,如果小辈要从长辈面前通过,小辈必须躬身俯首轻轻地走过,不能昂首挺胸,大摇大摆,更不能撩起筒裙。与客人或朋友谈话,不能把脚抬到椅子上,更不能露出膝盖或大腿,否则,是对朋友或客人的最大不尊重。与长辈同坐时,晚辈不能与长辈同坐在一个高度上,必须要低于长辈坐的高度。如果有东西要送给长辈,或接受长辈送的物品时,如物品较小,可用单手接,另一只手要握住接东西那只手的手腕处,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在外事场合中,一般施合十礼或以互相握手为礼。 缅族人崇尚[[白象]]、[[狮子]]、[[妙声鸟]]、[[榕树]]和[[番樱桃树]]的嫩枝,缅族人习惯上称番樱桃树的嫩枝为番樱桃花。每逢战士出征或凯旋归来,缅族姑娘们都要向战士们献番樱桃花。 ==家庭习俗== 婚姻和家庭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因素。家庭是社会的基础,通过婚姻而确立。干百年来,缅族社会经历了母系制、母父共制、父系制三个发展阶段。婚姻由原始的群婚、转房婚发展到一夫一妻制。 缅族人在11世纪接受佛教和[[印度]][[摩奴法典]]精神后,父权发展异常迅速。缅族家庭严格地实行一夫一妻制。丈夫为一家之长,负责家庭的生计等重大事项。妻子主内,负责家务劳作,抚养幼儿。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养家责任。一般来说缅人社会中男女地位平等。妇女可在社会中担任公职,上管一方行政。她也是独立社会的人,有婚恋的自由,有平等继承家庭财产的自由。丈夫去世时,妻子可继承财产,接替丈夫的位置,负责整个家庭的生计,对儿女的婚姻大事等有决定权。妇女们也可像男性一样有宗教上的平等,如[[布施]]、遁入佛门等。但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妇女对男子特别敬重。她们视丈夫为家中掌门人处处加以尊敬。 传统缅族家庭的女主人吃饭时要等丈夫动手后方动手吃饭。丈夫不能一同吃时,要给丈夫盘中敬上好菜后方能动嘴。从座位排序上也可看出妻子对丈夫的尊重。缅族以右为上,吃饭时妇女坐在丈夫的左边,丈夫坐主席。丈夫缺席时要空出主位。夫死,妻子可坐夫位。睡觉时也一样。缅族人睡觉必须头朝东或南,妻子睡在旁边。睡前夫妻要先敬佛,之后,妻子要给丈夫磕3个头后方可入睡休息。 缅族人十分重视家庭的维系。个体小家庭是缅甸最普遍的家庭形式,它符合农耕社会的小生产模式。儿子婚后大多住岳父家。恋前的考验十分重要。依照传统,恋人订婚后有3年的考察期,他们要互相考察对方及其家人的品行是否端正,有无犯戒,其家庭在村寨中人缘是否好等等。经过3年的考察,合格后方能成亲。 ==中国有缅族吗== 在中国不存在缅族,缅族来源于中国的彝族。 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百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骠国”。唐朝时期的832年(唐大和六年),南诏国(彝族)南下度进入缅甸发动了征服战争,灭亡了骠国,南诏国彝族人版在以叫栖一带向四周发展,在不断扩张中形成了缅甸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是缅甸最大的民族,人口权约3318万(1997年),占缅甸总人口的71.5%。主要居住在伊落瓦底江中下游和伊落瓦底江三角洲一带,即人们所称的“缅甸本部”。 ==视频== {{#iDisplay:e0897kngxtl | 560 | 390 | qq }} {{#iDisplay:x0760ztqlao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缅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