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草蜥 的原始碼
←
草蜥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草蜥</big> ''' |- | [[File:10314512.jpg|缩略图|居中|[http://photo.tuchong.com/1139066/f/10314512.jpg 原图链接][https://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kL0TkKIKmbELjboLmLkEmrELjboImLkElbcTkKILmrELjbgRmLkEkLYTEl%20OKaIPjeh5yupNj%20lHzr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3D_1126447116&query=%E8%8D%89%E8%9C%A5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草蜥,蜥蜴目蜥蜴科的1属,以昆虫为食,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 中文名草蜥界动物界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爬行纲 目蜥蜴目 科蜥蜴科种草蜥分布区域中国、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 ==外形特征== 蜥蜴目蜥蜴科的一属。头顶具对称排列的大鳞,背部起棱大鳞排成纵行,腹部大鳞近方形。 大腿腹面近肛侧有鼠蹊窝1~5对。受到强烈干扰时,尾易自截,断后又能再生。体背绿褐色, 腹面灰白色,体侧下方绿色。刚孵出的幼蜥尾下常为红褐色。体细长,约50~60毫米,尾细长,为体长的两倍以上。 ==生活习性== 北草蜥栖息于海拔180~1750米的丘陵、平原和山区的茂密草丛中或矮灌木林间,受到惊扰则迅速逃遁, 在杭州地区的活动时间和食性是:4月初在11点前后最多,8月间每天9~11点和15~16点见到的个体较多, 10月底在12~13点数量最多。以昆虫为食,春季主要吃蝗虫、卷叶蛾幼虫、鼠妇和地花蜂; 夏季主要吃直翅目昆虫(如蝗虫、螽斯)、也吃尺蠖蛾幼虫和鞘翅目昆虫。 ==生长繁殖== 8月下旬 在福建武夷山采到北草蜥的卵,每窝4~6枚,卵圆形,乳白色,卵径9~11毫米×11.5~14.5毫米。 刚孵出的幼蜥全长74~82毫米,尾长51~60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世界已知约10种,分布于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及苏联西伯利亚。 中国有 6种、常见的有北草蜥、南草蜥和白条草蜥,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 ==药用价值== 【药 名】:黑龙江草蜥 【拼 音】:HEILONGJIANGCAOXI 【来 源】:为蜥蝎科动物黑龙江草蜥的干燥全体。 【功 效】:祛风除湿 【主 治】:用于风湿痹痛。 【性味归经】:辛、苦,温。入肝、脾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蛇师酒, 15一20毫升。 【别 名】:蛇虫子、山马蛇子、树马蛇子、蛇师(《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本种分布于我国黑龙江、[[辽宁]]、吉林。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多于夏、秋季捕捉,捕后去内脏,烘干或晒干。 【拉丁名】:原动物黑龙江草蜥TaRydromus amurensis ( Pe-ters).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物种进化演变史(主要包括物种起源、进化历史及现状等) ==饲养方法== 随着宠物热的骤然升温,一些已厌倦了养猫养狗和追求新奇的人开始饲养起一种国外很流行的个性宠物——蜥蜴。 说起蜥蜴,很多人的感觉是丑陋、可怕、恐龙般的动物。其实不然,蜥蜴类动物大多温顺可爱, 颜色艳丽,而且好静,往往在一个地方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所以它才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宠爱。 在此,我将有关蜥蜴的资料和挑选训养蜥蜴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我们知道和能见到的蜥蜴大多是变色龙、 鬣蜥、龙蜥、草蜥、石龙子等种类。能从市场买到饲养的蜥蜴主要有长尾鬣蜥、丽纹龙蜥、北草蜥、大渡石龙子这几种。 挑只身心健康的蜥蜴挑选蜥蜴时,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 精神状态眼睛有神,四肢有力,体格健壮,主动进食;2颜色艳丽,纹路清晰3身体无伤残, 全身鳞片无破损,尾部无断裂痕迹,四肢爪尖完整。这样选出的蜥蜴,才可以放心饲养。 养条蜥蜴乐趣多以下介绍几种蜥蜴的养殖方法及经验,仅供参考。 长尾鬣蜥俗名变色龙、水龙、马鬃蛇。颜色艳丽,性情温顺,体长在40厘米以上,可以缸养或放养。 缸养要求缸的长度超过蜥蜴的长度,越大越好,缸底以沙或石做铺垫,放块沉木或石块供其栖息, 缸中置一水盆,水以晾晒过为佳,供其饮水与洗澡。放养可以在屋中或阳台,放一水盆或每两天给它洗一次温水澡即可。 食物以面包虫为主,1至2天喂一次,一次可吃6条虫。有条件的可以捉些蟋蟀和青蛙来改善伙食, 偶尔喂一些生菜或苹果可提高其体质。可训练它趴在肩膀上不动,出门散步。 丽纹龙蜥和北草蜥体型中等,性格活跃,适应性强,宜缸养。布置和喂养与长尾鬣蜥相同,但不用洗澡,缸内要保持湿度, 忌闷热与阳光暴晒。可以拿在手中玩耍,但要注意丽纹龙蜥行动迅速,偶尔被激怒时,会张口咬人,所以不要用力去抓它和拽其尾巴。 石龙子体型中等,尾较长,体表鳞片光滑,类似蛇,生命力强,喜土中穴居。缸养条件简单,缸底铺沙土5至10厘米厚, 放饮水盆和喂食盆各一个,食物以面包虫和其它昆虫为主,注意保持环境潮湿。 晰蜴作为宠物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有些蜥蜴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如巨蜥、鳄蜥等, 数量已与大熊猫相当,濒临灭绝。因此,我们见到有贩卖、倒卖者,应拒绝购买并立即举报。 只有这样,这些动物才不会从地球消失,我们才能够经常看到这些有个性、可爱的动物。 ==饲养习性== 饲养蜥蜴时,紫外线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几乎所有的蜥蜴类都需要照射阳光,在体内利用维生素D吸收钙质, 而患俗称软骨病的佝偻症死亡。 在室内饲养时,不易做日光浴,可利用紫外线灯或太阳灯作为照明,以补充紫外线; 但壁虎类大多为夜行性动物,不需要太多的紫外线。由于壁虎讨厌强光,照明时应避免使用太阳灯等光线强烈的灯光。 ==食物== 小型的蜥蜴可以喂食蟋蟀。如果能吞食,刚出生的小老鼠营养价值最高。另 外还可喂食昆虫、蚯蚓、[[蜘蛛]]等。 仅喂食昆虫,容易发生钙质与维生素摄取不足,应添加专用营养添加剂。 从中型到大型的蜥蜴, 应配合蜥蜴的体形选择各种大小的老鼠喂食。老鼠来源不足 时,可喂食一般的肉类、肝脏等食物, 但最好添加专用营养剂。还可喂食面包虫、 剔除骨头和刺的小鱼或鱼肉。 ==其他== 蜥蜴虽需进行日光浴,但日光浴经常造成笼内的温度过高,每日进行日光浴将有害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平时使用太阳灯、 紫外线灯照明,并偶尔进行日光浴。对蜥蜴、乌龟而言,紫外线与食物、饮水一样,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使用太阳灯照明,从早到晚,每日照射12小时左右,即能达到充分的效果。紫外线灯的强度比太阳灯强许多, 过强的紫外线对动物有伤害,同时也有晒伤,眼睛失明的危险,每日照射10-20分钟即可。使用紫外线灯时, 应该在笼内布置一处灯光照射照射不到的地点,仅在蜥蜴高兴的享受紫外线时开灯,当蜥蜴移动到灯光照射不到的地点时, 代表照射量已经足够,即可将灯关掉。 紫外线灯虽然效果好,但使用方法较复杂,新手最好选用太阳灯。 ==断尾再生== 再生在动物界是较普遍的现象。分布在我国的壁虎科、蜥蜴科、石龙子科和蛇蜥科种类,蜥尾不仅具有自残行为, 且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蜥尾在受到压、挤、拉等外界刺激时可自行断落.但断尾仍有跳动能力以分散敌害的注意力, 半月后,残尾的断面处又可重新开始长出再生尾。有关蜥尾自残的资料,大多限于断尾及再生的一般性叙述, 然而对其机制则尚未见有铰系统的报道,“蛤蚧的尾及其再生研究”一文系国内仅有的研究总结。笔者以北草蜥为实验材料, 观察了尾的自残及再生过程,并用多疣壁虎(以下简称壁虎)作了内容相同的对比试验, 以便进行蜥尾自残及再生机制的探讨。现将实验结果整理报告于后。 ==试验方法== 1989年5月10日至6月10日,选用捕自[[苏州]]上方山山麓的20条北草蜥作为实验材料,平均体长约56.6mm, 平均尾长约167.4mm,体重平均约4.37g同时以居民住宅内捕得的20条多疣壁虎进行对比, 这些壁虎的平均体长约56.2mm,平均尾长约60mm,体重平均约3.9g记 录实验动物的各项体测量度。 根据实验要求人为地使蜥尾作不同长度的断残,然后将手术后的北草蜥和多疣壁虎分别置于模拟自然生境的 大玻璃缸内喂养,逐日定时观察并记录蜥尾再生情况。同时对正常蜥尾、断尾和再生尾进行了解剖, 观察对比它们之间的不同。此外,还辅以尾部皮肤的纵切.探究与断尾的关系,切片厚度为12u。 ==实验结果== 1.断尾部位与断尾跳动时间通常,当断尾部位发生在接近尾基而断尾长度超过尾长之半时,则断尾跳动时间要比断尾 长不及一半者长,跳动时间平均为10分钟左右,最长的达11分10秒,第1、2、4号北草蜥的断尾长度不超过尾长的50%,其平均跳动 时间只有5—6分钟。由此可见,断层越长,跳动时间愈久,反之.断尾跳动时间就短。同样,多疣壁虎断尾跳动时间也 与断尾长度成正比关系,同时还发现除第5号壁虎外.其它个体受刺激时自残丢弃的断尾.都大于尾长之半。 手术时,我们拟以人工法折断其小部分蜥尾,但断尾部却总是出现在尾基部。 2.伤口愈合北草蜥残尾的创口大多在第二天愈合,但也偶有当天或第三天愈合的。壁虎的残尾创口在1—2天内愈合, 也以第二天愈合的为多。通常,蜥尾创口愈合所需时间与断尾部位有关:断尾部愈接近尾基.则愈合的需时愈长。 蜥尾刚断落时,残尾创口有组织液和血液渗出,然后形成一层薄膜而停止外渗,并逐渐开始愈合。北草蜥残尾断面上 的8束肌肉因被断尾拉出.形成四周内缩的圆锥形。若分离蜥尾前后断面的内缩肌束,便可见到造成断尾的自残部位。 多疣壁虎尾断裂后.残尾的肌束被脱落的断尾拉出,两三分钟后四周内缩井与演出的组织液、血液共同结成嘎面。 被断尾拉出的8条肌束,在断面上排列成盛开的葵花状。断尾处同样发生在尾椎骨的自残部位。 3.芽基出现自断层日起,经10—11天的愈合期,残尾断面的痂即脱落,长出再生尾的芽基 北草蜥最初形成的芽基钝圆,呈一光洁的小突,有些个体的芽基[[蓝色]]或蓝中带红。多疣壁虎在饲养过程中很少进食, 不少个体在耗尽体脂后死去,仅有两条壁虎在断层后15天长出芽基。 4、断尾再生第7、第8号是两条北草蜥在自然界中自残断尾后的再生层生长状况:第7号北草蜥于5月10日被捕获时, 已有长7mm的再生尾,第8号的残尾断面也已愈合。为了解蜥尾的再生速度及其规律,可参考第7、第8号北草蜥的蜥尾再生过程, 若将其作成回归线,则回归曲线开始时较平缓,往后逐渐上斜,至再生尾表面出现环痕(角质鳞长出前的必经阶段)时, 曲线的上斜度最大,候后又趋平缓。由此表明,从残尾出现芽基到再生尾结束生长的全过程中,初期的生长速度缓慢, 以后逐渐加快.至尾表出现环痕和长出角质鳞时达到最大长速,当再生尾生长接近结束时,生长又变得缓慢而不显,整个再生过程符合直线同归。 5.再生尾的特点蜥蜴再生尾的尾径明显地小于原生尾。北草蜥的再生尾颜色较深,再生尾鳞也小; 原生尾的尾肌按节排列呈“M”形,但整条再生尾的肌肉无分节现象,呈纵行肌束,围绕蜥尾的肌肉共16束; 支持再生尾的中轴系-软骨质的管状结构,表面有不规则小孔,与正常的尾椎骨截然不同。多疣壁虎再生尾的背鳞较原生尾大, 色浅,腹鳞小于原生尾,排列不规则,也缺乏与原生尾相同的大形尾下鳞,肌节不分节,围绕创口至尾梢的纵肌共8束, 再生尾的中轴两侧无脂肪柱;再生后的支持结构与[[北草蜥]]相同。人为致断北草蜥的再生尾,残尾创面结构显得极不规则, 断层跳动时间也较原生尾短,只能维持2—3分钟。 ==讨论分析== 尾具自残和再生能力的蜥蜴,不论支持其尾的尾椎骨、控制蜥尾运动的尾肌,还是保护尾部的皮肤及尾鳞,都具有一系列与断尾行为相关的特点。 1.尾椎骨北草蜥尾椎骨的推体为前凹型,多疣壁虎为双凹型。两枚尾椎骨之间通过前后关节面、椎体. 以及相邻尾肋的韧带紧密关连。尾椎骨的背腹分别有神经棘和脉棘。各关节面均为软骨组织结构,保证关节活动的灵活性。 北草蜥自第七尾椎至尾梢,每枚尾椎骨中部都有一个能引起断尾的自残部位,这是尾椎骨在形成过程中前后两半 未曾愈合而待化的结构。雄蜥第七尾椎骨之前是一对半明茎所在处,雌蜥则子其相应 部位有两束粗大的肌肉。 半阴茎或肌肉束的远端都连接在第六、第七尾椎骨的关节处。因此在最前面的7—8枚尾椎骨处极少发生自残断尾现象。 多疣壁虎除前4枚尾椎骨外.其它尾椎骨均有自残部位。雄性半阴茎的远端连接在第四、第五尾椎骨的关节处; 雌性在该处的两条肌肉束,与第三、第四尾椎骨的关节部位连接。[[壁虎]]的尾短,约与体长相等,断尾的位置一般都 发生在第五至第七尾椎骨的自残部位。这就表明它们常能以最大长度将尾断落,使断尾维持较长时间的跳动, 更易引起敌害的错觉,以赢得逃遁的时间,因为断尾的跳动时间与其长度成正比关系。 蜥尾所以能断落,主要取决于尾椎骨具有与自残行为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北草蜥尾椎骨除了在椎间孔附近外, 其它部位同相邻尾椎骨的关连都比较紧密。位于神经棘下方的自残部位向外缘略微隆起,其前后断面均为软骨组 织构成的光滑关节面,关节面之间尚有液体,起着流体固定作用,然其周围除附有“M”形尾肌外,几无其它结构 对自残部位产生任何固定作用。因此,与尾椎骨的正常关节相比,自残部位的连接是很疏松的,一旦蜥尾受机械刺激 而肌肉出现自觉或非自觉的不协调收缩时,就会发生自残断尾现象。由于自残部位约细胞始终保持着胚胎期的组织特点, 可不断增殖分化,因此残尾断面可长出再生尾。北草蜥后椎骨的自残部位在每枚尾椎骨的中部,多疣壁虎在尾椎骨的近端2/5处. 而石龙子则位于尾椎骨的近端3/5处。这一现象表明分属于不同科的3种蜥蜴,其尾椎骨的自残部位是互不一致的。 2.尾部肌肉与自残纵贯整条蜥尾的肌肉以M形肌节为单位,按节交错排列。环绕北草蜥的尾周有4个M形肌节, 内含8条肌束,控制蜥尾活动,每个M形肌节的纵向长度,相当于4枚鳞片之长,前后跨占5枚鳞片, 连接着3枚尾椎骨的2个自残部位。肌节的近端位于第一枚[[尾椎骨]]的前部,远端止于第二、第三尾椎骨关节的后部, 而肌节的两侧连接在第二枚尾椎骨自残部位的后绕。肌节的各起止点在蜥尾受到拉压刺激时,因其各条肌束产生不协调收缩, 自残部位的肌束往前后相反方向拉动,从而成了肌肉分离和尾椎骨最容易拉开的断尾点。 壁虎的尾部肌节排列形式与北草蜥相仿,每个M形肌节连接着1(尾测)-2(背、腹)个自残部位。 蜥尾的断裂程序,通常都是先由自残部位的一侧裂开.接着是另一侧,最后才是中轴部分,丢弃断层。 可见在避敌信号转换为肌肉收缩信号时,向尾部各条肌束传递信号的先后以及传导速度各异, 尽管它们的时间差只有瞬间之别.然而却导致晰尾肌节各肌束出现收缩的不协调性.同时由于传导到自残部位 相邻两个肌节的收缩方向的差异,结果就造成了上述的蜥尾自残过程和断层现象。 3.皮肤结构与自残通过对北草蜥和多疣壁虎皮肤纵切面的观察,发现两者在尾椎骨自残部位表面的皮肤中, 真皮层有变薄的特化现象。因此,当蜥尾受拉压刺激尾肌分别往相反方向收缩时,不但能造成自残部位断裂和破坏尾节的肌束, 同时也容易撕开与此相应的皮肤变薄处,迅速将尾断落。 4.尾鳞排列与自残北草蜥体检棱鳞,由8个尾鳞围成一个[[鳞环]],而2个鳞环又构成一个尾节,每个尾节的长度与其内部 的单枚尾椎骨相当,尾节中间的绕环相接处即尾椎骨的自残部位,这里也正是真皮层甚薄和结缔组织疏松之处。 壁虎尾的背腹鳞形态各异,背鳞小而色深,由8—9枚纵列的鳞环构成一个尾节,尾节的纵列鳞自两侧至腹面依次递减为6枚、5枚 4枚和3枚。每一尾节的两端即相应尾椎骨的自残部位。从蜥尾尾椎骨、尾肌、皮肤的构造特点和尾鳞的排列方式, 不难看出蜥蜴的自残断尾机制与其结构是一致的,在自残过程中,通过神经支配和蜥尾各个特点的同步作用, 使蜥蜴能及时脱落断尾诱敌,有效地逃避敌害。<ref>[https://www.meipian.cn/35g7auh4 草蜥],搜狗,2020-09-15</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草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