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荒野 的原始碼
←
荒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中国最伟大的荒野.jpg|350px|缩略图|右|<big>最伟大的荒野 可可西里管理处</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1/2a8e160f60544d12bb8306fbcab42bbe.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226934701_204671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荒野''',是[[地球]]上尚未受到大规模[[人类]]活动改造的自然地带。它也可以被定义为:“最完好也最未受干扰,不受人类的控制、道路或管线的开发,与[[工业]]设施入侵的自然地带。” 原野地带往往受到人类保护,因其往往是珍贵[[物种]]的栖地,或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这些都是难以在都市、[[实验室]]或动物园内重现的。原野也常保存人类最初始的[[文化]][[遗迹]]、精神与审美观。 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分类中,原野被分成两种,即受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与未受严格保护的荒野<ref>[https://www.sohu.com/a/297558951_383718 关于荒野保护],搜狐,2019-02-25 </ref>。而在先进国家中,则往往会透过[[法律]]来保障原野的不受破坏,如[[美国]]、[[澳洲]]、[[加拿大]]、[[新西兰]]或[[南非]]都为原野设有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来保护它们免受人类[[文明]]的影响。 ==历史== 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有“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想法,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更提出“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ref>[http://news.cnr.cn/native/gd/20190625/t20190625_524662400.shtml 【每日一习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央广网,2019-06-25</ref>的概念,藉以限制对环境的过度开发。而在[[秦朝]]则颁布《[[田律]]》,以公权力保障原野的适度开发。[[英国]]国王[[亨利八世]]则在1543年颁布西方世界第一个环境保护[[法令]],规定不可以砍伐太小的[[橡树]]。尽管当时亨利八世并非只因保护原野而颁布这条法令,然而这条法律依然成为后世环境保护理论的起源。 到了19世纪[[,诗人]][[威廉·华兹华斯]]与其他[[浪漫主义]]者开始关注起“过度的[[工业化]]与[[都市化]]发展”并呼吁大众应保留下美好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呼声取得了一些回响,例如[[德国]]在19世纪中叶开始有了保护环境的措施。而在美国,许多[[政治家]]与[[作家]]也开始注目起原野的减少,著名的包括有美国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博物学家]]约翰·巴勒斯与[[约翰·缪尔]]等。 透过[[绘画]]可以让人知道原野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如[[中国]]在[[唐朝]]时开始出现[[园林建筑]],而[[画家]]则透过描绘山水景色学会将[[自然]]作为一个整体,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自然的法则。 而在西方国家,相同的概念则始于19世纪。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勃]]与透纳将其注意力转向自然世界——这片在以往被视为危险、野蛮的地带。重视自然逐渐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部分。例如在[[环保]][[意识]]高涨下,美国在1964年立法通过《荒野保护法》,允许部分美国[[领土]]内的[[森林]]被指定为自然保护区。 然而,到了21世纪,[[环保意识]]从理论转向实际。环保主义者开始发现仅透过立法保护原野是没有用的,加州中央谷地上的都市烟雾弥漫在克恩峡谷与[[红杉国家公园]]间。即使透过法律保障它们免受开发,但周围都市的[[污染]]仍使原本干净的原野蒙上阴影。 ==视频== ===<center> 荒野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 荒野生存 美女 野外生存制作原始草鞋 </center> <center>{{#iDisplay:u3068rdsn63|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51 自然地理]]
返回「
荒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