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蜱 的原始碼
←
蜱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蜱虫11.jpg|缩略图|蜱虫[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04/793e1d1209084c0ea1939ee665b92752.jpeg 原图连接][https://www.sohu.com/a/239172891_362040 图片来源于]]] '''蜱'''(也叫壁虱,鳖吃),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不吸血时,小的才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ref>[https://www.cndzys.com/renqun/teshu/1622836.html 蜱虫咬人后有什么症状? 大众养生网 peipie 2018-08-11 14:05:54]</ref> ==形态特征== ===蜱虫=== 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pí),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仅存于欧洲)。中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硬蜱=== 虫体椭圆形,未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成虫体长2~10mm;饱血后胀大如赤豆或蓖麻籽状,大者可长达30mm。表皮革质,背面或具壳质化盾板。虫体分颚体和躯体两个部份。颚体也称假头,位于躯体前端,从背面可见到,由颚基、螯肢、口下板及须肢组成。颚基与躯体的前端相连接,是一个界限分明的骨化区,呈六角形、矩形或方形;雌蜱的颚基背面有1对孔区,有感觉及分泌体液帮助产卵的功能。 螯肢1对,从颚基背面中央伸出,是重要的刺割器。口下板1块,位于螯肢腹面,与螯肢合拢时形成口腔。口下板腹面有倒齿,为吸血时固定于宿主皮肤内的附着器官。螯肢的两侧为须肢,由4节组成,第4节短小,嵌出于第3节端部腹面小凹陷内。躯体呈袋状,大多褐色,两侧对称。雄蜱盾板几乎覆盖着整个背面,雌蜱的盾板则仅占体背前部的一部分,有的蜱在盾板后缘形成不同花饰称为缘垛(festoon)。腹面有足4对,每足6节,即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后跗节和跗节。基节上通常有距。足Ⅰ跗节背缘近端部具哈氏器(Haller's organ),有嗅觉功能,末端有爪1对及垫状爪间突1个。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半,常在第Ⅱ、Ⅲ对足基节的水平线上。肛门位于躯体的后部,常有肛沟。气门一对,位于足Ⅳ基节的后外侧,气门板宽阔。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其数目因蜱的属种而不同。<ref>[https://www.youlai.cn/ask/862683.html 被蜱虫咬了有什么症状 有来医生网 段大波 2018-09-17 12:03]</ref> ===软蜱=== 颚体在躯体腹面,从背面看不见,颚基背面无孔区。躯体背面无盾板,体表多呈颗粒状小疣,或具皱纹、盘状凹陷。气门板小,位于基节Ⅳ的前上方。生殖孔位于腹面的前部,两性特征不显著。肛门位于体中部或稍后,有些软蜱尚有肛前沟和肛后中沟及肛后横沟,分别位于肛门的前后方。各基节都无距刺,跗节虽有爪,但无爪垫。成虫及若虫足基节Ⅰ~Ⅱ之间有基节腺的开口。基节腺液的分泌,有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及血淋巴成分的作用。在吸血时,病原体也随基节腺液的分泌污染宿主伤口而造成感染,例如钝缘蜱属的一些种类。 ==主要种类==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 File:蜱虫1.jpg|缩略图|蜱虫[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6/036b991440764fbe8b53c4091d1f614f.jpeg 图片连接][https://www.sohu.com/a/227454242_522779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2.jpg|缩略图|蜱虫|弓形虫病[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6/5c9fc73092bb44458cfcac1aacea3975.jpeg 图片连接][https://www.sohu.com/a/227454242_522779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3.jpg|缩略图|蜱虫[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0/ee1c99a4e12b4c679134a25cfc75e74c.jpeg 图片连接][https://www.sohu.com/a/315088540_754883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4.jpg|缩略图|蜱虫[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3/6992ad42439b4cae8e01321caf3f2651.jpeg 原图连接][https://www.sohu.com/a/305745108_99952344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5.jpg|缩略图|蜱虫[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03/d94f7c7dde7f4c8d804cc14915339d25.jpeg 图片连接][https://www.sohu.com/a/305745108_99952344 图片来源于] </gallery> 全沟硬蜱(Ixodes persulcatus)盾板褐色,须肢为细长圆筒状,颚基的耳状突呈钝齿状。肛沟在肛门之前呈倒U字形,足Ⅰ基节具一细长内距。是典型的森林蜱种,是针阔混交林优势种。成虫在4~6月活动,幼虫和若虫在4~10月出现。三宿主蜱,三年完成一世代发育。以未吸血的幼虫、若虫和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动物,经常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哺乳动物及鸟类。分布于[[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中国森林脑炎的主要媒介,并能传播Q热和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 草原革蜱(Dermacentor nuttalli)盾板有珐琅样斑,有眼和缘垛;须肢宽短,颚基矩形,足Ⅰ转节的背距短而圆钝。是典型的草原种类,多栖息于干旱的半荒漠草原地带。成蜱春季活动,幼蜱、若蜱夏秋季出现。属三宿主蜱,一年一世代,以成虫越冬。成虫寄生于大型哺乳类,有时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各种啮齿动物。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西藏等地区。是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的主要媒介,也可传播布氏杆菌病。 亚东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m kozlovi)盾板红褐色,有眼和缘垛,须肢为长圆筒状,第二节显著伸长;足淡黄色,各关节处有明显的淡色环;雄虫颈沟明显呈深沟状,气门板呈烟斗状。栖息于荒漠或半荒漠地带。成虫出现在春夏季。属三宿主蜱,一年大约发育一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成虫主要寄生于骆驼和其它牲畜,也能侵袭人,幼虫和若虫寄生于小型野生动物。分布于吉林、内蒙古以及西北等地区。为新疆出血热传播媒介。 乳突钝缘蜱(Ornithodoros papillipes)体表颗粒状,肛后横沟与肛后中沟相交处几乎成直角([1]图19-5)。生活于荒漠和半荒漠地带。多宿主蜱。栖息于中小型兽类的洞穴或岩窟内。寄生在狐狸、野兔、野鼠、刺猬等中小型兽类,也常侵袭人。分布于新疆、山西,传播回归热和Q热。<ref>[https://www.youlai.cn/ask/883A6AmYxkf.html 蜱虫咬人后怎么办 有来医生网 罗兆雄 2019-11-01 18:37]</ref> ==种群分布== 硬蜱多分布在开阔的自然界,如森林、灌木丛、[[草原]]、半荒漠地带。而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土壤、植被和宿主有关,如全沟蜱多见于高纬度针阔混交林带,草原革蜱则生活在半荒漠草原,而微小牛蜱分布于农耕地区,如大别山区见于牛身上的[[牛虱]]。在同一地带的不同蜱种,其适应的环境有所不同,如黑龙江林区的蜱类,全沟蜱多于针阔混交林带,而嗜群血蜱(Haemaphysalis concinna)则多见于林区的草甸。软蜱栖息隐蔽的场所,包括兽穴、鸟巢及人畜住处的缝隙里。 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雌蜱受精吸血后产卵,硬蜱一生产卵一次,饱血后在4~40天内全部产出,可产数百至数千个,因种而异。软蜱一生可产卵多次,一次产卵50~200个,总数可达千个。 ==生长发育== 发育过程 发育过程分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时期。成虫吸血后交配落地,爬行在[[草根]]、[[树根]]、畜舍等处,在表层缝隙中产卵。产卵后雌蜱即干死,雄蜱一生可交配数次。卵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约0.5~1mm,色淡黄至褐色,常堆集成团。在适宜条件下卵可在2~4周内孵出幼虫。幼虫形似若虫,但体小,有足3对,幼虫经1~4周蜕皮为若虫。硬蜱若虫只一期,软蜱若虫经过1~6期不等。若虫有足4对,无生殖孔。再到宿主身上吸血,落地后再经1~4周蜕皮而为成虫。硬蜱完成一代生活史所需时间由2个月至3年不等;多数软蜱需半年至两年。硬蜱寿命自1个月到数十个月不等;软蜱的成虫由于多次吸血和多次产卵,一般可活5、6年至数十年。 ==更换宿主== 蜱在生活史中有更换宿主的现象。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四种类型: # 单宿主蜱:发育各期都在一个宿主体上,雌虫饱血后落地产卵。如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 # # 二宿主蜱:幼虫发育为若虫在一个宿主体上,而成虫在另一个宿主体上寄生。如残缘璃眼蜱(Hyaloma detritum)。 # # 三宿主蜱:幼虫、若虫、成虫分别在3个宿主体上寄生。如全沟硬蜱、草原革蜱。90%以上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蜱媒疾病的重要媒介大多是三宿主蜱。 # # 多宿主蜱:幼虫、各龄若虫和成虫以及雌蜱每次产卵前都需寻找宿主寄生吸血,每次饱血后离去。吸血前大约绿豆粒大小;吸饱血后,可达大拇指大小。通常软蜱都属多宿主蜱。 ==生活习性== [[File:蜱虫13.jpg|缩略图|蜱虫[http://redirect.sogou.com/proxy?url=aHR0cHM6Ly9nc3MwLmJhaWR1LmNvbS8tUG8zZFNhZ194STRraEdrbzlXVEFuRjZoaHkvemhpZGFvL3BpYy9pdGVtLzRlNGEyMGE0NDYyMzA5ZjdlYjhkNTk0ZTcyMGUwY2YzZDZjYWQ2ODguanBn&md5=1286f6c208a324c638344436bcf8d24c 原图连接][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314441129 图片来源于]]] ===吸血习性=== 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200种,鸟类120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100多倍。<ref>[https://www.ys137.com/zyys/1632248.html##2 蜱虫叮咬症状 养生之道网 ming 2016-10-29 09:00]</ref> ==宿主关系== 蜱在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在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例如全沟硬蜱寄生在动物或人的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阴部]]和[[腹股沟]]等处。微小牛蜱多寄生于牛的颈部肉垂和乳房,次为肩胛部。波斯锐缘蜱多寄生在家禽翅下和腿腋部。 寻觅宿主蜱类寻觅宿主的方式:蜱的嗅觉敏锐,对动物的汗臭和二氧化碳很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m时,即可感知,由被动等待到活动等待,一旦接触宿主即攀登而上。如栖息在森林地带的全沟硬蜱,成虫寻觅宿主时,多聚集在小路两旁的草尖及灌木枝叶的顶端等候,当宿主经过并与之接触时即爬附宿主;栖息在荒漠地带的亚东璃眼蜱,多在地面活动,主动寻觅宿主;栖息在牲畜圈舍的蜱种,多在地面或爬上墙壁、木柱寻觅宿主。 ===越冬活动=== 气温、湿度、土壤、光周期、植被、宿主等都可影响蜱类的季节消长及活动。在温暖地区多数种类的蜱在春、夏、秋季活动,如全沟硬蜱成虫活动期在4~8月,高峰在5~6月初,幼虫和若虫的活动季节较长,从早春4月持续至9~10月间,一般有两个高峰,主峰常在6~7月,次峰约在8~9月间。在炎热地区有些种类在秋、冬、春季活动,如残缘璃眼蜱。软蜱因多在宿主洞巢内,故终年都可活动。 蜱多数在栖息场所越冬,硬蜱可在动物的洞穴、土块、枯枝落叶层中或宿主体上越冬。软蜱主要在宿主住处附近越冬。越冬虫期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中的多数种类;有的以成虫越冬,如革蜱属中的所有种类;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和软蜱中的一些种;有的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危害== ===携带病毒=== 在某些地区的蜱虫身上可能会携带一种汉坦病毒, 此病毒的传染媒介可以是[[蚊媒]]、[[蜱媒]]、动物源性等。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有包膜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基因组包括L、M、S3片段,分别编码L聚合酶蛋白、G1和G2糖蛋白、[[核蛋白]]。[[汉坦病毒]]包括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汉城病毒]](Seoul virus,SEOV)、[[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PUUV)、[[多不拉伐病毒]](Dobrava virus,DOBV),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的无名病毒(SinNombre virus,SNV)、[[纽约病毒]](New York virus,NYV)、[[污黑小河沟病毒]](Black Creek Canalvirus,BCCNV)、[[牛轭湖病毒]](Bayou virus,BAYV)、[[安第斯病毒]](Andes virus,ANV)以及与人类疾病关系尚不清楚的一组病毒,如[[希望山病毒]](ProspectHillvirus,PHV)、[[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THAIV)、[[图拉病毒]](Tula virus,TULV)、[[索托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am virus,TPMV)。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侵入人体后直接作用于全身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导致组织或器官的水肿,从而出现全身皮肤粘膜的充血或出血,如病人的面颊、鼻、颈部、前胸、上臂等处发红或有出血点,并危及心、[[肺]]、[[脾]]、[[胃]]、[[肾]]、[[脑垂体]]、[[肾上腺]]等多处脏器;有些病人还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极易出现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最为严重的是损害人的肾脏,重者往往死于尿毒症肾功能衰竭。病毒还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严重的头痛、[[眼眶痛]]、[[腰痛]]及全身疼痛,病人普遍出现高热。重症或未能及时治疗的病人,后期往往出现心力衰竭、肺肿、自发性肾破裂等严重并发症。 出血热病人发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为突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这种高热通常持续4—6天。由于病毒引起的神经中毒现象,病人会出现头痛、眼眶痛、腰痛,即“三痛”症;因病毒引起广泛的血管壁损伤,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病人还会出现颜面、颈、上胸部皮肤充血潮红,俗称“三红”,很象“酒醉貌”,躯干及上肢皮肤出现条索状出血点,眼球结膜血。病人还常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重症病人会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出血现象。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临床表现为多系统损害,病情严重,多于发病后第6~9 天死亡。如果对早期病人不细心鉴别,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所以重在于早期的发现!以防止误判! ===致死蜱种=== 蜱虫一般都是生长在树林或者长久腐烂的枯叶堆中,所以一般情况下大城市森林覆盖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一般不会见到蜱虫的出现(但是并不能代表没有)。软蜱虫和硬蜱虫有一点区别很明显:硬壳蜱虫用来吸血的嘴比较大,而在吸满血后背壳是硬的,而不像另外的软体蜱虫它在吸血之前体积是很小的,即使给自己吸得圆滚滚的它的背后依然是软的,之前观察得知硬壳蜱虫在吸血时容易钻到肉里面,而软壳蜱虫在吸满血后就会自动脱落,在人们没有发现之前可能会脱落到地上了,所以软壳蜱虫应该是属于正常的。而硬壳的蜱虫的体积比软壳的小,但是它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却超过了软壳蜱虫。硬壳蜱虫它在吸血的过程中是将整个头部都埋藏在肉里面,即使吸满了血它也不会自动脱落,人工去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有甚者将它(蜱虫)的身体一分为二、却依然取不掉钻进肉内的那一部分,而这正是硬壳蜱虫最可怕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些血案的发生都源于这种硬壳蜱虫。 ===叮咬症状=== 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但由于螯肢、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有些硬蜱在叮刺吸血过程中唾液分泌的神经毒素可导致宿主运动性纤维的传导障碍,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现象,可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称为蜱瘫痪(tick paralysis)。多见于儿童,如能及时发现,将蜱除去,症状即可消除。此病在东北和山西曾有人体病例报告。 蜱虫叮咬人后会散发一种麻醉,将头埋在皮肤内吸血,同时它分泌有一种可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钻入人体需及时取出。若不及时取出:轻者,数年后遇阴雨天气,患者便瘙痒难忍。重者,高烧不退、深度昏迷、抽搐,引发森林脑炎。 蜱虫叮咬人后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蜱虫叮咬人后,大多起病急而重,主要症状为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腹泻、厌食、精神萎靡等。 # 病因:由硬蜱或软蜱的口器刺入皮肤后引起。 # # 皮疹特点:水肿性丘疹或小结节,[[红肿]]、[[水疱]]或[[淤斑]],中央有虫咬的痕迹。有时可发现蜱。 # # 自觉症状:瘙痒或疼痛。 # # 蜱麻痹:系蜱唾液中的神经毒素所致,易发生在小儿,表现为急性上行性麻痹,可因呼吸衰竭致死。 # # 蜱咬热:在蜱吸血后数日出现发热、畏寒、[[头痛]]、[[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蜱侵入人体后吸取血液,吸血时间的长短和蜱的种类有关,有的蜱可在体表停留1至数日,开始叮咬时不觉疼痛,叮咬后24~48h局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轻者局部仅有红斑,中央有一虫咬的瘀点或瘀斑,重者瘀点周围有明显的水肿性红斑或丘疹、水疱(这个跟在网上大家转载的图片上的皮疹一样),时间稍久可出现坚硬的结节,抓破后形成溃疡,结节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不愈。软蜱刺伤后它虽然侵犯叮咬人的时间短,但毒性强,有时能引起组织的坏死。某些蜱在叮咬人的同时可将有毒素的唾液注入人体内,引起“蜱瘫痪症”,表现为上行性麻痹,最后可因呼吸中枢受侵而死亡,特别多见于儿童,还有不少蜱可引起“蜱咬热”,在蜱吸血后1~2d患者出现畏寒、[[发热]]、[[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80"> [[ File:蜱虫药6.jpg|缩略图|蜱虫药[http://img1.gtimg.com/finance/pics/hv1/124/184/630/41012794.jpg 原图连接][https://finance.qq.com/a/20100920/004636.htm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药敌百虫7.jpg|缩略图|蜱虫药敌百虫[http://p0.meituan.net/dpgroup/b181a91b5a8051d061d0d51ec01bf7f5189322.jpg%40820w_0e_1l%7Cwatermark=0 原图连接][http://s.dianping.com/topic/48458651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药8.jpg|缩略图|蜱虫药[http://www.yibangxy.com/UploadFiles/201322817383345.jpg 原图连接][http://www.yibangxy.com/show1.asp?id=282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药9.jpg|缩略图|蜱虫药[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0261127883&di=5921bee5c427d64bfc04ae4e4ccb871f&imgtype=0&src=http%3A%2F%2Fs8.sinaimg.cn%2Fmw690%2F003kW03vzy7cOlkTIdF67%26690 原图连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b64189e90102x7iw.html 图片来源于] File:蜱虫药10.jpg|缩略图|蜱虫药[http://img2.imgtn.bdimg.com/it/u=3591418020,2931000090&fm=26&gp=0.jpg 原图连接][https://www.9ifashion.com/goods/2159113.html 图片来源于] </gallery> ===疾病种类=== # 森林脑炎: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为森林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中国主要的病媒蜱种为全沟硬蜱,病毒在蜱体内可长期保存,可经各变态期及经卵传至下一代或第三、四代,并可在蜱体内越冬。本病多发生在5~8月,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林区,患者主要是伐木工人。此外,四川、河北、新疆、云南等省和自治区也有病例发生。 # # 新疆出血热:是一种蜱媒急性传染病,是荒漠牧场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为一种蜱媒RNA病毒。疫区牧场的绵羊及塔里木兔为主要传染源,急性期病人也可传染。传播媒介主要为亚东璃眼蜱,病原体可在蜱体内保存数月,并经卵传递。本病除经蜱传播外,羊血经皮肤伤口,及医务人员接触急性期病人新鲜血液后,也可感染发病。在中国流行于新疆,患者主要是牧民,发病高峰期为4~5月份。 # # 蜱媒回归热:又称地方性回归热,是由钝缘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螺旋体病,不规则间歇发热为其主要临床特征。中国新疆有该病流行,其病原体,在南疆村镇型的为伊朗包柔氏螺旋体(Borrelia persica),乳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北疆荒野型的为拉氏包柔氏螺旋体(B.latyshevyi),特突钝缘蜱为传播媒介。病原体可经卵传递。乳突钝缘蜱可经卵传递8代,并能贮存14年。动物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病人也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 # 莱姆病:中国于1985年夏在黑龙江海林县林区首次发现。病原体是伯氏包柔螺旋体(B.burgdorferi)。它是一种由硬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好发于春、夏季。中国主要媒介是全沟硬蜱,某些野生小型啮齿动物为贮存宿主。本病分布广泛,在五大洲20多个国家都有病例报告。中国已证实有20省、市、自治区有本病流行。 # # Q热:病原体为贝氏立克次体(Coxiella burneti)。本病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常在野生动物(啮齿类)与家畜之间传播流行,牛、羊为人体Q热的主要传染源。感染方式主要由呼吸道吸入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及蜱的叮咬、粪便污染伤口而感染。病原体能在蜱体内长期存在,并经卵传递,如乳突钝缘蜱可贮存病原体2~10年。本病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在中国已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证实有Q热存在。在流行区已发现微小牛蜱、亚东璃眼蜱和铃头血蜱(Haemaphysalis companulata)自然感染。 # # 北亚蜱传立克次体病:又称西伯利亚蜱传斑疹伤寒。病原体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小啮齿动物为主要传染源,草原革蜱为其主要媒介,边缘革蜱(Dermacentor marginatus)也能传播。病原体可经卵传递,在蜱体内可存活2年。病原体可通过蜱的叮刺或蜱粪污染而感染。中国新疆、[[内蒙]]、[[黑龙江]]有本病存在。 # # 细菌性疾病:蜱能传播一些细菌性疾病,如[[鼠疫]]、[[布氏杆菌病]]、[[野兔热]]。蜱能长时间保存一些病原菌,并经卵传递。例如鼠疫杆菌在草原革蜱成虫体内可保存509天;兔热杆菌在拉合尔钝缘蜱(O.lahorensis)体内可存活200~700天,故蜱在保存这些病的自然疫源中起一定作用。 # # 无形体病:蜱虫会传播一种“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使血小板、白细胞减少。业界将这病称为“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据专家介绍,无形体病是人兽共患病,上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就都有过报道。由于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别难度很大,2001年将病原体定名为“无形体”。但迄今为止,只有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从蜱虫咬伤患者体内分离出病原体。中国也从东北地区的羊和野鼠体内分离出病原体。所谓“无形体”,是一种寄生于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 # # 红肉过敏症:在蜱的唾液中同样存在α-半乳糖。当蜱叮咬人类的时候,α-半乳糖会随着唾液进入血液并随即被人体免疫系统发现。将α-半乳糖视为入侵者的免疫系统通过产生特殊抗体的方法将它“记录在案” 。之后的某一天,被蜱咬过的人吃下的红肉中所含的α-半乳糖被他体内的特殊抗体“认”了出来,免疫系统误以为之前的那个入侵者又来了,于是一系列剧烈的免疫反应被启动,人体也就出现了红肉过敏的症状。[2] ==传播途径== 已知的无形体病传播途径有两种方式。它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蜱虫叮咬携带病原体的宿主动物后,再叮咬人时,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引起发病。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感染病例=== 全世界范围内的蜱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首先报告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此后欧洲等地也相继报告了这种病例,部分地区感染率甚至高达15%至36%。早在2006年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一位50多岁的农村妇女死于此病。2008年11月19日出版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中国科学家报告了这起“无形体病”,表示这很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无形体病”人传人的事件——由于当时未能意识到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传播机理,因此医院保护措施做得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的Peter Krause和Gary Wormser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评论称:“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起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人传人的报告,同时也是中国第一起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报告。”在安徽这起病例之后,[[湖北]]、[[山东]]、[[河南]]等省份,也陆续发现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河南信阳等地也出现了患者死亡报告。 ===咬伤病因=== 蜱为人、家畜及野生动物的体外寄生虫,无论是幼虫、若虫、成虫均能吸血。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且吸血时间长,而软蜱多在夜间吸血,叮咬宿主吸血时间短,由1~2分钟至1h左右,有些硬蜱日夜吸血。吸血时口器可牢牢地固定在宿主皮肤上,惊吓时也不离去,若强行拔除,易将假头断折于皮肤内。蜱的嗅觉极为敏感,能在几米之外嗅到宿主的气味,爬到1米高的树叶或草尖上等候觅食,当人和动物经过时,突然跳到人和动物的身上,伺机吸血。不仅可咬伤皮肤,而且是螺旋体、立克次体、病毒、细菌感染的媒介。这就是蜱虫咬伤人的病因。 ==预防蜱咬== # 消灭家畜体表和畜舍中的蜱虫,可喷洒[[敌百虫]]、[[敌敌畏]]等杀虫剂。住房要通风干燥,填抹墙缝,堵封洞穴,畜棚禽舍要打扫干净或用药物喷洒,以消灭蜱的孳生场所。 # # 加强个人防护,进入林区或野外工作,要穿长袖衣衫,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颈部系上[[毛巾]],皮肤表面涂擦药膏可预防蜱虫叮咬,外出归来时洗澡更衣,防止把蜱虫带回家。 另外现在是夏天,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好季节,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就是到野外游玩时,除上述两点要注意之外,别去尚未开发好的风景区、尽量少去草丛浓密的森林野地。这样我们就会避免蜱虫咬伤。 ===中国=== 2011年6月,北京市回龙观龙泽苑西区居民发现,在小区内被虫子叮咬后瘙痒难忍。6月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出现蜱虫,已开始全面排查和消杀。 13日下午,昌平区疾控中心派人到龙泽苑西区取得了虫子样本。工作人员也对小区的绿化带、阴暗角落等地进行了检查。进展:消杀持续到17日居民远离草丛 14日上午,昌平区疾控中心确认,龙泽苑西区内出现的虫子的确是蜱虫,并联合回龙观地区办事处社会事务办,开始对龙泽苑西区进行进一步检查,开始消杀工作,上午的消杀工作已经完成了90%。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提醒社区居民,消杀将持续到17日,居民尽量不要在蜱虫可能出现的草丛、树林等地坐卧停留,一旦被叮咬,应该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进行拔除。说法:北京郊区县易现蜱虫 14日上午,市疾控中心表示尚未接到昌平区关于此事的正式上报。不过,近两年,市疾控中心一直在做关于北京蜱虫活动的相关调查,并在蜱虫容易出现的郊区县通过抽样调查密切监测人群、猪等。市疾控中心表示,一旦发现有相关病例,将立即采取相关预防处理措施。 ===美国=== 美国每年报告600到800病例资料显示,1995年美国报告该病首例病例,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及韩国等国家也多有发病。2006年中国安徽省首次发现该病。随后在山东、河南、湖北、北京等地也有该病病例报告。根据卫生部通报,截至2009年8月,全国报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92例,死亡3人。 2011年6月16日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截至2011年,中国已有河南省、[[湖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江苏]]等省报告“蜱虫病”病例280多人,死亡10余人。据介绍,在报告的病例中,以老年人居多。内蒙古以青壮年居多,林区工作者、野生植物采集者。 针对部分公众对感染该病的担心,相关专家介绍,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4] ==治疗== [[File:蜱虫12.jpg|缩略图|蜱虫[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704/1a3434b13e274c78be7d78c8877a78c3.jpeg 原图连接][https://www.sohu.com/a/239172891_362040 图片来源于]]] 一旦被咬尽快到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自行在家摘除。蜱咬伤出现的皮炎主要是消炎、止痒、止痛,同时给予对症处理。发现被蜱叮咬后常采取如下措施: # 去除蜱虫后伤口要进行消毒处理,如发现蜱的口器断在皮内要手术切开取出。 # # 在伤口周围用2%盐酸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亦有人用胰蛋白酶2 000 u加生理盐水100mL湿敷伤口,能加速伤口的愈合。 # #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要给予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地氯雷他定]]、[[盐酸左西替利嗪左]]或[[皮质类固醇]]如:[[米乐松]]、[[强的松]]等。出现蜱麻痹或蜱咬热要及时进行抢救。如创面有继发感染要进行抗炎治疗。 # # 发现蜱叮咬皮肤时不可强行拔除,以免撕伤皮肤及防止口器折断在皮内。可用乙醚、氯仿、旱烟油涂在蜱的头部或在蜱旁点燃烟头、蚊香烤它,数分钟后蜱虫就自行松口,或用凡士林、液体石蜡涂在蜱虫的头部,使其窒息,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拉出。 ==防治原则== ===防治方法=== # 环境防制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捕杀啮齿动物。 # # 化学防制蜱类栖息及越冬场所可喷洒[[马拉硫磷]]、[[杀螟硫磷]]等。林区用六六六烟雾剂收效良好,牲畜可定期药浴杀蜱。(六六六粉是禁止使用的农药。) # # 生物防治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用生物农药狂扫喷洒主要发生蜱虫的地面,持效期特长,对人畜无害;也可用藻盖杀(0.12%藻酸丙二醇酯)物理防治,无色无味,对人体无毒、无害、无污染。 # # 个人防护进入有蜱地区要穿五紧服,长袜长靴,戴[[防护帽]]。外露部位要涂布驱避剂,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勿将蜱带出疫区。 # # 药物预防皮肤涂抹或居室喷洒罗浮山百草油,能有效预防蜱虫叮咬。 ==预防治疗== 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因此外出游玩时最好在暴露的皮肤上喷涂罗浮山百草油或是[[驱蚊液]],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 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 ===方法一=== 如发现切勿自行取出,应及时去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毒,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确的方法是赶紧找到最近的正规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毒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毒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切记这段话。 ===特别提醒=== * 遛狗人:在东郊草坪等地,甚至小区草坪遛狗时请注意,蜱虫易叮咬爱犬,从而带至家中。 * * 钓鱼人:尤其是野钓者,要扎紧裤管。 * * 野游人:长衣长裤,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方法二=== # 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避蚊胺、避蚊酮、前胡挥发油),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DEET)、驱蚊液等驱避剂。 # # 如不慎被蜱虫咬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如果把蜱虫硬拽下来,倒钩很容易留在皮肤里,倒钩中携带的神经毒素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应该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 # 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肤内应行手术取出。 # # 伤口周围有0.5%普鲁卡因局封。 # # 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可给予抗组胺药和皮质激素。发现蜱咬热及蜱麻痹时除支持疗法外,作相应的对症处理,及时抢救。 ==灭蜱用药== 某一种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消灭畜体上的蜱虫,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捕捉,另一种则是用化学药物灭蜱虫。而用化学药物消灭蜱虫,常用的有确邦生物喷射剂等。发现蜱虫时应该将其拔掉,然后集中灭杀。拔的时候,还要蜱虫体与皮肤垂直,然后往上拔,以避免蜱假头断在皮肤内,引起炎症。不过,这种方法只能在畜少、人力充足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季节和应用对象,选用喷涂、[[药浴]]等方式。不过要注意的是,这些药剂长时间使用后,会使蜱虫产生抗药性,药剂应混合使用或者轮流使用。 近些年来,已经开始采用遗传防治、生物防治灭蜱虫。前者是采取辐射或者化学不育剂使雄性蜱虫失去生殖能力,使蜱虫种群能力不断衰减;后者是利用蜱虫的天敌来灭蜱。现已发现膜翅目跳小蜂科的一些寄生蜂,可以在一些若蜱体内产卵,成虫后才从若蜱体内逸出,寄生后不久若蜱就死了。还有猎蝽科的昆虫,也可导致蜱死亡。 ===研究进展=== 2010年9月12日,中国疾控中心有关部门已经从病人身上分离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有专家称,[[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病毒,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的疾出血热(立夫特谷热和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及[[脑炎]][[加利福尼亚脑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胚胎期传播。 专家组已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上报卫生部。但专家组组长王世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虽然在病人体内发现了该种病毒,但建立起该病毒与此种疾病的因果关系尚需时日。 据长期从事病毒学研究的昆明医学院教授宝福凯介绍,蜱的唾液含几百种蛋白质,成分复杂,带有毒素。蜱的叮咬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咬破人的皮肤后,把抗凝剂和麻醉剂注入人体,防止血液凝固,在人未发觉的情况下,它吸饱血后,叮咬处的凝血脱落,这个过程需要48小时。但此次疾病并非蜱虫唾液本身的作用,而是由于其体内含有的病原体所致。 如今,此类疾病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发现。健康与心理卫生局就曾对纽约市民发出警告:6月至11月为蜱虫最活跃的时期,在此期间市民需格外注意,防止被蜱虫叮咬致病。 2011年8月13日,卫生部首次披露,研究发现,新型布尼亚病毒所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也就是俗称的蜱虫病,患这种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确诊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尽量单间隔离。 卫生部当日发布通知,对于确诊的蜱虫病病例,家属要密切观察病人有无呕血、[[咯血]]、[[牙龈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现,有出血表现的病人应住院治疗,医院尽量单间隔离并张贴明确标识。病人诊疗用品专人专用,诊疗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尽量减少探视,所有进出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对于医护人员,卫生部也作出明确要求,医疗、流调、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应按预防接触传播类疾病的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戴乳胶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洗手消毒。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穿隔离衣并戴外科口罩和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置专用包装袋并进行消毒。 ==视频== <center> <center> '''夏季蜱虫有多可怕,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center> {{#idisplay:x0970b9igfk|650|450|qq}} </center> ==视频== <center> <center> '''蜱虫怎么消灭?如何鉴别被蜱虫咬了?蜱虫防治'''</center> {{#idisplay:i0711wbzygf|650|450|qq}} </center>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蜱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