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西汉书法 的原始碼
←
西汉书法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西汉书法</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9171e9cbbf746ae9.jp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209912&sid=2338362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西汉书法 主要方式;金文 其他材料;石刻 主要材料;帛书 |} '''西汉书法'''是西汉初年,在书法上仍沿袭秦代的传统,严肃庄重的宫廷器物铭文仍是沿用整饬规矩的小篆书体。[[西汉]]书法家吸取了秦代官定典范书体如《泰山刻石》、《阳陵虎符》等铭文结构谨严的优点,以及秦代隶书中笔道方折易刻易写的长处,综合为一种崭新的书体,称为汉[[篆]]。其整齐规矩胜于秦代诏版。<ref>[http://www.guoxue.com/?p=5982 中国书法简史(六):西汉隶书] , 国学网,2012年5月20日 </ref> 汉篆作品主要见于金文和某些[[石刻]]。如神爵四年的《成山宫渠斜》、初元三年的《上林豫章观铜鉴》、嵩山启母庙、太室、少室三石阙。同时汉代是书法蓬勃发展的时代,隶书获得了大发展,西汉时隶书已成为官方文书通用的书体。西汉早期的隶书仍受秦隶的影响,显得古拙,被称为古隶,直到西汉晚期才完成转变,[[发展]]为带波挑、波磔、结体呈横势扁方的今隶,也称汉隶。 ==金文== 西汉金文书法继承秦代金文的传统,又有一定的[[发展]]。西汉金文有的是秦代官方正统小篆书体[[风格]]的忠实继承者。如神爵四年的《成山宫渠斜》、初元三年的《上林豫章观铜鉴》、陕西三桥出土的周博造《上林铜鉴》等铭文,体方笔圆,行款整齐,均法度森严,极为精美,可与《阳陵虎符》铭文相媲美。而另一些金文作品则篆、隶混用,笔道方折。如天汉四年的《南宫钟》、阳朔元年的《上林铜鉴》、阳朔四年的《上林铜鉴》、永始三年的《永始高镫》等铭文,其中多数字仍依篆法,少数字如 重 、 年 、 造 、 天 等已纯然是[[隶书]],具有波挑的笔道。另外,还有一些出自下层隶民之手的金文作品,如《谷口鼎》铭文潦草、稚拙,为草隶。这样的字体在西汉简牍文书中比比皆是。西汉最为精美的金文作品是新莽时期的货布文字、量器铭文。王莽在文字上也极力复古,以秦文字为效法模式,使用小篆。如《新嘉量》铭文,书体虽为小篆,但已有汉篆笔道方折的特点。其字形结构纵势长方,将其舒展而下的重[[笔画]]予以夸张处理,整个字撑挺大方,气势雄放。 所铸货币既有悬针篆书的 货泉 、 布泉 ,又有钱线篆书的布货十品,形式极美,对后世书家[[影响]]很大。魏晋官私印中使用的悬针篆就是直接取法这类作品的。清代书家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一书中,对布货十品的评价很高,他认为 王莽之十布,精劲绝伦,为钱线之祖,学篆书者,纵极变化,不能出其范围.金石家邓散木在《篆刻学》一书中也称赞到: 泉布等品,类皆瘦劲廉悍,[[咄咄逼人]],而笔势舒展,尤大足为治印之助。 ==石刻隶书== 西汉传世石刻甚少,据近人徐森玉《西汉石刻文字初探》所收集的刻石计有10种,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鲁灵光殿址刻石》(公元前149年)、《霍去病墓石刻字》两石、《五凤刻石》(公元前56年)、《麃孝禹刻石》(公元前26年)、《莱子侯刻石》(公元16年)等。其中《鲁灵光殿址刻石》的文字与秦代权量文字相近。霍去病墓前有二石[[刻字]],一石刻有 左司空 、另一石刻有 平原乐陵宿伯口 及霍去孟 等10字。 左司空 三字属于篆书,雄健浑朴,以豪气取胜。后10字介于古隶今隶之间,笔道沉稳有力,结体平正中也见变化出奇。两石刻字虽不如秦泰山刻石谨严,但活泼异趣,朴茂自然。这种充分活力的新书体在同时代的简帛书法中得到了呼应。在西汉石刻中,在作品完整性和艺术性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五凤刻石》和《莱子侯刻石》。 《五凤刻石》:刻于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一名《鲁孝王刻石》。共13字,以形体结构论,已是隶书。笔道圆浑沉稳,但是其中两个 年字却垂笔拖长且重按结束,取纵势,使整幅字的章法有了较大的跌宕起伏,与《建昭二年简》的墨迹书法风格完全一致,是书法艺术成就很高的西汉隶书碑刻的代表[[作品]]。 《莱子侯刻石》:刻于王莽新朝天凤三年(公元16年),属于隶书,共7行,每行5字。单字结构取左斜扁方之势,章法上纵有行,但不尽拘于界格;上下字距宽,左右行距略小,行距小于字距,开汉碑章法的法规;左右大体照应,但不过分追求横列。粗糙的绳纹边栏与不匀齐的界格,以及粗细有所变化的笔道,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朴中有妍。清代杨守敬在《[[平碑记]]》中称赞此石 是刻苍劲简质 ,确为定评。此石是清乾隆年间于山东邹县卧虎山前发现的。 西汉刻石作品太少,隶书的波磔还不明显,尚非典型正规的汉隶碑刻,但仍能使人感受到其浑厚、[[质朴]]、博大的艺术风貌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简牍上隶书== 西汉帛书、竹木简书迹虽出于无名书手,但多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而且风格多样,是极珍贵的书法作品。重要的作品有1972年山东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的竹简、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竹简木牍和帛书、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1972年- 1976年间在甘肃北部额济纳河流域(古称居延)发现的第二批居延汉简、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此外,还有1949年建国以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下面择其要者予以介绍。 马王堆汉墓帛书:包括《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战国纵横家书》等。书体很接近湖北云梦秦简的秦隶,仍有篆意,同属[[古隶]],但笔法中隶意更加显著。虽结体修长,但许多笔画的波挑十分突出。特别是《老子》乙本更接近今隶。其字体方正,取横势,点画安排均匀,波挑增多,同时还有楷书撇捺。为西汉初期的作品。 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是西汉初年(公元前186年)的遗物,字体仍属古隶,与秦隶接近,仍存篆意。而江陵凤凰山木牍上的隶书已有明显的[[变化]],结体更加趋简,笔画粗细变化较大,波挑已见飘逸之态。 西汉五凤四年(公元前54年)的竹简证明,至迟在汉宣帝年间已有了带波势的[[汉隶]],隶书已完成了从秦隶到汉隶的转变,篆笔基本消失,由纵势变成横势,结体扁方,用笔提按顿挫,线条的波磔变化大。西汉简牍帛书的隶书风格呈现出多样性,字体具有不规范性,具有质朴率真的特点。用笔恣肆,有的非常[[草率]],写法类似章草,有的则隐约可以看出楷书的先兆。在西汉《流沙坠简》、《居延汉简》等竹简上时常能看见类似今日行书的字体,这说明行书、章草、楷书等书体西汉已在孕育之中。汉隶到了东汉时期[[发展]]为今隶,又称 八分.之所以称八分 ,主要是因为隶书横势的笔画扩展,体势相背,字形很像 八 字分开。汉隶 八分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从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k0642lb19w1|480|270|qq}} <center>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书法精髓——书法:“汉”字的书写及运笔技巧</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30 中國文化史]]
返回「
西汉书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