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諾貝爾獎 的原始碼
←
諾貝爾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諾貝爾獎01.jpg|300px|缩略图|右|諾貝爾獎[https://kknews.cc/history/8le6l8n.html 照片來自 kknews.cc]]] '''諾貝爾獎'''('''Nobel Prize''')是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所設立的獎項。 諾貝爾是炸葯的發明者,因此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但他對自己的發明用於破壞感到震驚,於1895年11月27日在[[法國]][[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樂部上立下遺囑,用其遺產中的920萬美元成立一個基金會,將基金所產生的利息每年獎給在前一年中為人類作出傑出貢獻的人,以表彰那些對社會做出卓越貢獻,或做出傑出研究、發明以及實驗的人士。 1901年開始每年頒發的五個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和平]\。 1968年,瑞典中央銀行設立了瑞典銀行紀念諾貝爾經濟科學獎,通稱「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獎普遍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重要的獎項。 ==奖品== 诺贝尔奖的奖金总是以瑞典的货币瑞典克朗颁发,每年的奖金金额视诺贝尔基金的投资收益 而定,1901年第一次颁奖的时候,每单项的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当时相当于瑞典一个教授工作20年的薪金。1980年,诺贝尔奖的单项奖金达到100万瑞典克朗,1991年为600万瑞典克朗,1992年为650万瑞典克朗,1993年为670万瑞典克朗,2000年单项奖金达到了900万瑞典克朗(当时约折合100万美元)。从2001年到2011年,单项奖金均为1000万瑞典克朗(在2011年,折合约145万美元)。 金质奖章约重270克,内含黄金,奖章直径约为6.5厘米,正面是诺贝尔的浮雕像。不同奖项,奖章的背面图案不同,每份获奖证书的设计和词句都不一样。颁奖仪式隆重而简朴,每年出席的人数限于1500人到1800人;男士必须穿燕尾服或民族服装,女士要穿庄重的晚礼服;仪式中的所用白花和黄花必须从意大利小镇圣莫雷(诺贝尔逝世的地方)空运而来。 ==逸事== ===次数=== 法国籍波兰裔科学家[[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第一位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03年物理学奖:发现放射性与钋元素(与丈夫及[[亨利·贝克勒]]共获) 1911年化学奖:提炼出镭 美国科学家[[莱纳斯·鲍林]],第一位以唯一获得者身份两次在不同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1954年化学奖:化学键的研究 1962年和平奖:反对核武在地面测试 美国科学家[[约翰·巴丁]] 1956年物理学奖:发明晶体管 1972年物理学奖:建立超导BCS理论 英国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 1958年化学奖:测定胰岛素分子的结构 1980年化学奖:核酸DNA序列的确定方法 ===家族=== 居里一家 玛丽·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丈夫皮埃尔·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 大女儿伊雷娜·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丈夫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1935年化学奖。 小女儿艾芙·居里著有《居里夫人传》,她本人不是科学家。她的丈夫亨利·拉波易斯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领取了1965年和平奖。 ===兄弟都获奖=== 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兄弟是荷兰的简·丁伯根(经济计量学模式之父,于1969年获得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发现动物个体及群体的行为模式,于197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父子都获奖=== 汤姆孙父子:1906年物理学奖和1937年物理学奖分别是约瑟夫·汤姆孙与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乔治·汤姆孙。 布拉格父子:1915年物理学奖是威廉·亨利·布拉格与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波尔父子:1922年物理学奖和1975年物理学奖分别是尼尔斯·玻尔与奥格·玻尔。 西格巴恩父子:1924年物理学奖和1981年物理学奖分别是曼内·西格巴恩与凯·西格巴恩。 ===年龄、群体=== 最年轻、最年长的得主 威廉·劳伦斯·布拉格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1915年(与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只有25岁。 里奥尼德·赫维克兹获2007年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时已有90岁。为至今最年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索尔维会议=== 1927年10月召开的第五次索尔维会议。参加会议的29人中有17人获得或后来获得诺贝尔奖。 与会者中著名学者有:保罗·埃伦费斯特、薛定谔、泡利、海森堡、德拜、布里渊、康普顿、福勒、W.L.布拉格、爱因斯坦、狄拉克、M.玻恩、尼尔斯·玻尔、德布罗意、居里夫人、洛伦兹、努森等。 ===逝世者获奖=== 诺贝尔奖原则上仅能授予在世者,但有三次例外。一为193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里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特(Erik Axel Karlfeldt),二为1961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达格·哈马舍尔德(Dag Hjalmar Agne Carl Hammarskjöld),三为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拉尔夫·斯坦曼(Ralph Marvin Steinman)。 ==奖项争议== 人们对诺贝尔奖的争议点,除了在各奖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的限制外,还有不颁给已过世的人,另外还有诺贝尔奖不设立重要的数学奖。 19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约翰尼斯·斯塔克曾为自身利益为希特勒效劳,诺贝尔基金会无权使获奖者改变自己的看法。 诺贝尔奖的规矩:得主必须是三人以下,也产生过争议,该奖项只是表彰在科学领域中有重大突破的个人和小团队的。不过也有例外的是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分别在1917年,1944年,1963年颁发给了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组织,2012年颁发给了欧洲联盟组织。2013年则颁发给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诺贝尔奖在对于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颁发在学术界有时也会引起争议,其中最为著名的例子是爱因斯坦没有因相对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12年后才因光电效应获奖。 关于诺贝尔基金会不设立数学奖,其中有一个流传较广的民间说法是诺贝尔的妻子与一位名叫雷富勒(Mittag-Leffler)的数学家有外遇,所以诺贝尔本人强烈要求不设置诺贝尔数学奖。不过这个说法也被人指责显然不实,因为诺贝尔根本没有结婚。(参看:数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关于诺贝尔奖是否应该增设诺贝尔计算机奖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计算机界的图灵奖被称为“计算机界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也被一些女权团体批评,因为相较于男性,女性在诺贝尔得奖的人数明显偏低,让一些妇女和女权团体批评诺贝尔奖有性别歧视之嫌。至2011年为止目前女性在诺贝尔获得最多奖项的一年为2009年。 ==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一生沒有結婚所以沒有妻子、兒女,死前連親兄弟也去世了。但他發明瞭炸葯,取得了眾多的科研成果,成功地開辦了許多工廠,積聚了巨大的財富。在即將辭世之際,諾貝爾立下了遺囑:“請將我的財產變做基金,每年用這個基金的利息作為獎金,獎勵那些在前一年為人類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根據他的這個遺囑,從1901年開始,具有國際性的諾貝爾獎創立了。 諾貝爾在遺囑中還寫道: # 獎金分為5份: # 獎給在物理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獎給在化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或新改進的人; # 獎給在生理學和醫學方面有最重要發現的人; # 獎給在文學方面表現出了理想主義的傾向並有最優秀作品的人; # 獎給為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廢除使用武力與貢獻的人。 為此,諾貝爾分設了5個獎。 1969年,諾貝爾基金會新設了第6個獎——諾貝爾經濟學獎。 ==獲獎名單如何出爐== 根據該獎創始人諾貝爾的遺囑,在諾貝爾獎評選的整個過程中,獲獎人不受任何國籍、民族、意識形態和宗教的影響,評選的唯一標準是成就的大小。 在每年的9月份,物理學、化學等幾個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向全球各地的數千名獨立人士(具備一定資歷的學者、科學家等)發出邀請,請他們推薦自己認為下一年度有望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由於許多獨立人士經常推舉同一個人,每年只會有200到300名科學家最終被提名。 候選人名單必須在第二年年初提交到不同專業的諾貝爾委員會。各委員會在評獎專家的協助下對收到的提名進行評估。要經過初選、覆選等層層選拔,委員會才能完成對候選人的挑選。然後,委員會將建議上交給相應頒獎機構,各頒獎機構通過投票選出最終獲獎者。每年10月投票結束後,立即公佈獲獎者。 從1974年開始,諾貝爾基金會規定,諾貝爾獎原則上不能授予已去世的人。 此外,與許多電影獎項及文學大獎不同,諾貝爾獎遵循的原則是,除了公佈最終獲獎者的名字外,凡作為候選人的科學家名字都不對外公開,並設置了50年的保密期。因此,對於每年可能出現的各種“風聲”,說某人獲得提名成為諾貝爾獎候選人,其真實性必須等50年後才能得到驗證。 ==諾貝爾獎獎金== 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諾貝爾獎第一次在原皇家音樂學院頒發了文學、物理、化學和生理學或醫學獎。從1902年起,諾貝爾獎每年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發。一開始,當時的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並不同意將此全國大獎頒發給外國人,但後來意識到該獎金對於這個國家的公共價值,他改變了主意。 諾貝爾獎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那天,舉行正式的頒獎典禮。但是獎金獲得者名單通常在當年的10月份就由不同的委員會宣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戰爭關係停頓了幾年。 諾貝爾獎的獎金豐厚,在同一年裡,各項獎金的數額是相同的,不同的年份,獎金數額有所變動,其幅度主要取決於市場行情。每個各項獎金可由兩個獲獎者均分享(最多不超過三人);如果當年無人得獎,則該獎金可留待翌年;每一項獎金在五年內至少應頒發一次,以鼓勵得獎人能夠繼續工作而不至於受到財政上的壓力。 ==諾貝爾獎的獎項頒發== {| class="wikitable" |- ! 獎項分類 !! 獎項頒發 |- | [[諾貝爾物理獎]] ||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 |- | [[諾貝爾化學獎]] || 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頒發 |-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 |- | [[諾貝爾文學獎]] || 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負責頒發 |- | [[諾貝爾和平獎]] ||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 |- | [[諾貝爾經濟學獎]] || 挪威議會的諾貝爾委員會負責頒發 |} ==諾貝爾獎的趣事== ===歷史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僅僅只有居里夫人!=== 創立於1900年的諾貝爾獎分設物理(Physics)、化學(Chemistry)、生理學或醫學(Physiology or Medicine)、文學([Literature)、和平(Peace)和經濟學(Economic Sciences)六個獎項,歐巴馬也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哦。<ref>[https://kknews.cc/history/8le6l8n.html 歷史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不僅僅只有居里夫人!] </ref> 要知道,在世界範圍內,諾貝爾獎通常被認為是所頒獎的領域內最重要的獎項,也是頒給該領域取得實質性的前無古人的研究成果才行,一般科學家一輩子獲得一次本身就已經很不容易了,而且好多都是七八十歲才得獎,愛因斯坦26歲就提出了光電效應,直到歲才獲獎,當然這中間驗證是要花費一點時間的。但是,就有那麼極個別的幸運兒獲得了兩次諾貝爾獎,當然,只有居里夫人是最為大家所熟知的,究其原因,應該是小學課本中的文章《跨越百年的美麗》的緣故,至今記憶猶新。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有誰? 第一位就是我們最熟悉的女性科學家,也是唯一一個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性,沒錯,就是[[居里夫人]]。[[波蘭]]裔[[法國]]女物理學家,榮獲190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1911年的化學獎。她也是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還是跨領域得獎的牛人啊,當然年輕的時候也是美貌與才華並存的美少女哦。 [[File:居里夫人01.jpg|350px|缩略图|右|居里夫人[https://kknews.cc/history/8le6l8n.html]]] 這一位也不簡單,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榮獲1956年和197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一位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接下來這一位可全是自己獨立研究的成果,當然有一項不是研究。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分別榮獲1954年諾貝爾化學獎和1962年諾貝爾和平獎。他是目前為止唯一一個兩次單獨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File:約翰·巴丁01.jpg|350px|缩略图|右|約翰·巴丁[https://kknews.cc/zh-tw/science/99x6kyj.html]]] 兩次獲獎理由都是一樣的大師,不斷打破自己的記錄的天才。英國生物化學家[[弗雷德·桑格爾]](Fred(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 ),分別獲得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同一領域內兩次獲獎的第二人,更關鍵的是,兩次獲獎理由都可歸結為:測序。 目前只有四位大師創造了如此偉大的記錄,當然科學的偉大不在於獲獎,而在於揭開宇宙萬物的神秘面紗,為人類探索真理,發展文明。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 唯一獲得諾貝爾獎的兄弟是荷蘭的[[簡·丁伯根]]([[Jan Tinbergen]],經濟計量學模式之父,於196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和他的弟弟[[尼可拉斯·丁伯根]]([[Niko Tinbergen]],發現動物個體及群體的行為模式,於1973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最年輕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為最年輕的諾貝爾獎得主。1915年(與其父威廉·亨利·布拉格一起)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只有25歲。 *[[雷蒙德·戴維斯]]獲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已有88歲。為至今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目前總共有7人,還沒有華人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諾貝爾經濟學獎。 1927年10月召開的第五次索爾維會議。參加會議的二十九人中有十七人獲得或後來獲得諾貝爾獎。 {{clear}} ==外部連結== == 參考資料 == {{Reflist}} [[Category:諾貝爾獎]]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l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諾貝爾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