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论持久战 的原始碼
←
论持久战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论持久战1.jpg|缩略图|论持久战[http://hnrb.hinews.cn/res/1/20110521/55321305945668019.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 1938年7月首次出版。<ref>[刘庆礼.指导全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毛泽东的《论持久战》[J]沧桑2009-10-28]</ref> [[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论持久战》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该著作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5843/7098TZ0AiCGRI4z0JnMQuTmUcjIREwECf8zTGKo-sXwNVD_Kdv_SrcLeVn_YSXziu-dYJn5FJaWWOcbIFdsf_DA-uEW9X4Evmj3AZI_nSTVz9DjBRoIT_44 新华网.2015-05/26,引用日期2018-09-15] </ref> [[File:论持久战2.jpg|缩略图|论持久战[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960a304e251f95caff0ada93c4177f3e67095213.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论持久战 *'''外文名称''':On the Protracted War *'''创作年代''':近代文学体裁演讲稿 *'''作 者''':毛泽东 *'''类 别''':[[军事政治著作]] *'''发表时间''';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字 数''' :56000 ==内容简介== [[File:论持久战3.jpg|缩略图|左|论持久战[http://pic.66wz.com/out/1000/catchimg/20100305/7PC7G6A3_0.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著作开篇以“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做引子,然后针对这两种错误观点作者进行了一一驳斥,接着引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并通过“能动性在战争中”、“战争和政治”、“抗战的政治动员”、“战争的目的”、“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兵民是胜利之本”等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篇章的阐述,来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怎么进行持久战,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应当怎样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著作基本论点: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10个月中,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战争的进程会如何发展?中国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怎样看待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对这些问题,有的人在思考,有的人感到迷惘,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不利的。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特别是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以回答人们关心的一些问题,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批驳。 ===成书过程=== [[File:论持久战4.jpg|缩略图|论持久战[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09/35ebee30e4c7434bac891ccc9ad3e81c.jpe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泽东始终认为中日战争将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早在1935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就指出: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1936年7月,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就已经提出了坚持持久抗战的各项方针。对于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的,最后的胜利会属于中国,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给予了明确的回答。 为了彻底批驳“亡国论”和“速胜论”,以持久战思想武装全党全民族,毛泽东决定写一部论持久战著作。为此,毛泽东阅读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和战争理论著作,精心拟定撰稿提纲,开始撰稿后,集中精力,废寝忘食。有时,他两天两夜不睡觉,实在太累太困时,就让警卫人员打盆水洗洗脸,到院子里转一转,在躺椅上闭目养会儿神,接着继续写。其间,由于高强度的脑力劳动,缺乏休息,毛泽东病倒了,头疼、失眠、吃不下饭。[[医生]]检查后说,没有病,主要是劳累过度和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所导致。医生开了药,要求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吃了药,休息一天,没等全好,又继续[[撰稿]]。 警卫员回忆:“大概写到第八九天的半夜,主席把我叫去,交给我一卷用报纸卷好的卷卷,叫我过延河送到[[清凉山]]解放社去。过了两三天,解放社送来了校样,主席拿到手以后,就又手不释卷,不分昼夜,反反复复地修改起来。又过了些日子,解放社给主席送来了一叠书,书皮上写着《论持久战》几个字。主席吩咐我立即把这些书分送给中央几位首长看,请大家提提意见,准备再作进一步的修改。” 在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抗战开始后十个月经验的总结中,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于1938年5月30日,在延安《解放》周刊第40期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同时,他又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 ==作品影响== [[File:论持久战5.jpg|缩略图|论持久战[http://a2.att.hudong.com/27/95/01300542038769142111952434910_s.jp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论持久战》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清楚而又正确地回答了人们最关心又一时看不清楚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它不仅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中国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了不少的影响。据程师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介石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恩来的同意,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938年7月1日,延安解放周刊社第四十三、四十四期合订本《[[解放]]》全文刊载《论持久战》,也受到了全国各阶层人士的关注。[[冯玉祥]]在[[武汉]]创办三户印刷社时,便指示下面大量印刷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书,并向后方蒋管区运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中国报导]]》上及时地用世界语节译了《论持久战》。受[[周恩来]]委托,[[宋庆龄]]找人把《论持久战》翻译成[[英语]]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5843/e999n1CKCoP2J-zkHygJibH8bMUm2ojd7L_rRSy21Xy-rWTZxCMidHpm-iPsQlzDKluREiEXFdpMQNcU-PvJgHPN4_pAH03-kiQz5JeaTb-rvuV9pg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9-10-06] </ref> ,在国际友人间和海外广泛传播。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亲自为英译本写了序,在序言中,他指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 ==作品评价== 现代诗人、作家[[邵洵美]]:“这本《论持久战》的小册子,洋洋数万言,讨论的范围不能说不广,研究的技术不能说不精,含蓄的意识不能说不高,但是写得‘浅近’,人人能了解,人人能欣赏。万人传诵,中外称颂,决不是偶然事也。”<ref>[刘金田主编,中国的抗日战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05:第121-124页 ]</ref> ==作品思想== [[File:论持久战6.jpg|缩略图|论持久战[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923/eea624fbd7c4455397d67c568e0ecb92.jpeg 原图链接][http://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C2%DB%B3%D6%BE%C3%D5%BD%CD%BC%C6%A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000000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泽东指出:抗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场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 毛泽东接着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中国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5843/7098TZ0AiCGRI4z0JnMQuTmUcjIREwECf8zTGKo-sXwNVD_Kdv_SrcLeVn_YSXziu-dYJn5FJaWWOcbIFdsf_DA-uEW9X4Evmj3AZI_nSTVz9DjBRoIT_44 新华网.2015-05/26,引用日期2018-09-15] </ref>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5843/8fdaBQQfLAB7VqLSqH0ZnL56nqC_igteY8cgk3jRwZhaGBHP8EUOMpHHkVhQUHgZV0INJbqbYtuCspFgPKP0g8fRbBj_zgAyi2gNm580DNixtwpjSTnr8A 中国广播网,引用日期2013-06-26] </ref> ==视频== {{#iDisplay:r3051gg0269 | 560 | 390 | qq }} {{#iDisplay:l0847heku05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30 中國文學總集]] [[Category:831 中國詩總集]] [[Category:850 各地方文學;各民族文學;各體文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论持久战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