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诗集传 的原始碼
←
诗集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诗集传</big> ''' |- | [[File:5be1e064132b4c27102e2a132063f6a2 b.jpg|缩略图|居中|[http://www.kfzimg.com/W03/5b/e1/5be1e064132b4c27102e2a132063f6a2_b.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8%AF%97%E9%9B%86%E4%BC%A0&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1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诗集传'''》是[[宋代朱熹著]]《诗经》研究著作。《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宋史·艺文志》]]著录20卷,今本8卷。《诗集传》现存两部宋刻本,都不全,其一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原系杭州丁氏八千卷楼藏书,残存 8卷。元刻本亦存两部,其一藏国家图书馆,另一部现存台湾。明清刻本较多。[[《四部丛刊三编》]]有影印宋刊本《诗集传》20卷,尚可见原书面貌。通行的有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曾官至宝文阁待制,封婺源开国男。 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进士及第。绍兴二十年(1152年),朱熹授左迪功郎,初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为官四十八年中,先后任地方官九年,到朝廷任侍讲官四十天,官至直宝文阁待制,封婺源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兼秘阁修撰等职。朱熹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 庆元六年(1200年),朱熹病逝于建阳考亭之沧州精舍,享寿七十岁。嘉定二年(1209年),诏赐谥曰“文”,累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徽国公,从祀孔子庙。 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 =='''作品简介'''== [[《诗集传》]],简称《集传》,共二十卷,为《诗经》的研究著作,南宋朱熹撰。 一般认为,《诗集传》是全面批判《毛诗序》的。但此书是朱熹《诗》学的代表作,是贯彻其《诗》学大纲的产物,居于《诗经》宋学的顶峰,仅用反《诗序》一点,并不足以概括它。 朱熹将《诗经》作为理学的教材,认为读《诗》应该“章句以纲之,训诂以纪之,讽咏以昌之,涵濡以体之,察之情性隐微之间,审之言行枢机之始,则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诗集传序》)。他希望读《诗》者通过熟读讽咏、即文求义的文学方法,明白诗中有美丑善恶,从而警戒自己从善弃恶;明白诗中有三纲五常的“天理”,从而抑制自己情胜性动的人欲。 此外,朱熹反《诗序》而倡“淫诗”说,但他注《二南》诸诗却一遵《序》说,对《摽有梅》、[[《野有死麇》]]等情诗,也绝不斥为“淫诗”。这种自相矛盾的现象,也只有从其《诗》学大纲的角度来认识,才能理解。孔子说过:“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周代举行乡饮酒、乡射及燕礼等仪式时,都要演奏《二南》中的诗歌。圣人既然已对《二南》作了明确肯定,其中自然不能有“淫诗”了。再者,朱熹也需要在《国风》中确立正面教材,所以他不惜置自己发现的“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之说于不顾,将《二南》中的情诗仍套上“文王之化、后妃之德”的光圈。可以说,把握住朱熹的《诗》学大纲,是读通《诗集传》的关键。 《诗集传》对注《诗》体例作了一些改革。首先,朱熹将每首诗前的《毛诗序》归并到一起,放在全书末尾,这就是后来单独成书的《诗序辨说》。撤去《毛序》后,他并没有像其他反《序》派学者那样,将自己的序放在每首诗前。而是将自己对全篇诗旨的分析,置于每首诗的第一章下面串讲章句的文字中。这样安排,体现了他要求读者熟读本文、即文求义,不要受任何注解(包括朱熹的注)影响的读诗方法,是十分切实的。第二,朱熹在每首诗的韵脚上(或者他认为是韵脚的地方),增注了叶(音xié)韵。叶韵是将原来读音不押韵的字,改为另一个音,以求押韵,这并不符合上古音的实际情况。不过朱熹增注叶韵的意图,“只要音韵相叶,好吟哦讽诵,易见道理,亦无甚要紧”(《朱子语类》卷八十)。可见他认为叶韵只是便于朗朗上口,是否符合古音则无关紧要了。这跟他以声得解、讽咏得义的主张有关,后人评价其叶韵说时,应当注意这一点。此外,朱熹在每首诗每一章下,都增标赋、比、兴。与《毛传》的单标兴体和只标首章的做法相比,这就更好地揭示了《诗经》艺术手法中的区别和联系,是《诗经》注疏史上的创新。第三,朱熹突破了[[《毛诗正义》]]“疏不破注”体例的冗长繁琐,借鉴《毛传》的方法,直接注经,引文不标明出处,省去许多文字。在章与章、篇与篇、《诗》与他书之间,凡关系密切而意思可省处均予省略,并注明互见体例,既能够简练扼要,又显得眉目清楚,较《毛传》更进一步。不过,他的注释有时过分简略,致使语意不明。不标出处的做法,有时也容易引起歧义。 总之,《诗集传》以朱熹的《诗》学大纲统摄一切,诸如“淫诗”说、“[[思无邪]]”说、《风》《雅》正变说、《二南》说、乃至体例的改革等,无不依大纲而行。这些完全改变了汉人以《诗》为美刺、为谏书的传统,将理学的涵咏道德、修身齐家,作为读《诗》的最终目的,在当时确有其现实意义。但自从元代将《诗集传》奉为科举标准后,其地位越来越高,最初的求实精神逐渐消亡了。宋学末流的空疏浮浅,使《诗集传》变成一块科举敲门砖,违背了朱熹的初衷。<ref>[https://news.sina.com.cn/o/2018-07-18/doc-ihfnsvyz7380120.shtml 国家珍贵古籍一成在江苏],新浪网2018年7月18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诗集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