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的原始碼
←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①,[[为道日损]]②,[[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③,取④[[天下常以无事]]⑤;[[及其有事]]⑥,[[不足以取天下]]。 中文名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出 处 道德经 作者 [[老子]] 朝 代 [[春秋战国时期]] [[File:1e30e924b899a90143a7673d18950a7b0208f52e.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e30e924b899a90143a7673d18950a7b0208f52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e30e924b899a90143a7673d18950a7b0208f52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译文== 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如果能够做到无为,即不妄为,任何事情都可以有所作为。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File:E61190ef76c6a7efce1b3f162cb2b851f3deb48fc8e0.jpg|缩略图|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e30e924b899a90143a7673d18950a7b0208f52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1e30e924b899a90143a7673d18950a7b0208f52e?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图片来源百度]]] ==注释== 1、[[为学日益]]:为学,是反映探求外物的知识。此处的“学”当指政教礼乐。日益:指增加人的知见智巧。 2、[[为道日损]]:为道,是通过冥想或体验的途径,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此处的“道”,指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损,指情欲文饰日渐泯损。 3、[[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4、取:治、摄化之意。 5、无事:即无扰攘之事。 6、有事:繁苛政举在骚扰民生。 ==引语== 本章讲“[[为学]]”和“[[为道]]”的问题。他先讲“为学”,是求外在的经验知识,经验知识愈积累愈多。老子轻视外在的经验知识,认为这种知识掌握得越多,私欲妄见也就层出不穷。“为道”和“为学”就不同一。它是透过直观体悟以把握事物未分化的状态或内索自身虚静的心境,它不断地除去私欲妄见,使人日渐返朴归真,最终可以达到“无为”的境地。这一章所讲的“为学”是反映“[[政教礼乐之学]]”,老子认为它足以产生机智巧变。只有“[[清静无为]]”,没有私欲妄见的人才可以治理国家。因而,老子希望人们走“为道”的路子。 ==评析== [[任继愈]]先生认为:“[[老子]]承认求学问,天天积累知识,越积累,知识越丰富。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他注重理性思维这一点是对的,指出认识总规律和认识个别的东西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也是对的。老子的错误在于把理性思维绝对化使他倒向了唯心主义,甚至陷于排斥感性知识的错误。”(《老子的研究》,《老子哲学讨论集》第23页)张松如先生说:“‘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并不是老子的一种什么神秘的、蒙昧的反理性的主张,而是一定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在观念形态上的客观反映。”“本章正是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概括了对‘礼’所作的探源与批判,而且是具有相当深刻性的。”“在这剖析过程中,由于受着不得突破的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在所推导的结论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复古主义色彩,显示了骸骨迷恋的情绪,而不曾投射出向前看的目光。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它有关‘学’与‘道’,有关‘日益’和‘日损’的辩证思维的光辉。“(《老子校读》第281页)“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提出来的极富智慧的命题。事实上,在中国古代,主张“无为”的学者不止老子一人,例如孔子就曾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做什么事情而使得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了,他做了什么呢?他只是庄重端坐在他的王位上罢了。老子把“无为”的思想发挥到极高的程度,从哲学高度来论证“无为”的社会意义。“无为”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后退的手段,但真正的目的,则在于避开前进中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占据主动,以达到“无不为”的最终目的。 ==作者简介==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聃(dān)(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此地本是封于西周的陈国,今河南鹿邑,安徽涡阳存有争议)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作品出处==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视频== {{#iDisplay:x0849uakizt | 560 | 390 | qq }} categorg:+230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返回「
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