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鄭坤五 的原始碼
←
鄭坤五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bold; background-color:#ecf4ff;" | 鄭坤五 |- | colspan="2" style="text-align: center; background-color:#ffffff;" | [[File:鄭坤五.jpg|200px|缩略图|居中]]圖片來源:[https://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85980929-%E9%AB%98%E9%9B%84%E5%A4%A7%E6%A8%B9%E5%BA%84%E9%95%B7+%E9%84%AD%E5%9D%A4%E4%BA%94+ 高雄大樹庄長 鄭坤五]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友鶴,[[號]]虔老、一鳳山人。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885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5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教育背景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漳浦中學]]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版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鯤島逸史》、《活地獄》、<br>《大陸英雌》、《愛情犧牲》 |} </div> '''鄭坤五'''(1885-1959),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府漳浦縣。。 ==生平== 福建省漳浦中學畢業。坤五精通聲律、工於詩作,曾經參加全臺作詩比賽,三次奪冠。深得喜好絕、律詩的日本籍鳳山郡守賞識,於民國九年被提拔為首任大樹庄庄長(即鄉長),從此遷居九曲堂。由於後來作詩抗議日本政府壓迫臺民,又被郡守革職,從此便在九曲堂經營代書事務,並且全力創作。<br><br> ==著作== 鄭坤五完成了內容豐富的詩稿以及長篇小說《活地獄》、《大陸英雌》、《愛情的犧牲》和歷史章回小說《鯤島逸史》、臺灣國風(臺灣山歌)等鉅作。鄭坤五是書、棋、畫、藝、拳無所不能的「高人」,在繪畫方面,他最擅長畫虎,與北部[[林玉山]]並稱「南北畫虎雙傑」,名噪一時。臺灣光復以後擔任雄中國文,及屏女美術、國文、歷史等科教師。此後投入三六九及光復新報工作,並且和[[陳皆興]]、[[王傳]]成等人興辦鳳崗詩社。<br><br> ==[[七言絕句]]== 煙草<br> 誰傳孽種<ref>孽種:禍種、禍根。指煙草。</ref>自蠻夷<ref>蠻夷:本為漢族對外族四夷的稱呼。此指外國。</ref>,入口何嘗可療飢<ref>療飢:解除飢餓。</ref>。 病世<ref> 病世:病,損害。對世間的危害。</ref>儼同<ref>儼同:極似。</ref>罌粟毒<ref>罌粟毒:罌粟,植物名。罌粟科罌粟屬,二年生草本。葉橢圓形互生。夏季開花,花蕾向下,有紅、紫、白等色。實為蒴果,狀似瓶,種子如粟粒,未熟時中有白漿,為製鴉片的原料。或稱為「罌子粟」。罌粟毒,指鴉片的危害。</ref>,教人<ref>教人:使人。</ref>蒙害不曾知<ref>不曾知:渾然不知。</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絕句,載於《[[臺南新報]]》第8271 期,1925 年2 月25日。[[煙草]]是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菸草屬大約有六十多種,但真正用於製造卷菸和菸絲的,基本只有紅花菸草,此外還有少部分用黃花菸草。16 世紀時菸草傳入[[中國]]。菸草由[[呂宋]]傳入臺灣、福建。當年由一福建商人[[陳振龍]]於呂宋經商時,最早將菸草帶回福建種植。萬曆9年(1581),[[利瑪竇]]把鼻菸帶入[[廣東]],中國吸菸人口大升。[[明朝]][[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醺,以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菸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初漳人自海外攜來,莆田也種之,反多於呂宋。」17 世紀前後,[[臺灣]]因處於貿易要道上,臺灣原住民已有吸食「淡巴菰」或「篤木固」的記錄。至清領時期官方與原住民互動,煙草也成為旌獎、饋贈的物品之一。一般民間也有吸鼻煙與水煙、吸煙桿子的習慣,煙草正是其中一種原料。至[[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政府推展臺灣菸業發展並設置專賣制度、推廣煙葉種植,使煙葉成為農村重要經濟作物之一。鄭坤五本詩中明白的提醒世人,煙草之由來自外國,並對於人的身體慢性為害與鴉片殘害國人是相同的道理。<br><br> 【延伸閱讀】<br> 1. [[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三三〉,《全臺詩》第伍冊。<br> 2. [[傅錫祺]]〈捲煙草,限先韻〉,《全臺詩》第貳拾壹冊。<br> 3. [[許廷崙]]〈戒鴉片歌〉,《全臺詩》第伍冊。<br><br> ==[[七言律詩]]== 石門弔古戰場<br> 開闔双峯峙石門<ref>開闔双峯峙石門:位屏東四重溪往牡丹社間沿著山谷河有一座天然的聳峻隘口,兩邊山壁如刀銷斧削,狀如門形,即指是「石門天險」。</ref>。皇軍<ref> 皇軍:指日本軍隊。</ref>戰迹至今存。靑山淨土<ref>淨土:佛國為清淨無濁之地,故稱為「淨土」。</ref>埋忠骨。野艸蠻花認血痕。永久功勛留史蹟。巍峩<ref>巍峩:巍峨,高大聳立的樣子。</ref>碑記<ref> 碑記:石門古戰場其左側小丘上有日人為西鄉從道所立的紀念塔及忠魂碑,今不存。</ref>勒雲根<ref>雲根:指山的高處。</ref>。天然形勝猶如昨<ref>天然形勝猶如昨:形勝,地理形勢優越險要;言指山河依舊。</ref>。只少猙獰化外蕃<ref>只少猙獰化外蕃:猙獰,面貌凶惡的樣子;化外,政令教化所無法施行或施行不到的地方;此指事件中的牡丹社原住民。</ref>。<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詩報]]》第216號,1940年1月23日,詩壇。[[石門古戰場]]位於[[四重溪]]山谷河道上,是一座天然的聳峻隘口,山壁如刀銷斧削,地勢為岩多樹少形成天然的險障,風勢十分猛烈,今稱為「石門天險」,也是臺灣[[牡丹社事件]]中原住民與日本軍對交戰之地。清同治13年(1874)日本以[[琉球]]船員被當地[[原住民]]殺害之事為藉口,進兵臺灣。日軍中校[[佐久間左馬]]太率領日軍進抵石門。遭遇牡丹社和高士佛祉的原住民,奮力抵抗,造成日軍重大死傷。但日軍後來採取游擊戰術,兩面夾攻,終原住民敗退入山。抵抗日軍的阿祿頭目等廿多人,當場成仁。日治時期西鄉從道為紀此段歷史在石門左側小丘上建立紀念塔及忠魂碑。本詩鄭坤五來到石門之地,憑弔這一段原住民與日軍的衝突歷史。是站在臺灣已是日本領土的立場上,回觀過去的歷史事件。然而形勝依舊,不復可見原住民的蹤跡,殖民帝國的勢力的影響力可見一般。<br><br> 【延伸閱讀】<br> 1. [[張景祁]]〈臺灣紀事詩〉,《全臺詩》第玖冊。<br> 2. [[魏清德]]〈石門〉,《潤庵吟草》。<br> 3. [[林佛國]]〈霧社蕃變歌〉,《瀛洲詩集》。<br><br>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550 愛詩網] *[https://blog.xuite.net/wu20130902/wu20130902/85980929-%E9%AB%98%E9%9B%84%E5%A4%A7%E6%A8%B9%E5%BA%84%E9%95%B7+%E9%84%AD%E5%9D%A4%E4%BA%94+ 楊建成:日治時期台灣人士紳圖文鑑] *[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4530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2325 國立台灣文學館] *[https://yeats1103.pixnet.net/blog/post/8990841 文學散步道] [[Category:清朝人物]] [[Category:詩人]] [[Category:台灣作家]] </div>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鄭坤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