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重订文选集评 的原始碼
←
重订文选集评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重订文选集评</big> ''' |- | [[File:27870425-1 b 1.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3x5.ddimg.cn/44/27/27870425-1_b_1.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9%87%87%E8%8F%BD%E5%A0%82%E5%8F%A4%E8%AF%97%E9%80%8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4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重订文选集评'''》是在[[2012年10月出版的]],作者是于光华。 =='''创作背景'''== 自汉以来,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历代不乏。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家思想倾向的各异,这类作品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和各异的美感,所谓“词客各摅胸臆懑”(董必武《题昭君墓》句),在描写王昭君故事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是作家借得此题材的酒杯,以浇自己心头之垒块。 作者石崇此诗,因时代较早,与汉代去时未远,只是有感于昭君远嫁而作,尚未及有后世同题材作品那样的种种寄托。序中“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是说汉曲乃是在旧嫁公主往域外的琵琶乐调基础上新制的,其基调是“哀怨”的。石崇此诗,当是在汉曲基础上进一步改制而成。《唐书·乐志》谓:“晋石崇妓绿珠善舞,以此曲教之,而自制新歌。”这里的“此曲”,当指汉曲,而“自制新歌”应是指石崇的《王明君辞》。同时由此知道作此歌诗,是要教习“善歌舞”的绿珠女按唱甚至载歌载舞的。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全篇以代言体形式,叙议之中,唏嘘感叹,颇有动人之处。郑振铎认为,“崇在当时,以富豪雄长于侪辈,俨然为一时文士的中心,其家金谷园每为诗人集合之所,崇自己也善于诗,其《王明君辞》尤有声于世”(《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诗的前两句,交待昭君的身分,点出其将远嫁匈奴,假以第一人称叙述,迤逦写来,含悲衔怨,出语便奠定凄楚基调,有如泣如诉之妙。 “[[辞诀]]”以下六句,写昭君行前悲痛之状。前导已举旗待发,声声传呼,昭君只得忍痛登车了。这时连仆从和驾车者都忍不住泪流满面,仿佛辕马也在为昭君长行而发出悲哀的嘶鸣。这里写法上,不正面写昭君,却抽笔去写仆从、御者以及驾辕的马,是“借客行主”法也。作者笔势之灵动,文心之缜密,于此可见。“哀郁”二句又转笔写昭君之悲痛,“主”“客”同悲,遂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至此可断为一个段落,主要写昭君远嫁之前的无限伤痛。此段起句便见章法,颇得古乐府精神。语言朴茂传神,叙述简洁而有条理,“借客行主”的写法与汉乐府《陌上桑》中描写罗敷之美手段庶几近之。 从“行行日以远”至“[[积思常愤盈]]”,是第二段。“行行”二句,简略交待了行程,写昭君来到了匈奴。这两句用笔精炼,剪裁得心应手,将途中苦辛劳顿,塞上风沙袭人等等尽皆省略了去,一下子跳到昭君到匈奴以后的描写,这就使全诗结构紧凑严密,于平朴流宕中见出机巧。魏文帝《苦哉行》中有“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的句子,此诗由此化来。“延我”以下四句,写昭君千里迢迢来到匈奴后,内心伤痛不曾稍减,更加思念汉室家邦。 将昭君请进毡帐,封为“[[阏氏]]”,都不能使昭君解开愁怀,因匈奴毕竟是异邦,即使大富大贵,在昭君看来也不是什么荣耀的事。“父子”二句,是指少数民族与汉民族风习之不同,昭君曾嫁两代单于之事。《汉书》有记载说:“呼韩邪死,子雕陶莫皋立,为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也。”昭君初为呼韩邪单于的阏氏,曾生有一男伊图智牙师(见《汉书·匈奴传》)。这就是“父子见凌辱”的含义。在作者看来,昭君先后嫁父子两人是很难堪的事,即“惭且惊”。因为在当时以汉人的眼光去看匈奴的风习,是无法理解的。以下四句说昭君想寻短见,却终不能下决心(她毕竟在匈奴生有一男二女),只能默默地苛且偷生。在苦闷、寂寥的生活中,她忍耐着种种精神上的煎熬,内心积满了愤恨。这一段写法上繁简得宜,颇费一番经营。作者娓娓道来,声吻酷肖,很富于艺术感染力。这里的代言之情很贴切,并不像过去有人认为的那样,是“不得代言之情”,或“[[自相矛盾]]”。乐府诗叙事,每有跳跃,往往是细微处竭力发挥,简略处则一笔带过,这一段正是这样一种写法。刘熙载说:“乐府调有疾徐,韵有疏数。大抵徐疏在前,疾数在后者,常也;若变者,又当心知其意也。 ”(《艺概·诗概》)乐府诗的叙事繁简,又与音乐有关,同时更要得领古人之意,自寓怀抱。前文曾提到此诗的被之声歌问题,欣赏乐府诗不能忽略了它是要唱的这一点。因此刘熙载才说乐府诗“声律居要,意境次之,尤须意境与声律相称”(同上)。石崇此诗,堪称当行,其妙处正在繁简、疾徐之间,须得认真揣摸、仔细体会。这诗的名声之大,亦与它在音乐上的成就有关,传唱的过程比阅读的过程影响自然要广泛得多。 “[[愿假飞鸿翼]]”以下是第三段。前四句,是一种想象的寄托,进一步抒发了昭君思念故国家邦的眷眷深情。“弃”,当为“乘”之误,昭君恨不能借飞雁的翅膀,飞回汉家。飞雁似并不理解,只顾高飞,使得昭君久久伫立,不胜彷徨。“昔为”以下四句,是昭君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朝华与秋草相对,与前二句用义仿佛,即朝华指昔日汉宫生活,故有“不足欢”说。昭君留恋旧日汉宫生活,抱怨在汉宫生活的时间短暂。她对在匈奴的苟且偷生怨愤、不满,亦流露出轻蔑。 最后两句意在警喝世人,强调了“远嫁难为情”的主题。难为情,在这里犹言不堪其苦,隐衷难言。联想到《红楼梦》中关于探春远嫁的描写,曹雪芹也是将那场面写得凄凄楚楚。这一段重在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愿假飞鸿翼”的奇想颇有匠心,既展示了大漠荒凉辽阔的背景,又揭示了昭君的心理情态。画面是凄凉的,意象也是贴切的,而昭君的牢骚怨怅亦由此而显得自然。结句之警拔因了前面的铺陈,十分显豁,并与开篇语遥相呼应,形成了平朴中见奇警的格调。 如此三段,一气呵成,一层较一层悲戚,一段较一段紧促。作者发挥了乐府诗长于叙事和唱叹徐纡的特点,塑造了一个“远嫁难为情”的昭君形象,这不仅与王安石“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明妃曲》之二)大异其趣,便是与杜甫、白居易等人的咏昭君诗亦自有别。石崇突出了昭君对故国家邦的怀念之情,虽是早期咏昭君诗,却较“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施荣泰《王昭君》》以及“那知粉绘能相负,却使容华翻误身”(刘长卿《王昭君歌》)等等浩叹要深一层。至于其语言的古朴醇厚,节奏的紧凑、跳荡,乃自斗荀相接转处的灵透、自然,都大有汉人风致。 '''名家点评''' 宋朝孙镛《[[文选集评]]》:莽莽自肆,有逸态亦有劲气。纵于士衡,深于安仁,噱其非专家,却是当行。 清朝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笔调甚古,末段徘徊哀怨,甚有古风。既云送昭君有词,因造新曲,此初出塞,安得遽云“父子见陵辱”。每见拟古者,附会古人事实,不得代言之情,多复类此,亦是大瑕。 清朝何焯《[[义门读书记]]》:逼似陈王。 清朝毛先舒《[[诗辩坻]]》:亦奇警高苍,不减魏人之制,洵称才子矣。 清朝王文濡《[[古诗评注读本]]》:将明君远嫁心事,曲曲描绘。乌孙公主之歌,转觉直而少致。 =='''作者简介'''== [[石崇]](公元249—300),字季伦,[[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人。历任修武令、散骑常侍、侍中。元康初,为荆州刺史,劫掠远使客商,遂成巨富。于河阳置金谷别墅,与贵戚王恺、羊瑗等以奢靡相尚,又与潘岳等谄事贵戚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后被赵王司马伦和孙秀所杀。能诗文,存诗8首。 <ref>[https://www.sohu.com/a/418556276_99905096 《甘州古诗选注》《甘州当代文学精品选》品读活动在甘州区图书馆举行 ],搜狐2020年9月14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重订文选集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