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铁磁性 的原始碼
←
铁磁性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铁磁性</big> ''' |- | [[File:C75c10385343fbf2cf914fe8ba7eca8064388fb8.jpg|缩略图|居中|[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c75c10385343fbf2cf914fe8ba7eca8064388fb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268,limit_1/format,f_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3%81%E7%A3%81%E6%80%A7/9255571?fr=aladdin 来自搜狗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铁磁性''',是指物质中相邻原子或离子的磁矩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而在某些区域中大致按同一方向排列,当所施加的磁场强度增大时,这些区域的合磁矩定向排列程度会随之增加到某一极限值的现象。 =='''简介'''== 在铁磁性物质内部,如同顺磁性物质,有很多未配对电子。由于交换作用(exchangeinteraction),这些电子的自旋趋于与相邻未配对电子的自旋呈相同方向。由于铁磁性物质内部又分为很多磁畴,虽然磁畴内部所有电子的自旋会单向排列,造成“饱合磁矩”,磁畴与磁畴之间,磁矩的方向与大小都不相同。所以,未被磁化的铁磁性物质,其净磁矩与磁化矢量都等于零。假设施加外磁场,这些磁畴的磁矩还趋于与外磁场呈相同方向,从而形成有可能相当强烈的磁化矢量与其感应磁场。随着外磁场的增高,磁化强度也会增高,直到“饱和点”,净磁矩等于饱合磁矩。这时,再增高外磁场也不会改变磁化强度。假设,减弱外磁场,磁化强度也会跟着减弱。但是不会与先前对于同一外磁场的磁化强度相同。磁化强度与外磁场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关系。磁化强度比外磁场的曲线形成了磁滞回线。假设再到达饱和点后,撤除外[[磁场]],则铁磁性物质仍能保存一些磁化的状态,[[净磁矩]]与磁化矢量不等于零。所以,经过磁化处理后的铁磁性物质具有“自发磁矩”。 =='''评价'''== 铁磁理论的奠基者,法国物理学家P.E.外斯于1907年提出了铁磁现象的唯象理论。他假定铁磁体内部存在强大的“分子场”,即使无外磁场,也能使内部自发地磁化;自发磁化的小区域称为磁畴,每个磁畴的磁化均达到磁饱和。实验表明,磁畴磁矩起因于电子的自旋磁矩。1928年W.K.海森伯首先用量子力学方法计算了铁磁体的自发磁化强度,给予外斯的“分子场”以量子力学解释。1930年F.布洛赫提出了自旋波理论。海森伯和布洛赫的铁磁理论认为铁磁性来源于不配对的电子自旋的直接交换作用。即磁畴内每个原子的未配对电子自旋倾向于平行排列。因此,在磁畴内磁性是非常强的,但材料整体可能并不体现出强磁性,因为不同磁畴的磁性取向可能是随机排列的。如果我们外加一个微小磁场,比如螺线管的磁场会使本来随机排列的磁畴取向一致,这时我们说材料被磁化。材料被磁化后,将得到很强的磁场,这就是电磁铁的物理原理。当外加磁场去掉后,材料仍会剩余一些磁场,或者说材料"记忆"了它们被磁化的历史。这种现象叫作剩磁,所谓永磁体就是被磁化后,剩磁很大和铁电体一样,铁磁性材料的磁化强度与外磁场呈非线性关系。这种关系是一条闭合曲线,此曲线线称为磁滞回线(如图1)。一般来讲,铁磁体等强磁物质的磁化强度M或磁感应强度B不是磁场强度H的单值函数而依赖于其所经历的磁状态历史。以H=M=B=0为起始状态,当磁化曲线由OABC到C点时,此时磁化强度趋于饱和,记为Ms。若减小磁场,则从B电开始M随H的变化偏离起始磁化曲线,M的变化落后于H。当H减小至零时,M不为零,而等于剩余磁化强度Mr。为使M为零,需加一个反向磁场,即为磁矫顽场Hc。继续增大反向磁场至-Hs时,磁化强度M将沿反方向磁化至-Ms。曲线BDEGB即为磁滞回线。<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2815037246357616&wfr=spider&for=pc 铁磁性]搜狗</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338 磁學]]
返回「
铁磁性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