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陈衍 的原始碼
←
陈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陈衍 | 圖像 = [[File:T01be3795b2c46c818c.jpg|缩略图|陈衍|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70_500_/t01be3795b2c46c818c.jpg?size=268x335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民国时期诗人 | 出生日期 = 1856年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石遗老人 | 職業 = 民国时期诗人 | 知名原因 = 闽派诗的首领人物 | 知名作品 = 《[[石遗室丛书]]》。 }} '''[[陈衍]]'''(1856~1937),近代文学家。字叔伊,号[[石遗]]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朴学家、经济学家,以其精深的诗学、儒学、经学、史学造诣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著有大量诗文经史作品,其所开创的“同光体”诗论对近代诗坛影响深远。<ref>[http://www.sohu.com/a/153650003_349441 闽都大家|“同光诗老”陈衍:谁知五柳孤松客 却住三坊七巷间 ],搜狐网, 2017-07-01 </ref>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二十四年,在京城,为《戊戌变法榷议》十条,提倡维新。政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邀往武昌,任官报局总编纂,与[[沈曾植]]相识。二十八年,应[[经济特科]]试,未中。后为学部主事、[[京师大学堂]]教习。清亡后,在南北各大学讲授,编修《[[福建通志]]》,最后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 人物成就 == 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与郑孝胥同为[[闽派]]诗的首领人物。光绪十二年(1886)在京时,与郑孝胥标榜"[[同光体]]"。他提倡"三元"之说,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高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二个高峰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第三个高峰在宋哲宗元佑年间。而继承"三元"的就是清代同治、[[光绪]]间的"同光体",也即他所倡导的诗风。他自己作诗,着重在学习王安石、[[杨万里]]的曲折用笔,骨力清健,与[[陈三立]]、郑孝胥、[[沈曾植]]、[[陈宝琛]]等,风格都不同。他一生宣扬"[[同光体]]"成就,对近代旧诗坛,发生过广泛影响。 == 主要作品 == 民国4年(1915年),李厚基聘[[沈瑜庆]]、陈衍为《[[福建通志]]》正、副总纂,陈衍与沈家为姻亲,其姐陈仲容为沈瑜庆长兄[[沈玮庆]]的继室。受聘之后,沈瑜庆仍留居上海。一切皆由副总纂陈衍负责, 著有《石遗室丛书》,收书18种,116卷,其中除辑录校补者 8种外,自著10种,包括《石遗室文集》12卷,《石遗室诗集》6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卷,《说文举列》7卷,《朱丝词》2卷等。有家刻本。《丛书》外,又有《[[石遗室诗话]]》32卷、《续编》6卷,《[[辽诗纪事]]》12卷、《[[金诗纪事]]》16卷、《[[元诗纪事]]》24卷,都有[[商务印书馆]]排印本。《石遗室论文》 5卷、《史汉文学研究法》1册,都有[[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排印本。又选有《[[近代诗钞]]》24册,《[[宋诗精华录]]》4卷,皆为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 个人经历 == [[File:T0150edeedbfcde86d0.jpg|缩略图|左|center|[https://p1.ssl.qhmsg.com/dr/220__/t0150edeedbfcde86d0.jpg 原图链接]]] 陈衍自幼随祖父读书写字诵诗, 10岁时已读完《书》、《诗》、《礼》、《易》等国学经典,能将"六朝人文长篇若两都若哀江南诸赋皆背诵如流",且"终年为诗,日课一首",还对唐、元、明人笔记、小说广有涉猎。但他在考场上并不如意,屡试屡败,好不容易在光绪八年(1882年)才中举,当时二十七岁,同榜者中还有后来的外国名著翻译家[[林纾]]。 1886年曾入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府,随军招抚当地土著。1886年在北京时,与郑孝胥共同标榜"[[同光体]]",并成为"同光体"[[闽派]]的代表人物,其评论著作有《[[石遗室诗话]]》。 1895年三、四月间,陈衍到京会试,时值甲午中日战争后期,清政府派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求和签署《[[马关条约]]》,举国哗然。陈衍起草、并与林纾等人联名上书[[都察院]],反对割让[[辽东半岛]]、台湾等领土。1897年夏,陈衍被公推为《[[求是报]]》主笔,在其主事期间,《求是报》的内容包括社论、谕旨恭录、中外新闻、中外法律法规、译文和逸闻、理论科学的译介和小说连载等等,而且每期都有针对中国现状的论说,因此读者日多,风行一时。当时的湖广总督张之洞正是由《求是报》看出陈衍的卓越的才干,于1898年邀请他到武昌,为其写作,并任《官报》局总编纂。1898年春,京城会试之际,变法呼声正高,陈衍作《戊戌变法榷议》,分议相、议兵等十条,提出自己的变法主张。同年,应[[经济特科]]试,不中。[[戊戌变法]]失败后,《官报》停办,陈衍筹办《商务报》,以研究实业为主,除了连载他同其下属河濑仪太郎翻译的《银行论》、《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商业地理》、《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日本商律》、《[[破产律]]》等外,还连载了《欧美商业实势》,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情况做了大量翔实报道。1907年陈衍到北京任学部主事、并兼[[京师大学堂]]文科教习。1911年清朝灭亡后,到南北各大学讲学。1912年12月起,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上连载,数十万言的长文,旁征博引,侃侃而谈,甚获好评。后来《[[石遗室诗话]]》结集出版,风靡一时。"煌煌巨帙,声教远暨海内外,一时豪俊,奔趋其旗之下。"他要续辑诗话的消息传出后,各地诗人竟"争欲得其一言为荣,于是投诗乞品题者无虚日"。他得意地告诉朋友:"海内诗人寄到之集,已阅过者殆满间一屋,而架上案头,有已选佳句不及收入者,尚不可胜计。"陈衍的诗歌理论对"[[同光体]]"诗人的上述主张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发展,具有集大成的意义。他的诗作则[[瓣香]]白居易、[[杨万里]],多抒发闲适情趣,涵泳山水妙旨,遣词造句,颇具新意,于"同光体"中自成一家。 1916年起编修《[[福建通志]]》,5年后《[[通志]]》全稿完成,凡600余卷约1000万字,除盐政、水利等数志外,皆由陈衍一人经营编纂。该《通志》于1938年出版,迄今仍是省志中最为完备的一部。 1933年除夕,[[钱钟书]]拜会他,当时已年过七旬,钱其时尚在清华读书。可谓忘年之交。钱在英国留学时陈衍还寄给他自己的诗作,其中有"青眼高歌久,于君慰已奢"诗句。钱钟书早年"好义山、仲则风华绮丽之体,为才子诗,全恃才华为之",陈衍则批评他:"汤卿谋不可为,黄仲则尤不可为",因而改弦易辙,奉衍若神明。三十年代初,陈衍仍对钱钟书到国外念文学大惑不解:"文学又何必向国外去学呢!我们中国文学不就很好吗?" 陈衍晚年寓居苏州,与章炳麟、金天翮共倡办国学会,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1937年8月,陈衍在福州病逝,葬于西门外文笔山。 “为学治业,均应辛勤,如啖余甘,先苦后甜”,这是镌刻在福州闽江北畔——“名人名言长廊”上的陈衍语录。身在那个国家罹难、社会动荡的年代,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的陈衍,并没有“迷航”,他振臂高呼,活出了他认为的一个读书人应有的样子:不论是创立“同光体诗派”,还是在《求是》月刊当主笔,亦或是传到授业,他都为家乡文化教育事业和闽台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 参考资料 == [[Category:文學家]] [[Category:清朝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陈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