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陽關 的原始碼
←
陽關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陽關'''<br><img src="https://images.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8-01-10/900/20180110006992.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110006991-260409?chdtv 圖片來自中時電子報]</small> |} '''阳关''',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阳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阳关即是两关之一。阳关,为汉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等地的重要门户,凭水为隘,据川当险,与玉门关南北呼应。 === 敦煌八景之一 === 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旧《敦煌县志》把玉门关与阳关合称“[[两关遗迹]]”列[[敦煌八景]]之一。 == 歷史沿革 == 始建于[[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时期,阳关在古代水源充足,渥洼池和西土沟是最大的独立水源,至少在三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成绿洲盆地,有发达的[[火烧沟文化]]。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左右,曾设都尉管理军务,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多少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又有多少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写下不朽诗篇。高僧[[玄奘]]<ref>[https://www.epochtimes.com/b5/17/12/9/n9940488.htm 玄奘取經路上的神蹟],大紀元,2017年12月09日</ref> 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汉唐时期,阳关军士即借以此水而生息。西土沟平时上游干涸,下游有泉水汇成水溪北流,时有山洪暴发。洪峰过后,沟岸纷纷塌落,河床加宽,大量泥沙顺流而下,遂在下游沉积。泥沙在西北风吹扬搬运下,形成条条沙垄,阳关古城送逐渐被水毁沙埋。 [[隋唐时期]]废弃后,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墩墩山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 典故 == 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黑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拣。当地人曾在这里拣到过金马驹和一把精致的将军剑。这个传说是野史还是正史,不得而知。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陽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