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青天白日 的原始碼
←
青天白日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青天白日</big> ''' |- | [[File:20151024125510190.jpg|缩略图|居中|青天白日[http://i.qulishi.com/UploadFile/20151024125510190.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中国国民党党旗 外文名:The Flag of KMT 别 名:青天白日旗 起源时间:辛亥革命时期 政 党:中国国民党 相 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青天白日徽 |} '''青天白日'''辛亥革命时期制定的第一面旗帜。由兴中会会员陆皓东设计。后来由继承兴中会的中国国民党沿用为党旗至今。旗面作蓝色,以示青天;旗中置一射出叉光的白日图案。“青天白日”是中国国民党党徽。1925年后国民政府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 1895年兴中会为发动广州起义,曾议决以此旗取代清政府的黄龙旗。因广州起义在爆发前遭清政府破坏,旗未使用。 1900年惠州起义首用此旗为标帜。其后尢列在南洋创立中和堂,各会所均悬此旗。当时旗上所列叉光多少不一。后经孙中山解释,称叉光代表地支之数,应排作十二,以代十二时辰。自此成为定制。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后将此旗作为党旗。国民党沿用至今。 <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FPEVRNGM0543KBYF.html 青天白日民国时代十大军阀(附图)],网易</ref></br> ==确立== 陆皓东手绘青天白日 1893年(光绪十九年)秋天,革命党人陆皓东居住于尢烈的听涛阁,设计了“青天白日旗”,此旗即为国民政府国 旗前身。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举行兴中会的首次干部会议,通过了以青天白日旗为革命军旗,此后多次起义皆以此旗为标帜号召。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后,继续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 ==背景== 中国国民党党徽 1895年孙中山约集陆皓东等人准备广州起义, 认为“我等倡议革命,旨在倒清立国,迟早而已,必有成功日,当今世界各国皆有国旗,以资国家的象征。举义在即,亦应预谋此事,以代满清之黄龙旗”,并希望陆皓东筹办此事,而陆皓东自幼聪慧过人,能工善画,陆也认为有必要制定一国旗,一为革命的标志和象征,一为战时方便指挥。很快陆皓东即将一面旗帜的样式交给孙中山,孙对此旗帜大加赞赏,这就是第一面青天白日旗。陆向孙中山解释这面旗帜的设计思路说,“青天白日”意味着自由平等和正大光明,体现了西方的自由民主观念,在“白日”的四周还有十二个角(又名叉光)如太阳光之辐射状,陆说此正对应着地球上一昼夜的十二个时辰,也即与中国传统的“地支”相应。孙中山对陆皓东的设计赞叹不已,当即表示采用。 ==历史价值== 青天白日旗首次用于战场上是1900年的惠州起义。这次起义给这面旗帜带来无上的光荣。领导这次起义的大将黄福、先锋黄耀廷率领敢死队员200人,连续作战20多天,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杀得清军胆战心惊。后来每次青天白日旗遇到“信任危机”时,孙中山都拿这次战役 时这面旗帜的光辉作用为由加以辩护。 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由于此前青天白日旗已用于战场,革命党人认为此旗容易被认为是军旗,因此有必要再制定一面真正的国旗。 此后青天白日旗与三色旗(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一道多次亮相于战场,起义虽多败绩,但两面旗帜却受到广泛的关注。南洋的《中兴报》和香港的《中国报》都刊登了这两面旗帜,称之为中国的新象征,为宣传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十八星旗作为陆军旗(1912年5月14日—1912年6月11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独立”,由于事先并没有做统一的安排和部 署,各地独立大多属当地旧官僚、立宪派或革命党人的自主行为,所以在各地独立后并没有使用统一的旗帜,首义的武昌革命军使用的就是铁血十八星旗,所以在后来讨论国旗时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孙文一派人依然坚持用三色旗为国旗,但其他各派认为原旗是同盟会一党设计制定的,不能代表全民的意志,并且在反清革命目标已经实现的情形下,应以“五族共和”为新的奋斗目标。1911年12月4日,在“ 共和联合会大会”上,其他各派一致要求使用“五色旗”,革命党人再次让步,同意以五色旗为中国新的国旗,而孙中山倡导的青天白日旗则成为海军旗,铁血十八星旗为陆军旗。尽管革命党人一致同意了五色旗为国旗的决定,但孙中山一直不愿接受这个决定,他认为青天白日旗“取义宏美,中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恒星之最者,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并且此旗已久经战场,已为众多烈士的鲜血所染,不宜更改。但孙中山的坚持徒劳无益,1912年5月10日,北京临时政府再次议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青天白日旗的地位进 一步下降,此事令孙中山苦恼不已。 五色旗作为国旗(1912年—1928年) 袁世凯在清帝退位就任大总统后,不断打压革命党人,为此黄兴等人曾领导二次革命,但此时反击 为时已晚,袁世凯不仅镇压了二次革命,而且进一步剥夺革命党人的权力,一步步走向帝制。孙中山为了和袁世凯展开坚决的斗争,1914年远赴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呼吁革命力量重新联合起来坚决抵制袁氏的帝制行为。回忆起以往革命斗争的失败,孙个人认为是革命力量不够团结,而力量不够团结的原因是革命旗帜不够鲜明,变来变去,因此要把力量集中起来,革命旗帜问题至关重要。为此在孙中山亲手制定的“革命方略”中特地写进“旗帜与制服”一节,规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国旗,旗以红色为地,青天白日为章,章在旗之首上隅,并且还规定以原先的青天白日两色旗为党旗。 1912年成为中华民国海军旗 1928年成为中华民国国旗 1920年11月25日,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军政府,当即宣布“废除五色旗,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中华民国国旗”。但好景不长,此旗很快又被陈炯明废除。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攻击孙中山元帅府,孙中山被驱逐而远走 上海,此旗就又被忘却在历史的角落。1923年2月孙中山终于将陈炯明击败,孙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行隆重的阅兵授旗仪式,重新“ 恢复”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国旗”地位。 北京政变后,困境中的冯玉祥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和平建国大计,孙中山原本准备乘“永丰舰”经香港北上,但当挂满“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永丰”舰准备登岛时,港英当局却表示如若悬挂此旗就不能以外交礼仪接待。孙中山愤怒地答复,如果不能悬挂此旗进人香港,他宁愿不去香港。孙中山本为统一大业而北上的,但北上之行却成了孙先生的最后的革命之旅。 1925年成为国民革命军旗 1947年制宪后成为中华民国陆军旗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势如破竹,迅速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 域,而北洋政府悬挂多年的五色旗也逐渐被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所取代。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宣布于18 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为了显示其“正统”地位,表示遵照孙先生遗志,以换取其他力量对他的支持,蒋宣布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青天白日旗为党旗。尚在武汉的汪精卫也表示只有此旗才能真正显示出革命党人的革命意志和力量。“七一五”政变后,汪精卫也像一样打着这面旗帜大肆“剿共”。 汪伪政权旗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愿意改易旗帜,接受三民主义。至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旗”,一 直到蒋介石政权败逃台湾,此旗一直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国旗。但在此过程中,这面旗帜也曾受到巨大的羞辱,1940年3月,汪精 卫在南京成立汪伪国民政府,并准备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为伪政府的国旗,但日本帝国主义竟然不答应他们的要求,汪精卫没办法,只得在原来的旗帜上方加上一块布条,上面写着“和平反共建国”的标语,显示了汪伪政权的丑恶嘴脸,这面旗帜也因此而蒙羞不少。 ==不同主张== 1906年,革命党人专门召集会议商讨国旗问题。 会上廖仲恺提议用带“井”字的大红旗为国旗,廖认为“井字旗”有“井田”之意,意味着革命党人能让人民过上“人人皆有田可耕”的好生活。黄兴也赞成廖的提议,并认为“此旗(青天白日旗)形式不美,且与日本太阳旗相近,有日本并华之嫌”,还有人提议用五色旗、十八星旗等等,但是所有的建议都被孙中山拒绝。 孙坚持认为“此旗为陆皓东所发明,兴中会诸先烈及惠州革命军将士先后为此旗献血,不可不留作纪念”,并说“我在南洋所见所闻,托命于此旗者数万人,如欲毁弃此旗,先摈绝于我”。黄兴表示不赞成。 革命元勋黄兴 后孙中山提议与黄兴再商量,孙中山表示可以用三色旗即“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取代青天白日旗,将原来的带十二道叉光 的“白日”移到旗帜的左上角,占整面旗帜的四分之一,蓝底上其余四分之三为红色。为何孙中山愿意使用三色旗?红色是血的颜色,象征着愿为革命而流血,蓝色是天空的颜色,象征着公正平等,白色是清洁之色,意味着博爱。三色在一起就是自由、平等和博爱,正与孙中山等人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相吻合,孙中山的提议得到同盟会众人的认可,三色旗因此取代青天白日旗成为同盟会主张的国旗,而青天白日旗则正式成为革命军军旗。</br> 1906年冬, 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干部会议, 编纂革命方略, 当讨论中华民国国旗形式时, 意见纷歧, 竟有五种不同的主张: (一)用十八星旗, 黄星代表十八省, 示皆黄帝子孙, 红底示铁血主义(孙武、焦达峰提议)。</br> (二)用红、 黄、 蓝、 白、 黑之五色旗, 以顺中国历史上之习惯, 且含五族共和之义(宋教仁、陈其美主张)。</br> 井字旗 (三)用井字旗, 以象征社会主义(黄兴、廖仲恺主张)。</br> (四)用金瓜钺斧旗, 以发扬汉族之精神。</br> (五)以青天白日二色旗, 再加上红色底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以纪念陆皓东及兴中会诸烈士流血献身之精神(孙中山主张)。</br> ==代表含义== 中华民国国徽 青色代表光明纯洁、民族和自由;白色代表坦白无私、民权和平等; 白日的十二道光芒,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一天十二个时辰;也象征着国家的命脉,随着时间的前进永存于世界;更鼓舞国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 青天白日,取象宏美,中华民国为远东大国,日出东方为之最者,且青天白日,示光明正照自由平等之义。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600 史地類:中國史地]]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青天白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