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青浦镇 的原始碼
←
青浦镇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青浦镇'''在上海西郊,为上海郊区之一。位于北纬30°59′-31°16′,东经120°53′-121°17′。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东侧,总面积677.8平方公里,东与上海县为邻,南与松江、金山、浙江嘉善县接壤,西与江苏吴江县、昆山县毗连,北沿吴淞江与嘉定相望。 地势低平,地下水位较高,东片河港交错,西片湖荡群集,水面积占21.6%。近年不断开发建设,已成为市郊旅游胜地。境内气候温和,年平均为15.5℃,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达235天。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地理优越,民风淳朴,是名闻遐迩的鱼米之乡。<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青浦镇] </ref> ==简介== '''自然资源''' 青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无霜期长。2006年,全区平均 气温17.6℃左右,月平均气温以1月最低约5.6℃,8月最高约29.8℃。全年无霜期230天,降水日121天,年降水量990.2毫米,全年日照总时数1756小时。 青浦为平原感潮水网地区,境内河港下受黄浦江潮汐影响,上承江、浙两省客水,最终入浦归海,属黄浦江水系。全区共有河道1817条,长2155公里;湖泊21个,总面积59.3平方公里。水资源155.1亿立方米。 全年最高水位2.9米,日期1月20日;最低水位2.1米,日期3月25日。全年平均水位2.46米。 '''行政区划''' 青浦设有3个街道、8个镇,分别是夏阳街道、盈浦街道、香花桥街道、[[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镇]]、[[重固镇]]、[[白鹤镇]]、[[朱家角镇]]、[[练塘镇]]和[[金泽镇]]。共有184个行政村和69个居民委员会。 '''民族宗教''' 少数民族人口涉及户籍人数1700多人,少数民族成份发展到30多个,其中人数相对较多的有壮族、回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满族和朝鲜族等。少数民族的群众团体为青浦区少数民族联合会。 全区信教群众约有5.7万人。 '''人口数据''' 到2009年末,全区总人口94.5万人,其中来沪人员48.6万人,占总人口51.4%。常住人口84.8万人,其中来沪人员(居住半年以上)38.9万人。到2009年末户籍人口45.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29.4万人。2009年户籍人口出生2680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5.84‰,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5‰。来沪人员出生4006人。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105,户籍人口出生性别比101,来沪人员出生性别比108。<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简介] </ref> ==历史沿革== 青浦历史悠久。7000年前已经成陆,6000年前已有先民居住,他们在青浦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崧泽、福泉山、寺前村、金山坟等10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特别是崧泽古文化遗址中土层出土墓葬中的大批文物和生活、生产遗迹,以及水稻种子、家畜骨骼等典型器物,经考古学界鉴定这些延续约900年左右的古文化,为前承马家浜文化(6000年前),后接良渚文化(4000年前)的"崧泽文化",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具有一定典型性代表的原始社会文化。由此断定青浦地区是上海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的聚居地。 有文字记载以来,青浦境隶属屡变。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属越、属楚,秦代为会稽郡由拳县东境,汉时为娄县境地,隋代隶苏州昆山县。唐天宝十年(751年)置华亭县后,县境为华亭县西北境。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置上海县后,县境半为上海县西境,半为华亭县北境。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析华亭县修竹、华亭,上海县新江、北亭、海隅五乡立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三十二年废。万历元年复置县,移县治于唐行镇(今青浦镇),隶属松江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曾划北亭、新江两乡,分置福泉县,至乾隆八年(1743年)裁撤,仍并入青浦县境。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青浦县隶属于江苏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49年解放后先属苏南行署,后隶江苏,1958年划归上海。全县有青浦、朱家角、练塘、金泽4个镇,19个农业乡,1个渔业乡。1985年总人口440263人,农业人口占87.5%。境内居民大多数为汉族,还有116人分属回、蒙、满、壮、高山、朝鲜等少数民族。 青浦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农民起义和抗击外来侵略与骚扰的斗争不断。自汉代至建县,据志乘所记,占领县境的农民起义军有孙恩、朱燮、张士诚等。南宋抗击金兵,韩世忠在县东北沿海一带布防戍守。明嘉靖间倭寇为患,青浦为抗倭前哨。清初爆发陈子龙武装抗清。咸丰二年(1852年),周立春、周秀英父女揭竿起义,武装抗粮,接连攻下南汇、宝山、嘉定、上海、青浦五座县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东征,占领青浦县城二年余,清军纠合华尔洋枪队屡攻不下,一时誉为"铁青浦"。清末的同盟会于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推翻了清政府的县政权,宣告光复。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本县旅外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上海、苏州、北京等地结社,成立"学友会"、"学生会"等进步组织,以"团结青年,改造家乡"为宗旨。他们创办刊物,宣传革命真理,进行革命活动。民国12年(1923年)下半年后,高尔松,高尔柏、陈云等相继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青浦的革命斗争并没有停息。民国16年(1927年)9月,在陈云等组织下,小蒸建立了本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接着,县组建党的独立支部,在城厢、练塘、黄渡成立特别支部,领导革命斗争。11月,中共青浦县委成立,陈云为首任县委书记。民国26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顾德熙(即张凡)回县参加抗日救亡工作。翌年初,顾复生等组织抗日武装,开辟青东抗日游击区,发动和组织群众武装抗击敌伪。八年抗战期间,全县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了近百次大小战斗,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民国34年10月新四军奉命北撤后,坚持在青浦斗争的共产党人,开展以反征兵征粮征税为中心的武装斗争;解放前夕,深入国民党中下层军政机构进行策反,并发动群众护厂护校护粮,保存重要档案,维护地方治安。 1949年5月14日青浦解放,旋即成立中共青浦县委员会和青浦县人民政府。不久,又建立区、乡、村三级人民政权。为了巩固人民政权,稳定社会秩序,相继进行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政治运动,随后又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各个五年计划。1957年下半年以后,连续进行的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尤其在"大跃进"年代,经济发展受阻,生产增长缓慢,直至贯彻执行中央关于"整顿、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工农业生产才有所复苏。 1966年开始的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灾难性的浩劫。在王洪文插手下,派性严重,武斗不止,生产停滞不前,经济遭受损害。全县在武斗中死亡23人,伤残者数百人。"清队"时非正常死亡170人,伤残百余人。不少干部和群众被绑架、关押、批斗、抄家,甚至刑讯逼供,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青浦成为上海地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拨乱反正,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许多老干部重新担任领导工作,全县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顺利地进行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历史沿革] </ref> ==经济发展== '''概述'''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能级有所提高。初步测算,2009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21.6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5亿元,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305.7亿元,增长4.7%,其中工业增加值295.7亿元,增长4.7%;第三产业增加值207.4亿元,增长16.4%。 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2009年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为1.6:58.6:39.8。与上年1.8:61:37.2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6个百分点,体现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特点。 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超额完成全年预定任务。2009年全区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164.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区级财政收入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区结算财力78.7亿元,比上年增长8.4%。全区财政支出78.6亿元,比上年增长7.9%。 '''农业''' 青浦历来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区。长期以来,农民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水稻育种、栽植、灌溉、管理等方面的生产经验。在元代开始了棉花的种植。由于地势低平,县境中部和淀泖地区偏于低洼,常易受涝。加之明代以来赋税、地租特重,农谚有"九年三熟,喝汤吃粥"说。解放前,水利失修,天灾人祸,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放后从50年代起,治水改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至1985年底全县为兴修水利投资1.3亿元,建成了大片旱涝保收的丰产田,加以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农业生产持续增长。1949年粮食亩产181.5公斤,油菜籽亩产21.5公斤,棉花亩产皮棉7公斤,到1985年,粮食亩产增为603.5公斤,油菜籽亩产109.5公斤,棉花亩产42公斤,分别增长2.3倍、4.1倍和5倍。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干扰,农业生产一度徘徊不前。"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农村人均分配,每年递增不到1%。1983年起,农村全面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逐年上升,乡村工农副三业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本县水乡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的"三水"生产,成为本县致富的重要门路。1985年全县水产品上市1.33万吨,家禽上市347万羽,鲜蛋上市1100万公斤。随着生产发展,农业收入逐年增多。1985年农民人均产值3439元,人均生产性纯收入为786元。1986年后,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综合经营方式发展,农副产品实行多渠道流通,各类专业户不断涌现,从1985年的1777户增至1987年的6135户。种田大户集中了全县2%的土地,养殖专业户提供了70%以上的产品。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出台了农业优惠扶持政策,制定了《青浦区2009年农业产业化扶持意见》,为进一步促进青浦农业科学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创造了有利条件。 农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区累计已建成设施粮田8万亩,设施菜田10013亩。1.68万亩土地治理项目年内完成,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稳步发展,以举办茭白、草莓和渔业捕捞3个"旅游节"为抓手,农业旅游项目不断增加新亮点。 '''工业''' 青浦解放前工业十分薄弱,民间仅有纺织、编结等副业,市镇有酿造、染纱、榨油等作坊。清宣统三年(1911年),朱家角镇创办光华电灯公司。辛亥革命后油粮加工业有所发展。据解放时统计,全县个体手工业427户,私营工厂(工场、作坊)58家,年产值825万元。50年代初期,私营工业仍有发展。1954年,全县个体手工业增为3479户,私营企业为83家,年产值1680万元。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全县组成手工业合作社(组)54个,工业企业32家,年产值为2128万元。1958年曾兴办社镇工业,行业也随着产品的种类而不断增多。60年代初,社办工业大多下马,至70年代初,社镇工业又重新掀起,1983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5年,全县有县办工业116家,乡镇工业298家,村办工业922家,另有联户工业80家,个体工业366家,总产值为7.22亿元,1987年为15.34亿元,成为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主要行业有服装、丝织、箱包、轻纺、电器、仪表、化工、建材等数十种,有许多产品已打进国际市场,博得较高声誉。 工业向园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1+2"工业园区(包括原白鹤工业园区和朱家角工业园区)全年实现规模产值711.4亿元,比上年增长2.6%,速度高于全区规模水平1.6个百分点,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6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其中,青浦工业园区完成规模产值528.2亿元,增长3.8%,高于全区规模水平2.8个百分点。 "4+1"主导产业(现代纺织、精密机械、信息电子和印刷传媒四大支柱产业及文体类(休闲)用品制造特色产业)全年实现规模产值557.4亿元,比上年下降1.9%,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51.4%。 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领域、生物和医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全年实现规模产值427.9亿元,比上年下降0.9%,占全区规模产值比重39.4%,其中生物医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5%。 '''商业''' 青浦商业之盛始自唐天宝五年建青龙镇。那时,船商云集,市井繁荣。至宋代商业仍然十分鼎盛。青龙镇"岛夷、闽、粤、交、广之途所自出,风樯浪楫,朝夕上下,富商、巨贾、豪宗、右姓之所会"。"市廛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对外贸易也十分发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一镇的税收达15879贯400文,占当时华亭一县之半。明代建县时,地处县境中部的唐行镇和珠街阁(今朱家角)亦相继兴起。本世纪30年代全县大小集镇40多处,有坐商、行商、摊贩3000多户。抗战胜利后,又创办了30个消费合作社。解放后,兴办国营商业,组建供销合作社和开放农副产品贸易市场,形成了商品流通的三条渠道,市场活跃,购销两旺。"大跃进"时,商业网点合并,商品流通受到影响。进入80年代,改革商业体制,全面开放集市贸易,发展商品生产,开发外向型经济。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3.94亿元,比1978年增长1.5倍,其中国营和集体商业占93.6%,集市贸易占3.7%,个体经营占2.7%。1987年又比1985年上升40.6%。物资管理部门供应国家统配物资和计划外物资5600多种,1985年全年销售额达8159万元。对外贸易和横向经济合作的规模日益扩大。1985年出口商品拨交额为1.2亿元,创汇3000多万美元。1987年增至2.5亿元,其中重点发展深度加工的产品为2.37亿元。1985年有22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侨胞、港澳同胞,计68批600多人次来县参观访问、洽谈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项目。至1987年,全县有中外合资、合作企业5家,补偿贸易企业6家,农贸联营企业20家,外贸定点加工企业56家,共吸收资金590多万美元。 青浦近40年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时起时伏的过程。有恢复和稳步发展的阶段,有生产停滞徘徊的阶段,有持续协调发展的阶段。1985年社会总产值15.22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6.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5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工业产值(含村办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2.3%,农业占17.7%。国民收入人均1363元。1987年社会总产值24.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14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7.74亿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59.7%,38.5%和53.1%。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6.5%,农业占13.5%。国民收入人均达1818元。青浦县逐步从单一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贸、工、农全面发展的县。财政收支发展也较快,1953年财政收入374万元,1985年增加到15367万元,增长40倍。1953年至198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中的66.6%上缴国家。1985年财政支出3660万元,为总收入的23.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为总支出的62%。1987年财政收入16444万元,比1985年增长7%;财政支出5334万元,占收入的32.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支农费用和文教卫生事业费占75.4%。1978年以来信贷规模和城乡储蓄都不断增长。1985年末贷款余额1.34亿元,为1978年的8倍,1987年为2.87亿元。1985年存款总额为1.58亿元,为1978年的3.6倍;其中城乡人民储蓄7649万元,比1978年增长10倍,人均储蓄174元。1987年存款额为2.86亿元,比1985年增长81%;其中城乡人民储蓄1.67亿元,比1985年增长1.18倍,人均储蓄374元。1985年全县职工3.7万人,人均年收入1151元。 解放以来,本县的城乡建设面貌一新。公共交通乡乡通车,村镇道路连接沟通。城乡住房逐年更新。至1985年,县属三镇新建住房49.1万平方米。1979至1985年,农村累计有4.5万户建房20多万间、515万平方米,1986、1987年又新建250万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已经达到26.6平方米,大多为两层楼房。城镇居民用水大有改善,多数集镇和部分农村建有自来水厂,有80%的居民和17.6%的农民饮用了自来水。1984年,青浦镇始建管道煤气工程,至1987年全镇有4000多户居民用上煤气。 '''对外经济''' 坚持实施"四个聚焦"。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86个,增资项目76家,合同外资5.2亿美元。其中,1000万美元以上新批项目6家,合同外资1.9亿美元,占新批项目合同外资的72%;增资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8家,合同外资1.5亿美元,占增资合同外资的56.6%。 全年实到外资3.9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的131.2%。2002年至2009年,全区累计利用合同外资57.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1.4亿美元。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进出口增幅明显回落。2009年(1-11月)全区有进出口业务企业1152户,实现进出口总额85.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2%。其中出口额49.2亿美元,下降14.3 %。进口额36.4亿美元,下降6.5%。外贸进出口总额前三位的国别(地区)分列是美国(21.7亿美元,持平)、日本(13.8亿美元,减19.3%)和欧盟(12亿美元,减10.4%),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55.5%。<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经济发展] </ref> ==社会事业== '''文化教育''' 青浦教育比较发达。县学、书院历史悠久,义塾、私塾城乡皆有。"五四"运动后,创办师范学校。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小学生2万名,初中学生200名。解放后,教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1985年全县有小学292所,初中31所,完全中学9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各类成人教育机构10所,幼儿园515班。1986年被命名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教育培育和造就不少人才,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青浦古代有过灿烂的文学艺术,对祖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艺队伍不断壮大,县有文化馆,镇有文化分馆,乡有文化中心。科学技术研究促进了生产发展,有144个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市、县科技成果奖。至1985年全县建有专业学会21个,乡科普协会21个。1986和1987两年有10个项目列入市"星火计划"。 '''卫生建设''' 青浦的卫生体育事业主要是在解放后发展起来的,认真贯彻"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立足于造福人民。青浦曾是全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蔓延245个村镇,有病人15.7万人,钉螺面积7400多万平方米。莲盛乡任屯村是有名的"肚胞村",有"九湾十三浜,只只浜斗钉螺生"的谚语。解放前的20年中,有一半人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至解放时全村只剩400多人。30多年来全县治愈病人40多万人次,累计灭螺2.47亿平方米,国家耗资794万元,终于在1983年消灭了血吸虫病,使十余万劳动力恢复健康。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如武术、船拳、龙舟、舞龙等,早在清代已经盛行,球类运动则始自20年代。解放后,学校体育与群众体育得到良好的发展,现在县城有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乒乓房等设施,连年不断举办体育比赛。县少年体育学校为市输送了一批运动员。 '''信息技术''' 青浦基本构建以实有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和政府资源目录为纽带的电子政务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应用推广不断深化,完成"无线城市"建设。青浦区成为全市18个区县中首家顺利完成互联网安全接入试点单位。 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进一步加大"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普及培训力度,年内共宣传普及3.6万人次,培训农民3423人。在已建61个村民信息化活动室的基础上,再建30个村民信息化活动室。完成全区258个村居委会的"村村通"光纤网络接入工作和农村合作医疗医卡通项目。<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社会事业] </ref> ==旅游资源== '''环湖建设''' 拥有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的崧泽文化遗址,以及被誉为"古上海的历史年表"、"中国的土建金字塔"之称的全国重点文物单位--福泉山遗址,还有青龙寺、江南桥乡金泽镇等文物景观。现有AAAA级景区(点)4家,分别是江南古镇朱家角、上海大观园、陈云故居和上海太阳岛国际俱乐部。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充分挖掘"农事旅游"、"红色旅游"等具有青浦特色的旅游资源,结合青浦水文化、古文化特色,一批具有乡土气息的"农家乐"、"渔家乐"等新型旅游休闲项目得到开发。 '''古镇朱家角''' 苍苍九峰北麓,茫茫淀山湖之滨,有块47平方公里成折扇形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一颗明珠,如今这颗璀璨明珠又在"金色玉带"--318国道的依托下,放射出更夺目的光彩。这就是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四大文化名镇之一。 朱家角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通要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东靠虹桥国际机场,北连昆山,南接嘉兴,西通平望,淀山湖下游、黄金水道漕港河穿镇而过。镇内河港纵横,九条长街沿河而伸,千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36座石桥古风犹存,名胜古迹比比皆是。在玩腻了一个个雷同价高的人造景观后,人们莫不惊讶于上海市郊还有一块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原汁原味、真山真水的天然景观,在这里可以寻找一种回归自然,崇尚野趣的享受。无怪乎一位同济大学的名教授在考察朱家角后,不觉赞叹:"朱家角有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上海一宝,也是国家的瑰宝"。台湾著名已故作家三毛,到此曾为"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而迷恋,为清淳幽静,处处可画、时时有诗的风情而陶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在视察了古镇朱家角后,不禁欣然命笔,写下了"全国历史名镇朱家角"几个大字。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这里的天然外景不禁被许多影视导演慧眼相中,而纷至沓来,把水乡古镇的婀娜风姿,一次次地搬上银幕、电视,有时会出现几部影视同时开拍的盛况,朱家角一时成了海内外影视竞相拍摄的热点,被人誉为"沪郊的好莱坞"。 '''生态淀山湖''' 淀山湖地区位于上海市西郊风光秀丽的淀山湖畔,地处江浙沪二省一市交界处。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 淀山湖地区幅员辽阔,风景怡人。区内拥有上海最大湖泊-淀山湖。湖水碧澄如镜,沿岸烟树迷茫,富有江南水乡风光。湖区面积64平方公里,西接太湖,东连黄浦江,烟水迷蒙,碧波浩淼。 淀山湖地区内名胜荟萃,散布着以红楼文化为题材的上海大观园,充满旖旎的江南水乡风情的朱家角古镇,中国最大的修学旅游中心-东方绿舟,以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陈云纪念馆等4个国家AAAA级景点及一大批各有特色的景点。 环湖生态带位于青浦淀山湖畔318国道金泽段北侧,长3.3公里。生态带夹在上海唯一的淡水湖--淀山湖和沟通上海、江苏、浙江的318国道之间,宛如一块晶莹剔透的绿色条状翡翠镶嵌在如镜的湖面和如玉的国道之上。银白与碧绿交织,带给人们无限的轻松和意,使久居都市者流连忘返。 环湖生态带充分利用土生土长的原生植物、植被、湿地和自然河塘,围绕"通、透、野、原生态"主题,从凸现"野味、乡味、趣味"江南乡村特色着眼,经过精心雕刻后形成。 '''名胜古迹''' 青浦湖山佳丽,钟灵毓秀,代有名人。在古代,有农民起义的女英雄,有农田水利建设专家,有累代行医的中医世家,有大书法家、大画家和大诗人,有金石学家。在近代、现代,有领袖一代风骚的大革命家,有热爱祖国、献身人民事业的牧师,有热心于中、小学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教育家,有大出版家,有名报人,有通俗小说家,有航海家,有飞行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又涌现出许多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为振兴中华、造福人群作出自己的贡献。 青浦名胜古迹和历史文物较多,有十处古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文物。有三座古塔,有宋、元、明以来的古桥,有江南园林风格的曲水园、课植园,近年又新建淀山湖游览区。根据青浦水乡特色,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青浦44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以来,已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业绩,现在正团结一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青浦早日实现四化而奋勇前进! 青浦镇遂与环城,盈中两乡合并为新青浦镇,并于2000年左右撤销镇建制,分为盈浦街道、夏阳街道,后又将原香花桥乡并入,设为香花桥街道。三个街道统称为青浦城区。在2010年以前,城区东部将扩大到油墩港,赵巷镇的一部分行政村化归夏阳街道。在2020年,城区西部将与朱家角镇对接,朱家角镇将作为青浦城区的一部分。<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旅游资源]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青浦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