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领鸺鹠 的原始碼
←
领鸺鹠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领鸺鹠</big> ''' |- | [[File:领鸺鹠.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1806628575&di=b73690cc52974d5d4eec425d10c4e59d&imgtype=0&src=http%3A%2F%2Fhbimg.b0.upaiyun.com%2F621f475b1e58cdf3b4d5d2901d90638556501aac25e70-ADVio1_fw658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A2%86%E9%B8%BA%E9%B9%A0&step_word=&hs=0&pn=3&spn=0&di=2926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585771973%2C2775692705&os=1149838536%2C983943769&simid=4264132421%2C680627942&adpicid=0&lpn=0&ln=282&fr=&fmq=1601796544857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hbimg.b0.upaiyun.com%2F621f475b1e58cdf3b4d5d2901d90638556501aac25e70-ADVio1_fw658&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i7wkwg_z%26e3Bv54AzdH3FrtgfAzdH3F8nbm0cmnl0AzdH3F&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领鸺鹠 '''拉丁学名''':Glaucidium brodiei '''别称''':小鸺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鸺鹠属 '''命名时间''':Burton, 1836 '''英文名称''':Collared Owlet |} 领鸺鹠(学名:Glaucidium brodiei)体长14-16厘米,体重40-64克。面盘不显著,没有耳羽簇。上体为灰褐色而具浅橙黄色的横斑,后颈有显著的浅黄色领斑,两侧各有一个黑斑,特征较为明显,可以同其他鸺鹠类相区别。下体为白色,喉部有一个栗色的斑,两胁还有宽阔的棕褐色纵纹和横斑。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晚上还喜欢鸣叫,几乎整夜不停,鸣声较为单调,大多呈4音节的哨声,反复鸣叫。休息时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并常常左右摆动着尾羽。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领鸺鹠 '''拉丁学名''':Glaucidium brodiei '''别称''':小鸺鹠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鸮形目 '''科''':鸱鸮科 '''属''':鸺鹠属 '''命名时间''':Burton, 1836 '''英文名称''':Collared Owlet =='''外形特征'''== 领鸺鹠上体灰褐色,遍被狭长的浅橙黄色横斑。头部较灰。眼先及眉纹白色,眼先羽干末端呈黑色须状羽,无耳簇羽,面盘不显著。前额、头顶和头侧有细密的白色斑点,后颈有显著的棕黄色或皮黄色领圈,其两侧各有一黑色斑纹。肩羽外翈有大的白色斑点,形成2道显著的白色肩斑,其余上体包括两翅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暗褐色具棕色横斑。飞羽黑褐色,除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外翈均具棕红色斑点,内翈基部具白色斑,越往内白色斑越大,到最内侧飞羽则成横斑状。尾上覆羽褐色,有白色横斑及斑点,尾暗褐色具6道浅黄白色横斑和羽端斑。颊白色,向后延伸至耳羽后方。颏、喉白色,喉部具一道细的栗褐色横带,其余下体白色,体侧有大型褐色末端斑,形成褐色纵纹。尾下覆羽白色,先端杂有褐色斑点。覆腿羽褐色,具少量白色细横斑。跗跖被羽。 虹膜鲜黄色,嘴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40-52g,♀53-64g;体长♂132-175mm,♀145-164mm;嘴峰♂10-11mm,♀10-12mm;翅♂80-86mm,♀86-90mm;尾♂52-59mm,♀56-66mm;跗跖♂17-22mm,♀19-22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林缘灌丛地带。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外都是单独活动。主要在白天活动,中午也能在阳光下自由地飞翔和觅食。飞行时常急剧地拍打翅膀作鼓翼飞翔,然后再作一段滑翔,交替进行。黄昏时活动也比较频繁,晚上还喜欢鸣叫,几乎整夜不停,鸣声较为单调,大多呈4音节的哨声,反复鸣叫。休息时多栖息于高大的乔木上,并常常左右摆动着尾羽。主要以昆虫和鼠类为食,也吃小鸟和其他小型动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越南。产地不确定:孟加拉国。 中国国分布于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台湾等地。 =='''繁殖方式'''== 在喜马拉雅山西北部和印度北部阿萨姆邦,繁殖期为3-7月,但多数在4-5月产卵。通常营巢于树洞和天然洞穴中,也利用啄木鸟的巢。每窝产卵2-6枚,多为4枚。卵为白色,呈卵圆形。大小为28-31.5mm×23-25mm。 =='''亚种分化'''== 中文名称 学 名 分 布 1 领鸺鹠指名亚种 Glaucidium brodiei brodiei 分布于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西藏东南部,印度支那中部和南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包括海南),南到马来西亚。 2 领鸺鹠台湾亚种 Glaucidium brodiei pardalotum 分布于台湾。 3 领鸺鹠苏门答腊亚种 Glaucidium brodiei peritum 分布于苏门答腊。 4 领鸺鹠婆罗洲亚种 Glaucidium brodiei borneense 分布于婆罗洲。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返回「
领鸺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