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频有哀祸帖 的原始碼
←
频有哀祸帖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频有哀祸帖</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2.baidu.com/it/u=2267608750,497152634&fm=253&fmt=auto&app=138&f=JPEG?w=215&h=5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ct=201326592&tn=baiduimage&word=%E9%A2%91%E6%9C%89%E5%93%80%E7%A5%B8%E5%B8%96&pn=9&spn=0&ie=utf-8&oe=utf-8&cl=2&lm=-1&fr=&se=&sme=&cs=2965176143%2C2450905476&os=3123651379%2C1590811821&objurl=https%3A%2F%2Fgimg2.baidu.com%2Fimage_search%2Fsrc%3Dhttp%3A%2F%2Fjiangbeihuaxia.shuhua66.com%2Fattachment%2F201106%2F5%2F30_1307265422ooKj.jpg%26refer%3Dhttp%3A%2F%2Fjiangbeihuaxia.shuhua66.com%26app%3D2002%26size%3Df9999%2C10000%26q%3Da80%26n%3D0%26g%3D0n%26fmt%3Dauto%3Fsec%3D1670191758%26t%3D9511554c5f0a7e37a3196c555d9d4299&di=7146857200093233153&tt=1&is=0%2C0&adpicid=0&gsm=3c&dyTabStr=MCwzLDIsNiw0LDEsNSw3LDgsOQ%3D%3D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频有哀祸帖 作者;王羲之 年代;东晋 书体;草书 |} 《[['''频有哀祸帖''']]》纵24.8厘米,3行,20字。行草书。为东晋王羲之所书尺牍摹本,原作久佚。存世的《[[频有哀祸帖]]》摹本收藏于日本前田育德会,为唐代硬黄响搨、双钩廓填摹本。[[作品]]行轴线时曲时直、书体时草时行、点画时方时圆,书写风格沉雄跳宕、劲健流纵,体现了[[王羲之]]高超的书写技巧和驾驭能力。作品。<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97925790 王羲之法帖34《频有哀祸帖》译文],知乎 , 2019年12月18日</ref> ==基本信息== 【墨拓】唐代 【材质】硬黄纸本,双钩廓填 【形制】轴装 【规格】纵24.8厘米。3行,20字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忧悬帖]]》三帖合装,前后九行共一纸,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纵24.8厘米,横41.8厘米。画心中央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印记三方。作品原为手卷,1941年改裱为轴装。 注:经数字全息透视,发现本帖不是双沟拓本,很可能是王羲之的[[手迹]]。 频有哀祸,悲摧①切割②,不能自胜③,奈何奈何!省慰④增感。 ==注释== ①悲摧:悲痛。②切割:犹言悲伤如切如割。③自胜:克制自己。④省慰:同慰省。犹慰问。《[[三国志·蜀志·杨仪传]]》:“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 ==大意== 频有哀祸的事情发生,悲痛如刀一般地切割内心,无法克制和平抑自己(的痛苦情绪),怎么办啊,我已无可奈何。即使安慰,也仍会倍加感伤。 任何一件杰作都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富有个性的运动方式,而且每一种运动方式都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节奏变化。如王羲之的《[[频有哀祸帖]]》,线条厚重,具有强烈的体积感,线条边廓变化十分微妙——它暗示着极为复杂的内部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是在线条边廓内部,为控制边廓形状而产生的运动变化。书法的内部运动是使用毛笔书写时技巧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书法艺术中的线条区别于其他一切线条的地方,也是造成书法线条运动复杂性的根本原因。(邱振中著《[[线的艺术]]》) ==晋人笔法== 《[[频有哀祸帖]]》中的“频”、“祸”、“悲切”、“增感”等字,可作为绞转笔法的范例。这些字迹边廓变化丰富、微妙,“后来人们想用‘中锋’来追蹑晋人笔法,却不知由于绞转的结果,锋端并不顺着点画走向简单地移动,它时而左,时而右,时而处于点画之中,时而又移至点画边廓。因此,这种笔法既不能称之为‘中锋’,也不能称之为‘侧锋’,如果强以名之,或许可称之为‘复合锋’”。(邱振中著《[[关于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 ==章法变化== 断中有连特征: 《[[频有哀祸帖]]》以行书书写,务从简易,相间流行,为了使运笔速度较快,会把互相分离的笔画连接起来,王羲之有时用明连,即用有形的游丝映带连接。《[[频有哀祸帖]]》中的“不能自、省慰”,《[[丧乱帖]]》后段中“深奈何奈何”加上牵丝,一气呵成,更加的顺畅;有时用暗连,也就是靠无形的笔势使笔画与笔画互相呼应,综观墨迹本行书尺牍发现,王羲之用暗连多于明连,明连只是偶发引带。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揭示了书艺创造“断与连”的美学观点。 动线变化特征: 《[[频有哀祸帖]]》偏旁承接上字、部分代替全体,如第二行“能”字,左右两部分分别连接上、下两段行动线,但这两部分又用一条有力的线段连接在一起,使行动线产生强的节奏感。 《[[频有哀祸帖]]》与《[[孔侍中帖]]》之间空白处,钤“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与《[[丧乱帖]]》等同。日本《[[支那墨宝集]]》称:“昔我国光明皇后,举圣武天皇之遗,献于东大寺大佛,藏正仓院。唐天宝十一年,其中晋王羲之书拓本颇多焉。天应、延历、弘仁之间,渐复尽献于大内。奈世既德久,大半散佚,片断仅存。此所藏者,盖其一。接帖之处,有延历御府之玺。” “延历敕定”即是“延历御府之玺”。延历是日本桓武天皇的年号,其元年为公元782年。日本学者考订《[[孔侍中帖]]》与《[[丧乱帖]]》二帖,是《[[东大寺献物帐]]》中著录的。此《[[献物帐]]》是日本圣武天皇卒后,皇后将其遗物供佛的[[账目]]。圣武天皇卒于公元729年。那么,以上王羲之的书迹传到日本时,至少在729年以前。这是王羲之书迹传入日本最早的记载。这些书迹,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作品递藏== 《[[频有哀祸帖]]》在明治时代出现于东京上野的古书店,其后分别为冈田信之(1825-1885)与其子冈田正之所有,再经冈田正之之子冈田震之手,1927年9月23日,为前田侯爵收购。1941年将手卷改裱而成轴装。 收藏《[[频有哀祸帖]]》的日本前田育德会位于日本东京都目黑区,也称尊经阁文库,主要[[收藏]]中日两国的古文书和古代[[工艺]]美术品。 ==作品展出== 《[[频有哀祸帖]]》于2006年3月26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这是“中日书法珍品展”(2006年3月13日-4月24日)展览的一部分内容。参展文物共102件,日方展品34件来自包括日本宫内厅在内的十多家公私藏家收藏的珍品;中方展品68件是上海博物馆的珍藏。 == 参考来源 == <center> {{#iDisplay:t0322adwja9|480|270|qq}} <center>张旭光《频有哀祸帖》赏析及临写示范</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50 中國史料 ]]
返回「
频有哀祸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