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香港節 的原始碼
←
香港節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E54860;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香港節''' </p> |- |<center><img src="https://cdn.hk01.com/di/media/images/2409985/org/b63b9f463fabad0fe5553d49be128bca.jpg/quQEhktJ8NYFhG20Rr8gUjWfvb-QGKsXpSc836UnPN8?v=w192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hk01.com/18%E5%8D%80%E6%96%B0%E8%81%9E/291553/%E6%98%94%E6%97%A5%E9%A6%99%E6%B8%AF-%E5%9C%96%E8%BC%AF-%E9%A6%99%E6%B8%AF%E7%AF%80-50%E5%91%A8%E5%B9%B4-%E8%A5%BF%E7%93%9C%E6%B3%A2%E6%A8%99%E8%AA%8C%E5%8E%9F%E4%BE%86%E6%98%AF%E6%B4%8B%E7%B4%AB%E8%8D%8A%E8%8A%B1 圖片來自hk01] </small> |} '''香港節'''(Festival of Hong Kong)是由[[港英政府]]發起,由政府及商業機構共同贊助,與各區市民合辦,於1969年、1971年和1973年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慶祝活動,為[[香港開埠]]以來的首次同類活動。它被形容為「香港政府純粹為市民而舉辦娛樂活動」。<ref name="香港雜評">[http://commentshk.blogspot.com/2009/01/blog-post_2590.html 信報財經新聞-特稿: 沈旭暉、張玉珍、周臻樞:香港節與香港精神(昔日國際都會系列.十)]</ref><ref name="郵票">[http://www.hkstmp.com/711102.htm 香港節紀念票]</ref> == 起因 == 香港政府舉辦香港節的主要目的,是由於1960年代中國大陸發生[[文化大革命]],中國共產黨人員在香港煽動反政府示威及罷工,引發造成過百人死傷的[[六七暴動]]。香港政府在平定暴亂後需要疏導民怨和安撫民心,希望可以營造出歌舞昇平的氣氛,所以决定舉辦香港節。 早於1966年爆發天星小輪加價事件後,港府於1967年發表了《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建議提出「要利用青少年活動疏導青少年過剩的精力,作為預防社會騷動方法之一」。1968年,香港政府成立一個指導委員會,研究為香港安排一星期的娛樂的可行性。1969年初,委員會獲撥款200萬港元籌辦香港節。籌辦人為香港節事務主任[[黎保德]]、中央節目委員會主席[[沙利士]]([[香港市政局]]主席),口號為「色、聲、動、參加、介入及影響」,希望能全民參與。 == 內容 == 1969年12月6日至15日,籌備了超過7個月、耗資達400萬港元的第一屆香港節正式舉行,於香港各地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活動,參觀人次超過500,000,當中更包括不少外地遊客。一系列的活動以[[中國文化]]傳統為主題,性質主要是文娛康樂活動,還包括了郵票、古董、書畫和花卉等展覽,亦有軍操表演、嘉年華會、舞會、時裝表演、歌唱比賽、環島競步和「香港節小姐」選美比賽等節目。亮燈儀式於1969年12月9日在[[尖沙咀]]舉行,[[彌敦道]]上演花車巡遊。1973年還製造極小量香港節紀念銀章,設計美觀大方,雙龍襯托維港和尖沙咀鐘樓景色,背面有香港節徽號。現時只有部分尚存,十分罕有。 == 結果 == 其後香港節曾先後於1971年與1973年舉辦過兩屆,但規模比第一屆為小,市民的踴躍程度亦大為減低。加上香港政府也認為香港節已經達到其成效,故此之後便再沒有舉辦。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00 藝術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香港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