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骶椎 的原始碼
←
骶椎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骶椎2.jpg|thumb|right|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7/1311/138388875_3_20180713112812988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3/11/31500516_770049257.s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骶椎'''是人体骶椎位于对耳轮上下脚起始部隆起处至肾穴外上方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为骶1至骶5。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前面凹陷,上缘中分向前隆突称岬,中部有 4条横线,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正中部为骶正中嵴,中间部为骶中间嵴,此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孔外侧部有骶外侧嵴.骶前后孔与骶管相通, 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下端的裂孔为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突出为骶角.骶骨外侧部上份有耳状面,与髋骨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人体的五块骶椎合成的一块骨。为骨盆的后壁。上与第五腰椎相连,下与尾骨相连 ,骶椎位于对耳轮上下脚起始部隆起处至肾穴外上方这一段,由下而上依次为骶1至骶5。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前有4对骶前孔。后面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尾骨 :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骶骨由融合成一体的五节椎骨组成。在婴幼儿,骶骨的各节段间以软骨分隔,至 18 岁时融为一体。每一节段腹侧的横嵴代表融合的部位。骶骨的形状象倒三角形,底边位于骶骨的顶部。这样,骶骨就象一个楔状物嵌于骨盆的两块髂骨之间。脊柱的轴向载荷就是通过这种结构传向骨盆及下肢。骶骨的两侧分别与髂骨构成 骶髂关节 (见第 7 节,骶髂韧带)。 骶[[髂关节]]即是滑膜关节也是[[韧带]]关节。骶骨向前旋转,S1 的上终板与水平面的成角大约为 30-60 度。这一角度因人而异,常被称为“骶骨倾斜角”。由于这一倾斜角的存在,使得 L5 椎体及 L5-S1 间盘承受很大的剪切应力。骶骨富含松质骨,还有两个(前、后)薄层的皮质骨。因此,在骶骨上做螺钉固定时需要双皮质技术,以防螺钉拔出。S1 上方最前端的部分称为 骶骨岬,两边称为 骶骨翼 。由于骶骨翼直接与骨盆构成关节,且躯干的重量通过此处传导至下肢,因此骶骨翼中含有最密实的骨质,常被用作螺钉的固定点。五节融成一体的骶骨中含有 骶管 。神经根通过腹、背两侧的孔道出骶管。在骶骨上安放螺钉时,应特别注意避免损伤神经根。<ref>[http://www.xctmr.com/picture/anato/locomotor/e8e518b6e71270d713787a87cb406646.html | 骶骨] </ref> 在融合成一体的骶骨中有 椎弓根,然而,由于它们很小,一般仅有 S1 及 S2 用作螺钉固定。放置螺钉前应注意识别骶骨椎弓根的解剖标志。骶孔的两侧有一个区域叫做 侧块(PARS LATERALIS ),由骶椎的横突融合而成。骶骨和尾骨,前面观在骶骨的中线上有一个嵴称作中线 骶骨嵴(MEDIAL SACRAL CREST ),由 S1-S5 棘突融合而成。 [[File:骶椎3.jpg|thumb|right| [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8/07/1311/138388875_4_2018071311281398 原图链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713/11/31500516_770049257.s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骶骨下部的背侧面骨质缺如,形成一个末端的孔洞称之为 骶孔(SACRAL HIATUS ),内有终丝,固定脊髓及马尾神经。骶骨(sacrum):呈倒三角形,底向,尖向,前面凹陷,缘向前隆突称岬,部 4条横线,横线两端4骶前孔.背面粗糙隆凸,部骶嵴,间部骶间嵴,嵴外侧4骶孔,孔外侧部骶外侧嵴.骶前孔与骶管相通, 骶神经前,支通.骶管端裂孔骶管裂孔,两侧向突骶角.骶骨外侧部份耳状面,与髋骨耳状面相关节,耳状面骨面凹凸平称骶粗隆. 体五块骶椎合块骨骨盆壁与第五腰椎相连与尾骨相连,尾骨尾骨(COCCYX )由四节(有时五节)退化的椎骨融合而成,常称之为“尾巴骨( tail bone ) ” 。骶骨和髂骨,前面观髂嵴 在脊柱外科显得很重要,因为自体骨移植物常常取自于此。皮质 - 松质骨及松质骨移植物都可从两侧髂嵴获得。后方的髂嵴有时被用作长棒结构的附加支撑及固定点。这常被称作骶骨 - 盆腔固定。<ref>[https://wenda.so.com/q/1378662280065085?src=150&q=%E9%AA%B6%E6%A4%8E | 骶椎和尾骨在哪?有图最好高分高分] </ref> 骶椎裂归类于脊柱裂。定义:它是指两侧椎板先天缺损或发育不全或未融合,而在中线残留缺口者,称为脊柱裂。脊柱裂多见于第一骶椎或第五腰椎,少见于颈、胸椎。它又分为:隐性脊柱裂和显性脊柱裂。前者,在局部无软包囊凸出;后者,有软包囊凸出,且神经自裂口疝出,多产生不同程度神经症状。 ==骶骨病情分析治疗如下== 骶椎腰化的出现一般都是先天造成的,这个和发育不正常也是会有一定的关系。在[[小孩子]]的阶段就要及时做好相关的理疗工作,并且避免孩子的用力过度,多进行休息和进行物理疗法,才能尽快的进行纠正。骶椎的发育不正常引起的,如果没有神经[[脊髓]]的影响,一般不会有什么后遗症的,如果引起腰部的疼痛一般是关节用力不当,局部关节部位的引起的疼痛。是属于发育畸形导致的。意见建议:建议平时尽量避免孩子用力过度,尽量避免久坐弯腰劳累,平时尽量保护腰椎部位的稳定,如果疼痛可以做热敷,理疗等康复治疗,同时可以服用伸筋丹等药物减轻疼痛缓解局部肌肉韧带的紧张度,这种情况理疗,针灸治疗一下.另外可以配合药物治疗,如扶他林,活血化瘀中药等.先保守治疗,服用腰痹通胶囊,带腰围子保护,如效果不明显,需手术治疗 您好:骶椎腰化症,确是引起腰痛的原因之一.骶椎腰化临床上亦称腰骶部移行脊椎,系指腰骶部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种缺陷而引起的先天性畸形.两侧对称时一般无临床症状,如两侧不对称或有假关节形成时,由于缺少正常的关节功能,在日常脊柱负重中,不够协调易遭受慢性损害,可产生韧带,肌肉劳损,周围组织发生充血,水肿,增厚,导致压迫或牵拉神经末梢或关节炎症引起症状.虽说骶椎腰化是一种发育畸形,但它在人生的工作和生活的漫长过程之中,除了引起疼痛外,还没有发现别的影响,更不会人后代带来什么影响,这点患者可以放心. 骶椎腰化的治疗多采取手术疗法,根据症状轻重,以及不同时期给予休息,物理疗法和热疗,针灸,按摩等方法,以及消炎止痛,舒筋活络,去痛等中医药物.少数症状严重者,可应用不同种类的腰围,这样可以起支撑和减轻症状作用.平时症状较轻时,应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腰背肌力量,可起到预防或少发作的作用。<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b1cbc4052b31354?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骶椎腰化有什么害处] </ref> [[File:骶椎1.jpg|thumb|right| [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f89edb3fd0dfe48.webp 原图链接] [https://www.360kuai.com/pc/940b51e3fd2f43b93?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图片来源快资讯网] ]] ''隐性脊柱裂:'''如无合并腰5棘突肥大时,一般无症状;但这种合并却是常常有;在儿童时期不表现有症状,且是在体检摄腰椎正位X片才偶然发现。因骶椎裂常常合并腰5棘突肥大,到25岁后,有1/4者因腰骶部积累劳损,腰骶角增大,肥大的棘突突向该脊柱裂,慢慢会引起神经受压症状。而对于显性脊柱裂一般在婴幼儿就会被发现,否则后不堪设想, 骶椎裂治疗,一句话,无脊髓神经受压症状无需治疗,反之,就是手术切除压迫马尾神经的纤维组织和脂肪包块,别无他法。是否有脊髓神经受压症状,医生能查出来,患者本人也知道。如,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有大小便失禁,走路似踩在棉花上感觉者。 骶椎裂是先天的畸形,没有仿方。<ref>[https://wenda.so.com/q/1363376621063308?src=150&q=%E9%AA%B6%E6%A4%8E | 骶椎裂如何治愈?] </ref> '''病情分析治疗:'''遗尿症。需要及时治疗,指导意见:可以去看中医,根据辨证使用缩泉丸、金匮肾气丸等来治疗。在饮食上可以用枸杞子、黄芪等煲汤,多吃狗肉、泥鳅、猪小肚等。平时,睡前让孩子少喝水,玩的不要过度兴奋,根据孩子尿床的大概时间,可以定时提前几分钟叫醒,自主排尿;尿床后,不要打骂孩子,要耐心开导,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遗尿 ,又称尿床 ,是指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多发生在 3岁以上的儿童 ,睡眠时不能控制排尿 ,但不包括有器质性病变的遗尿症患者。中医认为多由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或病后体弱、脾肺气虚不摄 ,或有不良习惯所致。非处方中成药选用应按以下二型辨治 。 '''1.'''若表现为夜间遗尿、怕冷喜热、面色苍白、体弱多病、夜间不易叫醒、小便清长、舌淡等 ,此为肾气不足遗尿 ,治宜补益肾气、温肾散寒。可选用缩泉丸 (由益智仁、乌药、山药组成 ),每次 3~ 6克 , 1日 2次 ,温开水送服 , 3岁以内小儿酌减。也可选用遗尿散 (由萆、益智仁、朱砂组成 ),每天1次 , 3~ 6岁小儿每次 3克 , 7岁以上每次 5克 ,均用温开水送服 , 3岁以内小儿酌减。 '''2.'''若表现为小便次数多、面色黄白无光泽、易于感冒、体弱无力、爱长出气、食欲差、腹胀、大便偏稀或有脱肛、舌淡等 ,此为脾肺气虚遗尿 ,治宜健脾益气。可选用补中益气丸 (由黄芪、党参、甘草、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组成 ), 3~ 6岁小儿每次 3克 , 7~ 11岁每次 6克 , 12岁以上每次 9克 ,均为 1日 3次 ,温开水送服 , 3岁以内小儿酌减。也可选用参芪膏 (由黄芪、党参组成 ), 3~ 6岁小儿每次 5克 , 7岁以上每次 9克 ,用温开水化服 , 3岁以下小儿酌减。<ref>[https://wenda.so.com/q/1359546967065180 | 如何治疗小儿遗尿症] </ref> [[File:骶椎8.jpg|thumb|right|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50994082198e03394263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7ef6fb50102xrj6.html 图片来源火狐官方网] ]] ==骶椎错位正骨复位治疗== '''骶髂关节呈耳状面:'''周围有较稳固的韧带连接,是属微动关节,一般较稳固不易发生错位。但有严重外伤史的顽固性腰痛患者也可发生错位,应重视骶髂关节的检查,以防漏诊。经产妇因怀孕多致骨盆韧带松弛,也较易患骶髂关节错位,当遇到骶椎错位、骨盆旋移时怎样调理呢?5种手法教你这样正骨复位。 '''1. 提臀撞正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骶椎点头的滑脱式错位者。患者仰卧,双下肢并拢伸直,术者站于其足部床上,双手同时握住其双踝部,将其双髋屈曲90°从床上提起,使其臀部离床约10cm,急速放下,使骶椎在床上发生撞击,先轻,而后可加大撞击力。此法不宜用于有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此法可在地上施行。 '''2. 按骶扳髂法:'''适用于骶椎向后髂骨前旋的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者。患者侧卧位,贴床一侧下肢屈髋屈膝,离床-侧下肢向后伸直,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抓扶其髂前上棘部,另一手掌掌根于其骶椎中部,嘱患者放松腰臀部,术者用爆发力,双手同时一推一拉进行扳按,可重复2~4次。此法亦可于俯卧位进行。 '''3. 仰卧旋髋按压法:'''适用于骶髂关节旋转式错位,纠正“阴阳脚”。术者一手握 紧“阴脚”踝部,另手托扶膝部,将此下肢做屈髓屈膝位的旋髋动作,“阴脚” 旋髋由内向外,活动1~3下,将髋旋向外屈位时(将膝关节转向同侧肩部外侧),助手固定”阳脚”髂骨及大腿部,术者双手同时将其“阴脚”大腿向外上方用力按压2-3下(冲压使髂骨后旋复位),随即将其腿向下牵抖1一3下;“阳脚”复位时,不用做内收肌群手法,屈髋屈膝和牵抖法同“阴脚”.但旋髋方向不同,而是由外向内旋,冲压方向将患者膝部屈向对侧肩部按压2一3下,(冲压使髂骨前旋复位),随即向下牵抖。此法可重复2-3遍。 [[File:骶椎9.jpg|thumb|right|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5102971725f17eb1b33f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7ef6fb50102xrj6.html 图片来源火孤官方网] ]] '''4. 俯卧内收肌松解手法:'''将“阴脚”屈曲作“4”字状(“4”字试验阳性),术者将拇指按压于内收肌群的耻骨附丽处(可免弹拨时,骨膜牵张剧痛),另手揉捏、弹拨其痉挛的内收肌群,由上而下,3-5遍,缓解肌痉挛。此法适宜于仰卧旋髋拉压法之前施术。 '''5. 侧卧牵抖复位法:'''同时纠正“长短脚”和“阴阳脚”。患者取侧卧位,“阳脚”在上,“阴脚”屈髋屈膝平放床上,患者双手紧握床沿以固定上身,术者站其背侧。以右下肢是长脚又属阳脚者为例,术者立于患者背侧,左手按在髂脊上(发力时促使髂骨下移),右手按臀部偏髂脊前部(发力时促使髂骨旋前),助手做好牵抖姿势(双手握紧右踝上部)准备,术者口令”1-2-3”时,二人同时用力完成牵抖冲压法,术者双手方向不同,将使髂骨既向下,又向前旋,而达松动错位关节,助手发力向下牵抖1一3下,使关节在动中复位;患者翻身(体位同上述),术者站其前侧,双手放置其髂脊上方、前方,牵抖冲压时,术者双手用较强的推力,将髂骨既向下,又向后旋而达“复位”。第二助手用手使劲抵住骶骨。“长脚”用力轻.牵抖1-3下;“短脚”手法力重,牵抖3-5下。[[骨盆]]旋移症的混合式错位者(同时兼有阴阳脚、长短脚和点、仰头者)上述手法可综合应用,由于骶髂关节内面的凹凸不平状,尤在急性外伤后关节内的无菌性炎症重,或错位后已有软组织粘连时,复位难度增大。必要时,可先做局部封闭后,用较重的牵抖冲压力,才能达到完全性复位。此时,手法后应卧床休息2-3天。<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2cc226925117656?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遇到骶椎错位、骨盆旋移时怎样调理呢?5种手法教你正骨复位] </ref> ==骶椎骶髂结构组成介绍== '''骶骨:'''是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的一个大三角骨,两个不知名的骨之间楔入,形成[[盆腔]]的后上壁。它的尾侧钝尖与尾骨及其上缘相关节,宽底与第5腰椎在腰骶角处形成关节。它的背面突出,盆面凹陷,该腹侧弯曲扩大了盆腔容积。它的顶、底之间有背侧、盆侧和外侧3个面,以及一个骶管。在儿童时期,各骶椎是由软骨相连的,成人的[[骶骨]]仍保留着许多椎骨的特点。骶骨由骨小梁构成,骨小梁被一层厚度不均的骨密质壳包被着,髂关节是一个滑膜关节,位于[[骶骨]]、髂骨耳状面之间,左右各一,成人关节软骨表层为纤维软骨,深层为透明软骨,老年人此关节可以完全纤维化,偶尔甚至骨化。'''关节面:'''在婴儿期关节面平坦,成年 [[File:骶椎10.jpg|thumb|right| [http://p99.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510311501615403ba728 原图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7ef6fb50102xrj6.html 图片来源火孤官方网] ]] 变得不规则,有时呈窦状。弯曲,不规则,并且互补,在男性更明显,它们限制运动,增加关节强度,使其将来自脊椎的负重传递到下肢。髂面被透明软骨覆盖,成年后,前部比后部厚。髂面较薄的软骨,早期认为是纤维性软骨,也是由Ⅱ型胶原构成的透明软骨。'''底:'''第1骶椎上表面即骶骨底,它是自典型椎骨面以后变化最小的,其椎体较大,横向较宽,它的前侧凸缘是骶骨岬,椎孔呈三角形。'''盆面:'''除第2骶骨体凸出以外,盆前下面的横向和纵向都是凹陷的。4对骶骨孔经椎间孔与骶管相交通,其内有上4对骶神经前支走行。左、右孔间的广泛区域是由平坦的骶骨体盆面形成的,期间融合为4个横脊。 '''背侧面:'''骶骨背侧面的后上方有一个向上的、间断的骶正中脊,其上有第4个(有时3个)代表融合骶椎的棘突结节。在第4(或第3)结节下方,骶管的后壁上有一个弓形的骶管裂孔。它是因第5骶椎板不能到达中央面而产生的,因此,第5骶椎体的后面暴露于骶骨背侧面内。后面是由骶骨板在正中峰侧面融合而成的,它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像骶前孔一样,它们也经椎间孔通向骶管,并且每个骶后孔内都有骶神经后支走行。在孔的内侧,垂直向下为一列4个小结节,统称为骶中间嵴。有时它们也被称为关节结节,是由相邻的关节突融合形成的。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是游离的,它们在直肠骶曲的两侧向下突出,形成骶骨角,通过角间韧带连于尾骨角,骶后孔外侧的粗糙而间断的嵴就是骶外侧嵴,它是由顶端有一排横突结节的横突融合而成的。 '''骶管:'''骶管由骶椎孔形成,切面呈三角形。在底面上看,它的上口是斜向固定的。骶骨的倾斜表明在站立时它朝向颅侧。每个外侧壁上都有4个椎间孔,骶管经由它们与盆侧及骶后孔相通。它的尾口是骶管裂孔。骶管内含马尾,终丝和脊膜。蛛网蛛下隙和硬膜下隙在骶管中央的对面终止:骶神经下根和终丝在此处穿入蛛网膜和硬脊膜,终丝在骶管裂孔以上穿出,下行经第5骶椎面和骶尾关节到达尾骨。第5骶神经也在骶骨角内侧由直肠骶曲穿出,并进入第5骶椎外侧面的神经沟。'''尖:'''骶骨尖即第5骶椎体下面,有一卵圆形关节面与尾骨相关节。骶骨外侧面是由横突和肋骨成分融而成。上部宽,下部迅速缩窄。上部宽阔区域内有一个耳状面与髂骨相关节,其后部是一个粗糙的深凹与韧带相连。由肋骨成分形成的耳状面形如倒写字母L,在此之外,外侧面没有关节,并且宽度减小。在尾部下外侧角处,它向内弯曲至第5骶椎体,除此之外,该面变为一个薄外侧缘。在耳状面后方,有时会出现一个变异的副骶耳状面,耳状面全由肋骨成分形成,并被透明软骨所覆盖,它的中央凹陷,颅、尾两端上升,在耳状面后方的粗糙区域内有2~3个明显的凹陷与坚固的骨间骶髂韧带相连。在耳状面下方,臀大肌背侧和尾骨肌腹侧之间有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与之相连。 '''尾骨:'''是一块小三角形骨,形状往往不对称。通常由4个相融合退化的椎骨组成:数目在3~5块之间,第1块有时是分离的。它自骶骨尖腹侧向下:其盆面斜向前上方,背部斜向后下方。方向随个体和移动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髋骨:'''是一块大的、不规则、中心压缩的、连接上下的骨。其外侧表面是一个深的杯状髋臼,与股骨头[[相关节]],前下是大的卵圆形或者三角形的闭孔。在髋臼上缘,骨面加宽成盘状,弯曲成髂嵴,髋骨与其前方的相关骨形成骨盆。每边有三部分,髂骨、[[坐骨]]和耻骨。年轻时由软骨连接,成年后融合成单一骨。主要的融合是在髋臼。髂骨包括髋臼上部和其延展区域;坐骨包括髋臼下部和其后下区域;耻骨形成髋臼前部,把髂骨和坐骨分开,前部中央区形成阴部汇合区。髂骨分为上下两部和三面。下部小,形成不到2/5的髋臼部分。上部延展,形成臀面、骶骨盆面和髂面。后外侧臀面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粗糙区域。前面中部髂窝是平滑的凹面。骶骨盆面位于髂窝的中下部,被中间体部分开。耻骨是髋骨垂直的部分,与周围形成软骨性耻骨联合。上支向后上走行至髋臼,下支向后下走行至外侧加入坐骨支,中下部到闭孔。坐骨即无名骨的后下部,有一体部和几个分支。体部有上下端,以及股面、后面和骨盆面。上面坐骨形成髋臼后下部,下面坐骨支向前中部急转上升与下降的耻骨支汇合,形成闭孔。坐骨股骨韧带附着于髋臼下外侧边缘。 [[File:骶椎11.jpg|thumb|right| [http://p4.so.qhimgs1.com/dr/262_168_/t017f974354c2d84006.jpg 原图链接] [http://3g.gzfsyy120.com/zixun3_1/?utm_source=3601&utm_term=%E9%AA%B6%E9%AB%82%E6%98%AF%E5%93%AA%E4%B8%AA%E9%83%A8%E4%BD%8D&utm_content=%5BD12%5D%E3%80%90%E5%BC%BA%E7%9B%B4%E3%80%91%E9%AA%B6%E9%AB%82&e_creative= 图片来源火孤官方网] ]] ==骶髂前韧带分析介绍== '''骶髂前韧带:'''是位于前下方的囊状增厚,在近弓状线处和髂后下部尤其发达,连接第三骶段和前耳状沟外侧部。其余部分较薄。髂腰韧带将第5腰椎与髂、骶骨相连接,它分几个部分,附着于第5腰椎横突尖和前下面,并且有时与第4腰椎横突也有微弱的连接。它的条带向外侧辐射,并且借两条主要的条带与骨盆相连。下条带自第5腰椎横突下面和第5腰椎椎体发出,穿过骶髂前韧带到达髂窝后缘。新生儿及儿童的髂腰“韧带”是肌性的,在快到50岁时,肌肉逐渐被韧带所取代。为一较薄呈三角形韧带,自坐骨棘延伸至骶骨外侧边和尾骨骶结节韧带前,其纤维与后者混合。前表面是尾骨:肌肉和韧带共同延伸,是同一结构的前后面。骶棘韧带常被认为尾骨退化的部分。骶髂骨间韧带:骨之间的主要联结,填充关节后下不规则的空间。表浅部被骶髂后韧带覆盖,其深部有上、下带自骶骨耳状面后压迹到髂结节,这些带被一个更浅表的纤维层覆盖掺杂。此纤维层将骶耳状面后部一个粗糙区的后上边,与髂结节的相应边缘相连接。骶髂后韧带:位于骨间韧带上,骶嵴神经和血管的背支入其间。它包括多支较弱纤维束,将中间和外侧骶嵴连接到髂后上棘及髂嵴内唇的后末端:它们形成一个单独的长骶髂后韧带。此韧带在外侧与部分骶结节韧带相延续,内侧续以胸腰筋膜后层,骶结节韧带的底部被髂后上棘广泛地结合着。部分与骶髂后韧带混合,至横行骶结节下部和低位骶骨外侧边缘及尾骨上部。其斜行纤维向外侧下行,汇合形成一厚而窄的带,下部再加宽,附着于坐骨结节内侧边。 '''血液供应:'''动脉血供来自髂腰动脉、臀上动脉和骶外侧上[[动脉]],有相应静脉回流。沿着动脉淋巴回流至髂腰[[淋巴结]]。 '''神经支配:'''骶髂关节神经分布有争论,可能由来自前两个骶棘神经的前后主干,和臀上神经分支支配。闭孔神经和腰骶干也许也有分支支配。维持稳定的因素是骶髂关节身体最稳定关节之一,支持躯干的重量。此关节不规则的表面导致很少的运动。骶骨被躯干压着向下的趋势被极强的后韧带抵抗,而髂腰韧带帮助抵抗第5腰椎与骶骨移位,骶骨上缘承受向下的推力,下部向上翘起的运动趋向被骶结节和骶棘韧带抵抗。 '''运动:'''骶骼关节主要运动很小,横过此关节的所有肌肉作用在腰椎或髋关节上。运动的发生主要在于随着骨盆运动带动的关节运动,怀孕期,骨盆关节和韧带在松弛激素下变得松弛。此关节运动增加。松弛后使骶髂锁闭机制失去效果,导致更大的旋转,可能也使骨盆直径在分娩时发生变化,损害的锁闭机制将生育压力转移给韧带,常在怀孕后有骶髂的损伤。<ref>[https://www.360kuai.com/pc/940b51e3fd2f43b93?cota=4&kuai_so=1&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 骶髂关节的详细解剖图解] </ref> {{#iDisplay:r053556te8b | 560 | 390 | qq }} {{#iDisplay:t3009kjq562 | 560 | 390 | qq }} {{#iDisplay:u0536kwrmy6 | 560 | 390 | qq }} {{#iDisplay:q0526vnjxuo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reflist}} [[Category: 390 人類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骶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