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高隆之 的原始碼
←
高隆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p style="text-indent:2em;">'''高隆之'''(494~554),字延兴,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雍州刺史[[高干]]之子,中常侍[[徐成]]养子,生于公元494年,卒于公元554年。<ref name="MY1">李百药.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255-257 卷十六,列传第八</ref><br> * 高隆之初起家司州户曹参军,迁员外散骑常侍。 * 跟随[[高欢]]平定尔朱氏、四胡势力,拜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与[[孙腾]]、司马子如、[[高岳]]合称“四贵”。 * 后入朝理政,拜太保、左仆射、吏部尚书,反对[[高洋]]受禅即位。 * 北齐建立后,高隆之拜宗正卿、录尚书事,监修国史,封阳夏王。 <ref name="MY2">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卷五十四 列传第四十二</ref> * 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隆之坐罪赐死,时年六十一岁,追赠太保、太尉公、大将军、都督冀定瀛沧幽五州诸军事、冀州刺史、阳夏王。<ref name="MY3">《北齐书·高隆之传》:魏汝南王悦为司州牧,以为户曹从事。建义初,释褐员外散骑常侍,与行台于晖出讨羊侃于太山,晖引隆之为行台郎中,又除给事中。与高祖深自结托。高祖之临晋州,引为治中,行平阳郡事。</ref><br>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高隆之</big> ''' |- | [[File:58ec813762147.jpg|缩略图|居中|[http://i.qulishi.com/uploads/yszt/201704/5e/94/58ec813762147.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renwu/gaolongzhi/ 来自趣历史]]]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东魏到北齐时期大臣'''</small> |- | align= light| '''字 号''' :字延兴 '''民 族''' :汉族 '''爵 位''' :阳夏王 '''官 职''' :宗正卿、录尚书事,监修国史 '''追 赠''' :太保、太尉公、大将军等 '''出 生 地''' :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 '''出生时间''' :494年 '''去世时间''' :554年 '''主要成就''' :北齐开国元勋 东魏四贵之一 |}<br> == 人物生平 == <p style="text-indent:2em;">北魏汝南王[[元悦]]任司州牧时,任命高隆之为户曹从事。建义初年,高隆之出仕为员外散骑常侍,和行台于晖出兵到泰山讨伐羊侃,为行台郎中,又授任给事中一职。高隆之与高祖(高欢)结交,交情很深。高祖到晋州,召高隆之为治中,代理平阳郡守的事务。<ref name=MY3/> <p style="text-indent:2em;">高隆之后跟随高祖起义,高祖任命他为大行台右丞。北魏中兴初年,任御史中尉,兼任尚食典御。跟随高祖平定邺城,代理相州事务。跟从高祖在韩陵打败四胡。太昌初年,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西魏文帝曾与高隆之争酒吵闹,文帝因此罢免了他。高祖责备高隆之,于是高隆之自请外放,出任北道行台,改任并州刺史,封为平原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高隆之请求减少七百户,并请求降低自己官位四级使自己位居兄长之下,朝廷批准。高祖讨伐斛斯椿时,高隆之为大行台尚书。等到大司马、清河王[[元亶]]总理朝政,拜高隆之为侍中、尚书右仆射,兼任御史中尉。高隆之耗费人力物力,大肆营建寺庙和佛塔,被高祖斥责。<ref name="MY4">《北齐书·高隆之传》:从高祖起义山东,以为大行台右丞。魏中兴初,除御史中尉,领尚食典御。从高祖平邺,行相州事。从破四胡于韩陵,太昌初,除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西魏文帝曾与隆之因酒忿竞,文帝坐以黜免。高祖责隆之不能协和,乃启出为北道行台,转并州刺史,封平原郡公,邑一千七百户。隆之请减户七百,并求降己四阶让兄腾,并加优诏许之,仍以腾为沧州刺史。高祖之讨斛斯椿,以隆之为大行台尚书。及大司马、清河王亶承制,拜隆之侍中、尚书右仆射,领御史中尉。广费人工,大营寺塔,为高祖所责。</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东魏天平初年,高隆之因母亲去世离职,不久重新起用为并州刺史,入朝为尚书右仆射。当时刚刚分给百姓田地,权贵都占有良田,贫穷体弱的人只能得到贫瘠薄田。高隆之启奏高祖,重新分配。 <ref>《北齐书·高隆之传》:天平初,丁母艰解任,寻诏起为并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仆射。时初给民田,贵势皆占良美,贫弱咸受瘠薄。隆之启高祖,悉更反易,乃得均平。</ref> <p style="text-indent:2em;">东魏武定年间,高隆之担任河北括户大使。不久被召回,授任领军将军、录尚书事,不久兼任侍中。授任太子太师、兼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升任太保。建立后,高隆之进升爵位为王。不久以本官录尚书事,领大宗正卿,监修国史。高隆之爱耍弄小伎俩,国家仪仗、百戏、丧服制度时有改变,不遵循旧例,当时很多人都批评他。因为高隆之在高洋未掌权时侮辱过他,又曾劝阻高洋称帝,后又与元昶交好。 天<p style="text-indent:2em;">保五年(554),高隆之被高洋杀害,时年61岁,全家都被[[高洋]]诛杀(《北史》称高隆之被杀诸子为司徒中兵高慧登等二十人,《北齐书》则作高德枢等十余人),尸体被挖出,弃于漳水,天下称冤。<ref>《北史·高隆之传》:文宣末年,多猜害,追忿隆之,执其子司徒中兵慧登等二十人于前。慧登言乞命,帝曰:"不得已。"以鞭扣鞍,一时头绝,并投之漳水。发隆之冢,出尸,其貌不败。斩骸骨焚之,弃于漳流。天下冤之。</ref> 乾明年间,高隆之侄高子远被立为高隆之的子嗣,袭爵阳夏王。<br> == 人物成就 == * 高隆之辅佐高欢父子建立北齐;<ref name=MY4/> * 高隆之接受皇帝意旨在全国择地冶炼,在相州牵口监造冶铁炉,开始引水鼓风炼铁制造兵器,成为"冶炼老祖"。 * 高隆之任营构大将军时,增筑邺城城池,又建造堤坝防止漳水泛滥,还在漳水上建造了水碾,对当时大有好处。<ref name=MY2/> <br> == 人物评价 == * 北齐书:“隆之虽不涉学,而钦尚文雅,缙绅名流,必存礼接。寡姊为尼,事之如母,训督诸子,必先文义。世甚以此称之。显祖末年,既多猜害,追忿高隆之,诛其子高德枢等十余人,并投漳水。又高发隆之冢,出其尸,葬已积年,其貌不改,斩截骸骨,亦弃于漳流,遂绝嗣。乾明中,诏其兄子高子远为隆之后,袭爵阳夏王,还其财产。 <ref name=MY4/> * 初,隆之见信高祖,性多阴毒,睚眦之忿,无不报焉。仪同三司[[崔孝芬]]以结婚姻不果,太府卿任集同知营构,颇相乖异,瀛州刺史元晏请托不遂,前后构成其罪,并诛害之。终至家门殄灭,论者谓有报应焉。”<ref name=MY1/>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三国两晋南北朝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高隆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