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魁北克会议 的原始碼
←
魁北克会议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big>魁北克会议</big> ''' |- |[[File:魁北克会议.jpg|缩略图|居中| [https://img1.qunarzz.com/travel/poi/201210/23/011067f67acb223dddb12cfb.jpg_480x360x95_5da959ca.jpg 原图链接]]] |- | style="background: #66CCFF"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 魁北克会议 外文名: Quebec Conference 发生时间: 1943年8月17日至8月24日 发生地点: 加拿大魁北克市 参与人: F.D.罗斯福,W.L.S.丘吉尔 内 容: 制定地中海战场的作战方针 参与国家: 美国和英国 |} '''魁北克会议'''是在二战期间的一次[[美国]]和[[英国]两国政府的高级军事会议。会议于1943年8月17日至8月24日在魁北克市召开。会议在[[星形碉堡要塞]]和[[芳堤娜古堡酒店]]举行。主要与会人员有[[丘吉尔,罗斯福]]和加拿大首相[[威廉·莱昂·麦肯齐·金]]。中国国民政府代表[[宋子文]]参加了有关对日作战的讨论。<ref>[http://travel.qunar.com/p-oi4432616-kuibeikehuiyizhongxin ],去哪儿旅行 ,</ref> ==定义== 第一次魁北克会议:指1943年8月14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率领各自三军参谋长在魁北克举行的会议。会议代号“四分仪”,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国国民政府(1927~1949)外长宋子文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会议。会议在墨索里尼下台(1943.7)和西西里岛战役即将胜利结束(1943.7-8)背景下进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霸王”作战计划问题:英国坚持优先进军意大利和巴尔干,企图拖延“霸王”计划,美国则力主应横渡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会议结果:会议再次确认了“霸王”计划应比地中海计划占有优先地位;同时英国接受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方案,重申了“三叉戟”会议决定,在缅北发动攻势;会议还一致决定在对德战争胜利一年内击败日本。 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指1944年9月11至16日英美两国政府首脑及美国财长摩根索、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和两国军事参谋人员参加的会议。当时,美、英等国已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苏军正在东欧、中欧挺进,德军面临三面围攻的形势。会议着重讨论对德、对日作战战略和战后处理德国的问题。会议决定:盟军应在西线全速挺进,突击鲁尔和萨尔,攻占德国的心脏地区;在意大利保持盟军原有兵力以牵制德军;战事如转至中欧,则应抢在苏军之前攻占维也纳;美、英就占领德国区域达成协议:东部为苏占区,西北部为英占区,西南部为美占区。会议还讨论了摩根索计划,但由于美国国内反对和英国提出不同意见,不得不放弃。第二次魁北克会议协调了英美战略关系,但在协调东欧政策方面没有较大进展。 ==中国== 1943年8月,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为了制定地中海战场的作战方针,加速准备“霸王”战役,确定此两战役与太平洋战争及印度洋战争之关系,[注:C·A·戈尼昂斯基等:《[[外交史]]》三联书店1980年版上册第406页。]举行了一次首脑会议。8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丘吉尔及其高级官僚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会议,代号四分仪。魁北克会议为中缅印战区取得的唯一比“三叉戟”会议前进了一点的是派一支3千人的美国突击队,罗斯福还许诺出兵缅甸,打破了美国传统的亚洲大陆政策。 魁北克会议前夕,意大利代表就开始与美英联系投降事宜。于是丘吉尔力图乘意大利投降之机,占领巴尔干,将苏联的影响挡在多瑙河以东。美国虽然同意苏联的要求,但却无意立即在法国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而英国的战略指导是:如果美国赞同英国的地中海战略,那么英国也可以协助美国在孟加拉湾、印度打击日本。 美国认为要迫使日本投降,必须攻入日本本土,要攻打日本本土,必须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要利用中国的基地和人力,就必须打开中国的国际交通线,充实中国的军备。由于中国在反攻日本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必须援助中国,否则,日本一旦夺取了美国在缅甸的飞机场,或者切断中印驼峰航线,粉碎了中国的抵抗,就可以抽调中国和缅甸战场的军队进入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必将影响美国对德战争。所以,会议前夕,马歇尔向罗斯福建议:必须说服英国夹攻南缅甸,反对英国在巴尔干和地中海作战的建议,得到了罗斯福的赞同。罗斯福还表示,必要时美国可以出兵两师参加缅甸作战。[注:梁敬淳:《[[史迪威事件]]》第168~188页。]英美的分歧,说明了两国远东战略的矛盾。 英国一再推迟反攻缅甸,实际的原因是丘吉尔把缅甸看作不列颠帝国的前哨,所以他“决不会甘心于使解放缅甸的功劳归之于美国人或者更可能的是归之于中国人。”[注:舍伍德:《[[罗斯福与霍普金斯]]》第463页。] 魁北克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决定在结束对德战争12个月内打败日本。[注:《[[美国的对外关系。外交文件集。1943年的华盛顿会议和魁北克会议]]》第1125页。]在打败日本的预定计划中,决定在缅甸实施一次进攻战役以使占领缅甸北部地区,改善通往中国的空中航线并建立同中国的陆路联系,计划预定还要开辟新的通往中国的航空线和改进已有的航空线,千方百计加强对中国的物资空运量,防止中国退出战争,保障驻缅甸的中美两国空军和中国陆军的供给,扩大对日军的军事行动。为了协调指挥,英美双方同意建立一个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美国同意由英国海军上将路易斯·蒙巴顿勋爵为司令,以换取英国增派部队参加缅甸攻势的保证。[注:迈克尔·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6页。]史迪威被任命为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 这次会议英美最高首脑虽然同意了反攻缅甸,但由于丘吉尔始终坚持反对两栖作战,只同意配合在缅甸北部进行有限目标作战,因此最后决议中决定,1943年11月在缅甸北部发动一次有限的进攻。为了进行这次战役,要增加对中国的物资供应,美国还要派遣几千名突击队员。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联名写信给斯大林,告诉他:“在刚刚结束的魁北克会议上,我们作出了下列关于军事行动的决定,……在太平洋和亚洲的东南部我们将加速对日本的行动。我们的意见是要消耗日本的空军、海军和船只方面的力量,割断它的交通线并保证可以用来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注:苏联外交部《[[1941~1945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通信集]]》。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卷第150页。]英美领导人在魁北克还草拟了美英苏中四国关于创立常设的联合国的宣言稿和四大国战后维持和平责任的宣言稿。 魁北克会议上,英国长期以来力图缩小安纳吉姆计划的努力成为了现实。由于魁北克会议与中国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国没有出席会议。会后,罗斯福和丘吉尔致电蒋介石,说明建立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的必要,会议确定的远东太平洋战略,并派蒙巴顿赴渝向蒋介石面陈会议精神,共商反攻缅甸的具体事宜。 1943年10月9日,蒋介石在黄山委员长官邸召集东南亚战区盟军总司令蒙巴顿,中国战区盟军总司令参谋长史迪威等讨论反攻缅甸作战计划。[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第二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0年,第334页。]中国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宋美龄、何应钦、商震、刘斐、林蔚等人。 会上,首先由中国军令部次长刘斐报告了中国战场大势,中国参加缅甸战役及其他战役的准备与计划。接着,蒙巴顿传达了魁北克会议攻打缅甸的决定,说明会议商定反攻缅甸以攻克北缅甸为主。军事行动以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为主,以英印军为辅。由于暂时不能组织海军攻击仰光,由英、美、印组织有热带丛林作战经验的士兵两万人,组成游击队,破坏南缅日军的交通运输,攻击日本后方指挥、后勤机关,策立北缅作战。索默威尔中将向蒋介石保证逐步增加空运量,到达每月一万吨。蒋介石在会上一再坚持,此次作战之成败,关键全在海上,必须有绝对优势之海空军实力,才可能取得决定性胜利。希望英美组织强大舰队,控制缅甸和新加坡海面,打击日本增援力量。[注:同上,第394页。]南北夹攻,方能万无一失,以免中国军队深入北缅孤军作战,再蹈前车之辙。由于蒋介石对此一再重申,蒙巴顿为了缓和气氛,答应尽快准备进攻南缅。 会后,[[蒋介石]]指示[[何应钦]],[[云南中国远征军]]要谨慎从事,英美不控制孟加拉湾,不从南缅配合,我们决不再单独进攻。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歐洲軍政事件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魁北克会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