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鲤城区 的原始碼
←
鲤城区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鲤城区'''是福建省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区。鲤城区是泉州市中心城区之一,因古城形似鲤鱼得名,历史上习惯称“泉州”,位于晋江下游的泉州平原,东、北邻丰泽区,西、北毗南安市,西、南与晋江市交界。陆域面积53.74平方千米。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鲤城区常住人口为396112人。 1300多年来,鲤城区一直是历代州、郡、府、署、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和政府所在地,城区并逐步发展为“梯航万国、商船辐辏”的港口城市。 鲤城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是福建、泉州的文化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宗教人文艺术瑰宝荟萃,素有“海滨邹鲁”、“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美誉。区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等珍贵文化史迹林立,拥有开元寺、清净寺、天后宫、[[府文庙]]、[[崇福寺]]、承天寺、李贽故居、朱熹遗迹等一大批国家、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戏、拍胸舞等珍贵的古老文化艺术源远流长。鲤城区又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全区现有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约33万人。 2020年,鲤城区实现生产总值(GDP)438.08亿元,增长4.1%。<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鲤城区] </ref> ==建制沿革== 鲤城区(下简称今域)夏、商两代地理区划属扬州。西周时属七闽地。春秋战国时属越国。秦时属闽中郡。 西汉初属闽越国。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闽越国灭,闽越国民众被强迫迁徙江、淮。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逃匿山谷未迁的闽越民众自立冶县(治今福州市),今域属冶县。东汉时属会稽郡南部都尉侯官县(治今福州市)。 三国时属吴建安郡东安县(治今南安县丰州)。西晋时属晋安郡晋安县(治今南安县丰州)。南朝宋属晋平郡晋安县;齐属晋安郡晋安县;梁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今域属南安郡(治今南安县丰州);陈仍属南安郡。隋初属泉州(治今福州市)南安县,后泉州改称闽州,再后又改称建安郡,今域县属不变。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安郡改为建州,今域属建州南安县。武德五年,析建州南安县置丰州(治今南安县丰州),今域为丰州南安县地。武德六年,在闽县复置泉州。贞观九年(635年),丰州划归泉州(治今福州市),县属不变。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南安、莆田、龙溪置武荣州(治今南安县丰州),今域属武荣州南安县。不久,武荣州又划归泉州。圣历二年(699年),复置武荣州。圣历三年又裁撤。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设置武荣州,州治治所设今域城区。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今域仍为南安县地。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附郭无县,请析南安东南地置晋江县,今域大部属晋江县,少数属南安县。天宝元年(742年),泉州改为清源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泉州。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为闽王,今域为闽王国地。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南唐灭闽,今域属南唐。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今域属清源军。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今域属平海军。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平海军复改为泉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增设南、北二录事司,专门管理城区行政事务,翌年合二为一,今域属录事司和晋江、南安二县。 明洪武三年(1370年),撤录事司,今域仍属晋江、南安二县。清代隶属依旧。 民国元年(1912年),取消府、州、厅,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今域属福建省南路道(民国3年改称厦门道)晋江、南安二县。民国22年11月“福建事变”时,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今域属福建人民政府泉海(旋改兴泉)省晋江、南安二县,城区为省会。民国23年1月,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复隶福建省;7月,全省设10个行政督察区,今域属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民国24年1月,调整行政督察区,改隶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同安)。民国32年,行政督察区第二次调整,今域仍属第四区(专署驻永春)。民国35年1月,行政督察区第三次调整,隶属第四区不变;9月,专署迁驻今域城区。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今域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治今域城区)晋江、南安二县。1950年3月,第五行政督察区改称泉州行政督察区;9月,改称晋江区。1951年1月,析晋江县城关区和近郊8个乡成立泉州市(县级),属晋江区,今域属泉州市和晋江县、南安县。1953年6月30日,泉州市改为省辖市,不久还属晋江区。1955年4月,晋江区改称晋江专区,今域分属晋江专区泉州市、晋江县、南安县。1958年,析晋江县和南安县部分乡村归泉州市。1971年1月,析晋江县部分乡村归泉州市;7月,晋江专区更称晋江地区,泉州市(县级)属晋江地区。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行政体制。1986年1月1日,在原泉州市区域内建立鲤城区,属泉州市(地级)。 1951年1月,析出晋江县城区及城郊笋浯、顺霞、拒洪、群石、环山、仁风、东涂、澄州8乡建立泉州市,总面积28平方千米。1958年,析出南安县丰州区的糖房、潘山、西埔、萧厝、京塘、新浦、黄龙、坂头、岐山、东边、黄石头、金浦、大锦田、华岩、浮桥街头,晋江县的临海乡、北星乡、清源乡及石霞乡的部分村落,划归泉州市,全市总面积增至206平方千米。1971年,析出晋江县的罗溪、马甲、河市3个公社和双阳农场归泉州市,全市总面积达539.2平方千米。至1992年,管辖范围不变。 1985年12月31日,鲤城区政府成立,归属泉州市。 199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原鲤城区行政区划调整为鲤城、丰泽、洛江3个市辖区。鲤城区保留原有名称,辖江南、浮桥2个镇以及泉州古城区的开元、鲤中、海滨、临江4个街道,辖区范围仅为原先的1/10。 2003年1月撤销江南、浮桥2个镇,设立江南、浮桥2个街道。2006年9月,江南、浮桥2个街道调整为江南、浮桥、金龙、常泰4个街道。2010年,辖开元、鲤中、海滨、临江、江南、浮桥、金龙、常泰8个街道和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江南园)管委会,有79个社区居委会。 '''行政区划''' 鲤城区辖8个街道办事处及1个省级开发区,分别是:江南街道、浮桥街道、金龙街道、常泰街道、开元街道、鲤中街道、海滨街道、临江街道、江南高新电子园区。<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建制沿革] </ref> ==社会事业== 新石器时代,晋江流域一带的泉州先民已能磨制石锛、石斧、石刀。明末至民国时期,泉州科学技术发展缓慢,没有独立的科研机构,现代科技设施几近空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市科技事业迅速发展。1958年,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加强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指示》,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和科技普及工作。同年,泉州市成立医药研究所。1960年,成立泉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开展科学试验和技术革新。50~60年代,泉州市农械厂研制生产的多种农业机械和泉州市人民医院的赛霉胺药品研制、针刺治疗乙型脑炎、热烘绑扎疗法治疗下肢象皮肿等,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文化大革命”期间,泉州科技事业严重受挫。1978年全国、全省科学大会召开后,泉州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84年11月,中共泉州市委五届一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科技工作的七项决议。1991年5月,成立鲤城区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和管理,认真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奖励科研成果和有贡献的科技人员;9月,中共鲤城区委二届二次全会作出《关于“八五”期间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决定》。1992年9月,鲤城区人民政府制定《鲤城高科技园优惠政策的暂行规定》。1965~1992年,累计组织实施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06项,投入科学事业费254万元,科技三项费用447万元,共获得区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10项,中国专利13项。1992年,全区共有科技人员2164人。 2012年,鲤城区出台《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实施自主创新三年行动,新增2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总数15个,促成15个科技项目合作,5个项目已转入实质性生 产;11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新增1个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10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新组建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总数6个,联盟数量和层次在全省县(市、区)中名列第一;以鲤城区为核心的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首批 “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顺利通过省级知识产权强区验收。 '''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泉州教育进入新的时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教育网络逐步形成。1989年,城东学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初等义务教育。至1992年底,鲤城区实施义务教育六项督导,经省复评,达到省优水平,区域内有幼儿园(班)194所,小学166所,中学20所,中等专业学校16所(中专9所,技校3所,职业中专和职高4所,不包括中学附设的职高班),高等专业学校5所,业余中学、业余中等专业学校4所(不包括短训班),其中各类侨办、侨助学校(包括幼儿园)140所,还有侨胞捐建的教育基金会28个,基金4540多万元。 2012年,鲤城区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两项督导”及全省首批“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区”评估验收,通过“教育强区”省级评估,打响“组团式小片区”管理品牌;完成年度校安工程重建任务,改建、新建校舍8幢3.26万平方米。 '''卫生''' 1978年后,泉州市医药卫生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医疗卫生设施不断更新,技术明显进步。1986年,鲤城区基本消灭丝虫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结核病等基本得到控制。1992年,鲤城区有区属卫生机构285个,卫生技术人员147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35人,中级技术职务171人);驻区卫生机构16个,卫生技术人员2456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159人,中级技术职务495人)。全区基本消灭疟疾和麻风病,职业病防治、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妇幼保健等方面也有新的进展。 2012年,鲤城区建立卫生监督网格化管理系统,浮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2012年度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评为全国“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5.86%。 ==历史文化== 鲤城区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风俗''' 煎堆补天:端午节之前,泉州一带常常阴雨绵绵,人们盼晴心切,仿效女蜗氏炼石补天的做法,于是有了“煎堆补天”的民俗。民谣“雨仔微微,舀油来煎堆”正是这种民俗的生动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于油内煎之”(《泉州府志·风俗》),味道香美,很受人们喜爱。在泉州,除了名闻遐迩的“蠔堆”(又名“蠔煎”)外,还有“麦堆”、“猪油堆”等。 筅尘:为了干干净净过春节,除夕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年一度的“筅尘”(掸尘),即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活动。这种“筅尘”的习俗宋代已可见。据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吵新人:即闹洞房。泉州一带有“七日内无大小”之说,意即新婚以后的七天之内可以不拘礼节随时闹洞房。闹洞房的内容大多是要新婚夫妇当众做出种种亲昵举动,形式多样,诙谐风趣。但有时也会因无所禁忌、别出心裁而出格。 满月:婴儿出生满一个月,称作“满月”。主人要请理发匠为婴儿剃去胎发,俗称“剃满月头”,并以“龟粿粽”馈送亲友邻居,亲友邻居则回赠衣服、赢巾(襁褓)、项链、手镯、脚镯等。“龟粿粽”中必有一种叫“满月圆”的米粿,因形状像奶头,故俗称“猪母奶”。它象征母乳充足,婴儿健康。 度晬:婴儿周岁,俗称“度晬”。是日,主人要为婴儿“做度醉”,敬神祀祖,设宴请客,还要制作大量的“四脚龟”和米粽分送亲友,祈求婴儿早日学会走路,健康长寿。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红线绣着“度晬裘”(披风)、“度晬帽”和有虎头图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银制的如意锁、长命锁、天官锁或手镯、脚镯等,祝福婴儿吉庆康健。 成年礼: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过番:闽南地濒东南海滨,从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飘洋过海,移居南洋群岛。随着宋元泉州港的兴盛,远航东南亚各国经商的泉州华侨更是猛增。本地人习惯把前往南洋谋生称做“过番”,旅居南洋一带的华侨则被称为“番客”。 送顺风与褪草鞋:泉州人即将出国谋生或华侨回乡探亲后又将返回居留国之时,亲友纷纷前来赠送家乡土特产或中成药,为其送行,俗称“送顺风”,如设宴送行,则称办“送顺风桌”。华侨自海外归来,亲友闻讯赶来送鸡、鸡蛋、面线、美酒等物或设宴接风洗尘,俗称“褪草鞋”(因旧时出远门,常穿草鞋步行)。<ref>[http://k.sina.com.cn/article_6435191160 历史文化] </ref> ==风景名胜== '''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国福建泉州市鲤城区西街,于唐武后垂拱二年(686年)由黄守恭开创,有逾1300年历史。 '''李贽故居''' 李贽故居,位于泉州鲤城区南门万寿路123号,为一座两进三开间的普通民房,前落只剩一间通道,正厅建筑形式为坡屋顶,砖木结构,厅堂内案桌供脱胎李贽塑像,后有李贽家族族系图。占地面积495平方米。 '''清净寺''' 清净寺是中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现存最早、最古老的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伊斯兰教寺。位于鲤城区涂门街中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山街''' 中山街的雏形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从威远楼至新桥头,南北贯穿整个旧城区。是历史文化名街,建筑体现中西合璧的历史风貌和民族文化特色,获得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颁发的“2001年亚太地区遗产保护优秀奖”。 '''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年,当时的宰相张九龄题匾“鲁司寇庙”。北宋太平兴国初年移建文庙于此,其后几经修缮,左学右庙,规制逐步完整,规模不断扩大,占地面积近百亩,形成了以儒学为中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东南沿海乃至东南亚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2001年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福建省两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庙之一。 '''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来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该宫是中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当时庙宇规模有正殿山门、两廊、两亭。1987年泉州天后宫由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f>[ 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风景名胜] </ref> ==城市荣誉== 2019年11月14日,被生态环境部正式命名为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同年12月3日,被中共福建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福建省司法厅评为“福建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77。 2020年2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潮品消费百强榜排名76。 2020年6月,入选2020中国最宜置业百佳县市。<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城市荣誉]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鲤城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