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麦穗鱼 的原始碼
←
麦穗鱼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麦穗鱼</big> ''' |- | [[File:麦穗鱼.jpg|缩略图|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601365479504&di=6d25306d14f106393047e9b7b5569c20&imgtype=0&src=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70228%2F11ce186a5f774627b642f099ebce6005.jpg 原图链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9%BA%A6%E7%A9%97%E9%B1%BC&step_word=&hs=0&pn=13&spn=0&di=42350&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198233030%2C2582644634&os=2243693764%2C415425452&simid=16642066%2C694422189&adpicid=0&lpn=0&ln=1156&fr=&fmq=1601355395715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3A%2F%2Fimg.mp.itc.cn%2Fupload%2F20170228%2F11ce186a5f774627b642f099ebce6005.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ooo_z%26e3Bf5i7_z%26e3Bv54AzdH3FwAzdH3F8d09ca9bc_mndddm&gsm=1&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force=undefined 来自百度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麦穗鱼 '''拉丁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鲤亚目 '''科''':鲤科 '''亚科''':鮈亚科 '''属''':麦穗鱼属 '''种''':麦穗鱼 '''英文名''':Stone moroko、Topmouth Gudgeon |} 麦穗鱼(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是鲤科、麦穗鱼属鱼类。体细长,稍侧扁,尾柄较长,腹部圆。头小而略尖,上下略平扁。吻略尖而突出。眼大,眼间隔宽平。口小,上位,口裂近乎垂直,下颌较上颌为长。咽头齿1列,齿式5-5。唇薄。无须。鳃耙退化,排列稀疏。体被中大型的圆鳞;侧线完全而较平直。各鳍均无硬棘,背鳍软条3(不分枝软条)+ 7(分枝软条);臀鳍3(不分枝软条)+6(分枝软条);腹鳍1(不分枝软条)+ 7~9(分枝软条)。体背侧银灰色,腹侧灰白,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斑。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明显之追星。雌鱼及幼鱼体色较淡,体侧中央有一条黑色纵带。 麦穗鱼为小型淡水鱼类。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为平地河川、湖泊及沟渠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小稚鱼以轮虫等为食,体长约25毫米时即改食枝角类摇蚊幼虫及孑孓等。耐寒力及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原产于中国(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兰州)、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 =='''基本信息'''== '''中文名''':麦穗鱼 '''拉丁学名''':Pseudorasbora parva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目''':鲤形目 '''亚目''':鲤亚目 '''科''':鲤科 '''亚科''':鮈亚科 '''属''':麦穗鱼属 '''种''':麦穗鱼 '''英文名''':Stone moroko、Topmouth Gudgeon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 & Schlegel,1846 '''保护级别''':(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动物学史'''== 麦穗鱼是在1842年,由荷兰动物学家特明克(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与德国鸟类学家施莱格尔(Hermann Schlegel,1804-1884),在由德国植物学家西博尔德(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1796-1866)于日本主编的《日本之动物相》(Fauna Japonica)的鱼类分册中,以"小雅罗鱼(Leuciscus parvus)"之学名首次被记载。麦穗鱼属(Pseudorasbora)为德国鱼类学家布勒克尔(Pieter Bleeker,1819-1878),于1860年根据1842年的该种模式标本而建立。 中国在香港,麦穗鱼最早由庄棣华于1980年代初期,于粉岭及锦田一带发现,1992年发表于《香港自然历史学会纪念志》(Memoiors of the Hong Kong Natural History Society)的第19卷,为香港的新记录。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为Leuciscus parvus、P. parva,次定同物异名颇多,有Fundulus virescens、Micraspius mianowskii、P. altipinna、P. depressirostris、P. monstrosa、P. parva parvula、P. parva fowleri、P. parva tenuis、P. parva altipinna、P. parva deptressirostris、P. parva monstrosa、P. parvus等。 =='''形态特征'''== 背鳍Ⅲ-7;臀鳍Ⅲ-6;胸鳍Ⅰ-12~13;腹鳍Ⅰ-7。侧线鳞34~38;背鳍前鳞12~14;围尾柄鳞12~14。第一鳃弓外侧鳃耙7~9。下咽齿1行,5~5、5~4或4~5。脊椎骨4+30~35。 体长为体高的3.4~4.3倍,为头长的3.7~4.8倍,为尾柄长的4.0~5.4倍,为尾柄高的7.4~10.0倍。头长为吻长的2.6~3.6倍,为眼径的3.5~5.2倍,为眼间距的2.0~3.0倍,为尾柄长的1.1~1.4倍,为尾柄高的1.6·2.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5~2.0倍。 体长37~102毫米。体长,侧扁,尾柄较宽,腹部圆。头稍短小,前端尖,上下略平扁。吻短,尖而突出,眼后头长远超过吻长。口小,上位,下颌较上颌为长,口裂甚短,几呈垂直,下颌后伸不达鼻孔前缘的下方。唇薄,简单。唇后沟中断。无须。眼较大,位置较前。眼间宽且平坦。体被圆鳞,鳞较大。侧线平直,完全,部分个体侧线不显。 背鳍不分枝鳍条柔软(生殖期雄性个体末根不分支鳍条基部常变硬),外缘圆弧形,起点距吻端与至尾鳍基的距离相等或略近前者。胸、腹鳍短小,胸鳍后端不达自胸鳍起点至腹鳍基距离的2/3。背、腹鳍起点相对或背鳍略前。肛门紧靠臀鳍起点。臀鳍短,无硬刺,外缘呈弧形,其起点距腹鳍起点较至尾鳍基部为近。尾鳍宽阔,分叉浅,上下叶等长,末端圆。下咽齿纤细,末端钩曲。鳃耙近乎退化,排列稀疏。肠管短,尚不及体长。鳔大,2室,长圆形,后室长,其长为前室的1.5~2.0倍。腹膜银灰色或白色,上具多数小黑点。 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银灰微带黑色,腹部白色。体侧鳞片后缘具新月形黑纹。各鳍鳍膜灰黑。生殖期雄体体色暗黑,各鳍深黑色。吻部、颊部等处具白色珠星;雌体偏小,体背及上半部一般为浅橄榄绿色,产卵管稍外突。幼鱼体侧正中自吻端至尾鳍基通常具有1黑纵纹,后部清晰,体侧鳞后缘亦有半月形暗斑,鳍稍呈淡黄色。 =='''生活习性'''== 麦穗鱼为小型淡水鱼类。常生活于缓静较浅水区。为平地河川、湖泊及沟渠中常见的小型鱼类。小稚鱼以轮虫等为食,体长约25毫米时即改食枝角类摇蚊幼虫及孑孓等。耐寒力及对水的酸碱度适应力很强。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中国(南至广西、云南,北达黑龙江,西达兰州)、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俄罗斯。 引种: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比利时、保加利亚、捷克、丹麦、斐济、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意大利、立陶宛、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老挝、荷兰、波兰、罗马尼亚、塞尔维亚、斯洛伐克、中国台湾、西班牙、瑞士、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英国、乌兹别克斯坦等。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1周龄即达性成熟期。成鱼常在水域周边附近的木杆、水草及石块表面上配对产卵,而其雄鱼有护卵的习性。产卵期在晋南伍姓湖为4月初到5月底。在河南、山东稍早,在内蒙古及宁夏为5~6月。卵浓黄色,卵径约1.3毫米,为沉性黏着卵,常平铺于水下光石块及树枝等硬物体上。产卵后雄鱼护卵,怀卵量388~3060粒。 *人工繁殖 鱼苗选择 麦穗鱼鱼苗来源于周边湖泊天然捕获,要求体长>50毫米,体重>3克,2龄以上,性腺成熟度好、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无寄生虫,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放养密度为1000~1500尾/亩。 鱼苗培育 选择面积为每亩水深为1.2~1.5米,底部淤泥小于10厘米的池塘作为培育池,每亩用75~100千克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消毒,7~10天后注水,栽种水草,自制的配合饲料和活饵料配合投喂,每日投喂2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投喂的饲料量以鱼2小时内吃完为宜,根据鱼吃食的情况及时调整投喂量,进行鱼苗催产时停食一天,定期补水换水,每次换水量为总池水的25~30%,麦穗鱼鱼苗培育期间经常检查鱼苗性腺发育情况。 日常管理 从3月下旬开始每隔5天冲水1次,每次3~4小时,以促进性腺发育,当水温达10~15℃,检查麦穗鱼鱼苗成熟度,雌雄鱼体形在一般情况下区别不大,但在繁殖季节表现明显的差异;成熟雄鱼体大色深,在吻部,颊部等处出现明显的副性征,即白色的角质"珠星",手摸有粗糙的感觉,雄鱼可挤得出乳白色的精液;雌性个体较小色浅,体侧常有一黑色纵纹,产卵管稍外突,腹部膨大,有明显的卵巢轮廓,腹部柔软,生殖孔微红。 催产 麦穗鱼养殖产卵池面积为50~60平方米,水深为0.6~0.8米,事先每亩用75~100千克消毒剂化水全池泼洒消毒;催产药物为鱼用促排卵素2号,剂量为雌鱼1.52微克/克,雄鱼11.5微克/克,当发现雄鱼开始追逐雌鱼时,即可进行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 观察发现催产麦穗鱼的效应时间在12小时,注射药物12小时后,将麦穗鱼鱼苗捕出,采用挤腹法采卵,剖腹破碎法采精,半干法授精,然后加入曝气的水,用羽毛轻轻搅拌23分钟,静止25~30秒,吸出多余的精巢组织及其它污物,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进行流水孵化。 孵化 麦穗鱼养殖孵化池为半径33.5米的圆形水泥池,事先经高锰酸钾消毒,围池底铺一圈纳米微孔管道增氧设备,水深50~60厘米,孵化用水为经100~150目纱绢过滤的生态净化池水;将卵粒移入后流水孵化,温度为20~25℃,池溶氧不低于6毫克/升,每天换水1/2,定期使用药物消毒。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麦穗鱼可供食用,可油炸食之,亦可当观赏用鱼。有大量做为餐厅油炸溪鱼之用材。但价值不大,大多作为家禽饲料。麦穗鱼善于捕食蚊幼,在灭病治害中有一定作用。<ref>[https://3g.163.com/news/article_cambrian/FMFS34ON0548BD3Q.html 麦穗鱼是一种怎样的淡水鱼?它有什么价值?]</ref> =='''物种危害'''== 由于其吃蚊子幼虫等特性,许多国家引进其来灭蚊,但由于缺乏天敌,有成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隐患,在中国云贵高原地区成为外来入侵物种,是滇池等湖泊土著物种灭绝的元凶之一。 =='''参考消息'''== {{Reflist}}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麦穗鱼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