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搜尋
檢視 黃竹坑舊圍 的原始碼
←
黃竹坑舊圍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8D8E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黃竹坑舊圍''' </p> |- |<center><img src="https://th.bing.com/th/id/R.3ca83330f37449b608442737b012a03c?rik=WXPKPu7AnDMKzA&riu=http%3a%2f%2fcache.org.hk%2fblog%2fwp-content%2fuploads%2f2021%2f11%2fWES14-1024x768.jpg&ehk=hEb41s53QwOmEatE8b6c5AKNIAsrxqzfn2endsNtqXU%3d&risl=&pid=ImgRaw&r=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cache.org.hk/blog/heritage100_088/ 圖片來自cache] </small> |} '''黃竹坑舊圍''',古稱'''香港村'''、'''香港圍''',是[[香港]]的一條[[鄉村]](並非[[圍村]]),位於[[香港島]][[南區 (香港)|南區]][[黃竹坑]][[香港仔隧道]]出口及[[黃竹坑醫院]]一帶。 ==歷史== === 明朝建村 === 香港村於[[明朝]][[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立,因為附近的[[石排灣 (香港仔)|石排灣]]當時為轉運莞香的[[港口]]而得名。[[萬曆]]年間[[郭棐]]所著《[[粵大記]]》也有記載到香港村,惟將其標示於今[[鴨脷洲]]上。 === 清朝荒廢及周姓復村 === [[清朝]]初年,朝廷實施[[海禁]],使香港村荒廢。直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周啟文復村,及改村名為香港圍;雖然稱「圍」,惟實際上從未設立圍牆,有別於其他[[香港圍村]]。 === 阿群帶路 === 由於該村附近有從[[南朗山]]流入[[香港仔海峽]]的[[溪]][[水]]清冽甘甜(今[[黃竹坑明渠]]),故此有「[[香江]]」之稱,此亦成為了香港的雅稱。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圍有約200名村民。據說當年一名叫陳群「阿群」的漁民,带领英人从香港仔越山循此路至上环一带为英军开路,因而得名。她是一名水上人渔民,因为路是阿群带的,所以就称之「[[阿群帶路圖|阿群帶路]]」了。有说英军初抵港岛时,由陈群带领在赤柱一带登陆,经香港村,薄扶林等地到港岛北部一带。经香港村时,英军询问该处地名,陈群以水上人音回答「香港」,英國人即以水上人音"Hong Kong"为记,此名稱後來成為了整座島嶼的總稱,該處附近則命名為[[香港仔]]<ref>[http://www.travelsouth.hk/tc/history-monuments/cultural-heritage/2012-08-02-06-11-40 群帶路石碑] 南區民政事務處</ref>。因為香港之名意義上已經代表整個香港島,所以在1898年編印的政府地圖,就以"Little Hong Kong"標示香港圍位置<ref>{{Cite web|url=http://had18.huluhk.org/article-detail.php?id=142&lang=tc|title=香港仔和黃竹坑的新與舊|accessdate=2018-07-17|author=劉智鵬|date=|publisher=港文化.港創意}}</ref>。 === 發展新圍 === 1860年,由於村民不斷增加,土地不敷應用,於是在香港圍以東發展[[黃竹坑新圍|新圍]],晚清及香港著名人物[[周壽臣]]就是在新圍長大<ref>[http://hk.news.yahoo.com/前身-香港圍-周壽臣出生地-210846553.html 前身「香港圍」 周壽臣出生地] 《明報》 2013年3月11日</ref>。至1936年,[[英國國王]][[佐治五世]]為了表揚周壽臣對香港的貢獻,將香港圍附近一山頭命名為[[壽臣山]],舊圍及新圍附近一帶則得名[[壽山村]]。[[香港重光]]後,該村的名稱逐漸稱為黃竹坑舊圍。 === 萎縮及範圍被收窄 === 1970年代末期,隨著[[香港仔隧道]]工程展開,黃竹坑舊圍大部份地方被[[香港政府]]強逼拆卸。而由於小部份村民與[[清朝]]簽署了契約,部份年期達999年,為了避免衝突,香港政府對此予以承認,故此該小部份土地獲得例外保留至今,惟範圍已經萎縮大半。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香港政府多次進行了收取土地行動,將黃竹坑舊圍範圍由香港仔隧道出口及[[南風道]]與南風徑交界的位置大幅度地收窄至今[[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前方位置。200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首次派遣工人進入舊圍,舖設了[[混凝土]]行人路,改善了該處的居住及衛生環境。200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進一步收取土地,於該處興建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至2000年代末期,再將原來位於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背後、由一名周姓原居民經營及生活的[[車房]]及[[建築物]]拆卸及遷走,並且將政府土地與私人土地交界推進。隨著新一輩的村民遷出,舊圍的人口及土地正在不斷地萎縮,周姓原居民亦大幅度地減少;至1990年代開始有非原姓居民遷入,現時周姓原居民只餘幾戶;商業活動僅餘一些於舊圍入口處,由非原姓居民經營的[[士多]]。 == 鄰近 == 黃竹坑舊圍鄰近以下的地方,而且以下地方均曾經為黃竹坑舊圍的範圍: * [[黃竹坑醫院]] * [[港大同學會書院]] *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 交通 == * [[南風道]] * [[香港仔隧道]] * [[港鐵]][[海洋公園站]] ==影片== <div style="float:left; margin:10px 10px 10px 10px">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gpglacVG0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黃竹坑舊圍 }} </div> {{-}}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黃竹坑舊圍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