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9.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涅槃 的原始碼
←
涅槃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0 0 10px"> {| class="wikitable" ! <h1 style="background: #579193;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5px;”>涅槃</h1> |- |<center><img src="http://www.bodhi360.hk/wp-content/uploads/2019/03/2019032001.jpg " width="280" > </center> <small>[http://www.bodhi360.hk/2019/03/21/%E9%87%8B%E8%BF%A6%E7%89%9F%E5%B0%BC%E4%BD%9B%E6%B6%85%E6%A7%83%E6%97%A5%E3%80%80%E6%9C%80%E5%BE%8C%E9%81%BA%E6%95%99%EF%BC%9A%E4%BB%A5%E6%88%92%E7%82%BA%E5%B8%AB%E3%80%81%E4%B8%8D%E6%94%BE%E9%80%B8/ 圖片來自 香港佛教聯合會]</small> |- ! <h2 style="background: #7ac8cc; color: #FFFFFF; margin:5px auto; padding:3px 0;”>簡介</h2> |- |<small> '''中文名''' [[涅槃]]<br> '''外文名''' nirvana<br> '''文 字''' 梵文、藏文、中文、日文、英文等<br> '''宗 教''' 佛教<br> '''釋 義''' 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br> '''宗 教''' 佛教<br> '''世 界''' 西方極樂世界<br> '''修行方式''' 戒定慧三無漏學<br> '''語 系''' 多國語言<br> '''身 份''' 四生的慈母、慈父<br> </small> |} </div>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涅槃]]是[[佛教]]用語,又譯為般涅槃、波利昵縛男、泥洹、涅槃那,大致指無為、自在、不生不滅等意思。</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佛教]]教義認為涅槃是因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有生滅相,而僅有一本住法圓滿而寂靜的狀態,所以[[涅槃]]中永遠沒有生命中的種種煩惱、痛苦,苦行和輪回。</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佛陀]]降生顯現成佛轉法輪,教導弟子們才漸漸有人實證涅槃,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辟支佛舍壽]]時取證有餘涅槃,也是生命的本際,而印證得佛果的人,是取證無餘涅槃。當有佛教持戒清淨的修行者離開人世時,許多人會尊稱他(她)們進入涅槃或圓寂。</p> </div> ==定義== ===原始佛教闡述===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涅槃]]一詞在[[佛陀]]出世前,[[印度]]《[[奧義書]]》思潮就已經在使用了,原先涅槃是指回歸於包含一切且常樂我淨的清靜梵我,這個在耆那教教義中可以看明。 而佛陀覺悟後,明白“因緣法”,對涅槃一詞有新的定義和解釋。</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世間指五受陰:色受想行識,亦指十八界,即六根六境六識。世間集,指五受陰的流轉變異是隨無明貪愛因緣驅動支持而有生命現象,是實實在在的現前一切,所以不會說一切都沒有。世間滅,指五受陰的流轉變異隨著無明貪愛因緣滅除而不再有生命現象,所以不會說一切的存在都是實有永恆。所以要明白佛陀所定義的涅槃,必須先瞭解因緣法。生是依因緣支持而生,不是本來就有。而凡生起之一切,皆會隨其賴之生起的因緣滅而滅,不會恒常存有。而隨著因緣的滅盡,稱之“滅”,此為佛陀所定義的涅槃。</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平時我們所以為的生滅,是以為事事物物自己在那邊生滅,但事實上並非如此。事實只是依著五受陰因緣相互影響而不斷再改變,只是改變並未滅去。只有隨五受陰因緣滅盡,才是滅,而"滅"無因緣可記說。生命的升起,是依種種因緣條件才有的現象,隨著五受陰因緣和依無明和貪愛驅使之條件的變異,而不斷變化生命型態。</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只有隨著無明和貪愛的滅除,驅使五受陰增長的因緣消除,無依此因緣影響的未來生命現象升起,是為滅。依因緣滅而滅,不能說去哪裡或在哪裡,只是無生命升起的因緣。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也不是有什麼。純粹是探討因緣的流轉影響變異,並非有什麼存在,也不是一切虛假,真真實實隨因緣生而生,隨因緣變而變,依因緣滅盡而滅,滅盡不起,無因緣可記說。</p> </div> ===分別說部詮釋===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分別說部這個名稱來自第三次結集前[[阿育王]]和[[帝須尊者]]之間的問答:“王複更問。大德。佛法雲何。答言。佛分別說也。” ,這個部派的現代承繼者是南傳上座部佛教。涅槃被稱為出世間,以及是由四道智所證得。它是道與果的所緣,被稱為涅槃是因為它離去渴愛這一個糾纏物。在詞源學方面,巴厘文Nibbāna 是源自動詞 nibbāti,意為‘被吹滅’或‘被熄滅’。因此它是表示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諸巴厘論師較喜歡解釋它為渴愛的糾纏(vāna)的不存在或(nikkhantatta)。只要人們還受到渴愛的糾纏,他們還被綁在生死輪回裡(saṃsāra);但在滅盡一切渴愛時,人們即會證悟涅槃,解脫生死輪回。</p> </div> ===大乘佛教闡述=== <div style="margin-bottom:10px;"> '''中觀學派'''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中論》中說:</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受諸因緣故,輪轉生死中,不受諸因緣,是名為涅槃。[[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p> '''唯識學派'''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涅槃]]是修證佛法所能得到的修證結果;佛法中一共有四種涅槃可為修行人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以及無住處涅槃。 [[小乘佛法]]的修行人,能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不能證得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與無住處大涅槃。小乘修行者由斷我見後,修行斷除我執,能夠證得的最高境界名為阿羅漢境界。此境界是指滅盡七轉識,唯餘第八識。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尚存,因為還有五蘊色身存在于人間,尚要承受風吹雨打、嚴寒日曬等等人間的微苦,因此所證境界稱為“有餘依涅槃”;成為阿羅漢的小乘佛法修行人如果死亡,因為拋棄五蘊色身的緣故,所入境界則稱為“無餘依涅槃”。然而不論是有餘依涅槃或是無餘依涅槃,[[阿羅漢]]都因為消滅自我的緣故,實際上再沒有此阿羅漢存在。 </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只有修證[[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證得。</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大乘佛法]]的修行人稱為[[菩薩]]。在整個成佛之道的修證過程中,凡夫從發起願意成佛的菩提心時,一直到將來能夠成佛,總共須要經歷五十二個階位元不同層次的修證階段,歷時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在這整個過程中,大乘佛法的修行人能夠於證得第一十七階位時,親證“本來自性清淨而有染汙涅槃”,能夠得知清涼寂靜,煩惱不現,眾苦永寂之中道真實境界。一般來說,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於第四十一階位時,親證“有餘依涅槃”;于第四十八階位時,親證“無餘依涅槃”。菩薩于證得第五十二階位時,親證“無住處涅槃”。菩薩以有大智慧故,斷離煩惱障、所知障,不住於生死迷惑的世間。由於懷有大慈悲,積極救護眾生,因此也不住於涅槃,獨自享受安樂。迷惑染汙的世間固然不住著,常樂我淨的涅槃也不住著,因此名為無住處涅槃。得四智圓明,完全了知第八識真如的所有體性與功德力,具有無邊法力,能夠隨意利益救度十方一切有緣眾生。</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不走小乘佛法的修行人所行法門;換句話說,小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入滅,得少為足,出於三界,無有度眾的慈悲心;大乘佛法的修行人志在成佛,無邊法力,常住三界,具大慈悲廣度眾生,以是不論在智慧、能力、悲心、福德,與功德,各種方面來看,阿羅漢的修證遠不及菩薩的修證結果。</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p> <p style="text-indent: 30px; line-height:30px"></p> </div>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olumn-wid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涅槃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