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3.5.24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钟村镇 的原始碼
←
钟村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钟村镇'''在县境西部偏北,东南距市桥6.2公里。镇政府驻人民路。南宋末年,有钟姓人在此建村,故名。清代,属沙湾都的韦涌、石壁、钟村等堡。民国时为同风乡,属第一区。1949年10月,属禺南西区。1950年5月为第三区。1953年春,三区分为五区和六区。钟村属第六区。1957年3月,撤区,析出为钟村(大)乡。1958年10月,并入大石团。同年12月属大石基层公社。1959年6月,析出为钟村公社。1984年为钟村区。1987年为钟村镇。<ref>[https://baike.so.com/doc/2384546-2521399.html 钟村镇] </ref> '''简介''' 村镇位于番禺区西北部,总面积52平方公里,总居住人口10.3万人,户籍人口61896人,外来人口41339人;下辖17个行政村,4个居民委员会。镇境为三面环绕的低丘台地和部分冲积平原组成。最高点是镇南海拔227米的大乌岗。西和西南部隔陈村水道与南海区的林岳村、顺德区的碧江村相望。 面积50.03平方公里。有水田27075亩,旱(基)地6539亩,鱼塘1768亩。辖1个大居民委员会和钟村一、钟村二、钟村三、钟村四、韦涌、大洲、石壁一、石壁二、石壁三、石壁四、屏山一、屏山二、都那、诜墩、谢村、胜石、汉溪等17个村民委员会,151个村民小组。 2007年全镇实现GDP59.3亿元,比2006年增长10.2%;完成工业总产值182.5亿元,同比增长16.2%,总量继续位居全区各镇街首位;农业总产值4.24亿元,现价增长4.2%;第三产业总产值30.9亿元,同比增长7.8%;三大产业的比例为3.8:68:28.2,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去年,完成税收6.4亿元,同比增长5.7%;实现财政可支配收入2.12亿元,同比增长37.6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18.7%;预算外资金收入0.65亿元,同比增长109.68%)。 钟村镇荣获得“2007年度广东省文明镇”的称号,全镇共有屏二、汉溪等8个村被番禺区评为“2007年度文明示范村”。 本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先后开发了祈福新村、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碧桂东苑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热销楼盘,而由钟村镇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锦绣花园、锦绣生态园亦创良好的销售业绩,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0%,纳税总额2005万元,同比增长27%。另外,雄峰商贸城、谢村综合批发市场、福满楼等本地商饮业方兴未艾。另外,2002年5月落成的占地50亩、投资1300多万元的钟村文化广场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建成后将极大地丰富当地人民的文化生活。<ref>[https://baike.sogou.com/v64252610.htm?fromTitle=%E6%B2%99%E5%A4%B4%E6%9D%91 钟村镇] </ref> ==历史沿革== 钟村镇境内出土的东汉(25~220年)墓砖、陶屋和南北朝时(420~589年)的四系陶罐等文物推断,先民很早便在钟村地区活动或居住。但据现存各姓氏族谱记载,大多数是南宋时(1127~1279年)从南雄珠玑巷迁来的。钟村居民的繁衍和发展,主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清代,今镇境属沙湾司;民国时为同风乡;建国初期,属禺南西区。1950年禺南西区分为三区和四区,同风乡属第三区(区府设在南村)。1954年三区分为五区和六区,同风乡属第六区(区府设在大石)。1956年,撤区,为钟村乡(大乡)。1958年“公社化”初期,属番禺人民公社大石团。1959年6月从大石析出为番禺县钟村人民公社。1984年公社改区,称钟村区。1987年建镇。钟村地区的行政领导机构历来设在钟村。 钟村镇现辖1个居委和钟一、钟二、钟三、钟四、胜石、诜敦、谢村、汉溪、石一、石二、石三、石四、韦涌、大洲、屏一、屏二、都那17个行政村。按地缘、自然环境大致可划分为五个片:钟村片(钟一、二、三、四村及胜石),谢村片(谢村、汉溪、诜敦),石壁片(石一、二、三、四村),韦涌片(韦涌、大洲),屏山片(屏一、屏二、都那)。 ==自然环境== 钟村镇在县境西北部,距县城市桥62公里。东南与沙头接壤,西隔陈村水道与顺德陈村、碧江相邻,西北在陈村、三山水道交汇处,与南海林岳相望,北邻大石的猛涌、礼村,东与南村的里仁洞接壤。全镇总面积52平方公里。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从镇东南的大乌岗(海拔288米)起,经镇东的飞鹅岭至镇北的飘峰岗(均海拔50米左右),成弧形三面环抱,而中央与西北一带是广阔的冲积平原。镇内岗(旱)地表层大多是沙质土,深层是红、黄壤;稻田大部分是赤红壤冲积水稻土,少数是沙质土,普遍呈微酸性。 唐代时,镇境五分之四是河网地带。南宋中期,沙泥淤积,陆地不断扩大,演变而成近代的地貌。民国以前,受潮汐影响,禾田经常受浸。建国后大兴水利,水涨浸田的现象大大改变。 花岗岩是镇内蕴藏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尖帽岗]]、[[马腰岗]]附近发现片麻岩和[[石英岩]]。[[汉溪]]、[[谢村]]、[[钟二村]]曾开挖过石英沙。最大量分布的是水成岩。 ==经济状况== 钟村镇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珠江三角洲工业卫星镇,工业一直是传统支柱产业。近年来,政府坚持走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加快产业集聚,推进工业产业化,引导企业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创造效益,先后有30多家企业获得了广州市科技企业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称号,民营企业占据了全镇工业的半壁江山,涌现了五羊电缆、三雄电器、科盛隆纸箱包装机械、绣铂化工等一批上规模、高档次的企业。 目前全镇有工业企业784家,其中上规模企业140家。主要集中电器电缆、电子元件、精密仪器、机械制造、服装鞋类、建筑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55.78亿元,同比增长8.94%。镇商会获得“广东省先进商会”称号。全镇现有“三资企业”43家,较大型的外资企业主要有隆辉电子、月亮贺卡、骏升科技等。2006年引进外资项目5个,实际利用外资1767万美元,同比增长56%;“三资”企业出口创汇1.2亿多美元,同比增长9%。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机制的引导,钟村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花卉苗木、水产养殖成为钟村镇农业的主要产业。2006年全镇种养面积2.4万余亩,实现农业产值4.07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长4.46%。为加强新农村建设,钟村镇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对每年每村拨款25万元,三年共计1275万元,打造镇的文明村建设工程。目前全镇17个村申报建设项目83个,区、镇两级下拨专项资金1100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由于受广州火车新客站等“南拓”项目的影响,钟村镇区位优势日趋明显,祈福新村、南国奥林匹克花园、碧桂东园以及锦绣生态园等大型楼盘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第三产业发展迅猛,2006年全镇第三产业实现总产值29.2亿元,同比增长18.9%;全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同比增长17.6%。 2008年辖区各类经济组织7529户,其中个体工商户5899户,私营企业户1314户,内资企业158户,外资企业户158户。实现生产总值84.4亿元,比2007年增长13.2%;完成工业总产值215.8亿元,同比增长14.6%,总量继续位居全区各镇街首位;农业总产值4.6亿元,现价增长3.2%;第三产业总产出40.9亿元,同比增长28.2%。完成税收8.4亿元,同比增长31%;实现财政可支配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财政一般预算内收入1.75亿元,同比增长13%;预算外资金收入0.5亿元,同比下降23%)。 ==农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市场调节机制的引导,钟村镇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花卉苗木、水产养殖成为钟村镇农业的主要产业。2006年全镇种养面积2.4万余亩,实现农业产值4.07亿元,同比增长6%。农民人均年收入8046元,增长4.46%。为加强新农村建设,钟村镇从2005年开始,连续3年对每年每村拨款25万元,三年共计1275万元,打造镇的文明村建设工程。目前全镇17个村申报建设项目83个,区、镇两级下拨专项资金1100万元,村容村貌大为改善。 钟村镇人多田少,建国前九成以上人口从事农业。主要种植水稻、花生、黄豆、木薯、番薯、黄姜、蔬菜、水果等。乾隆、道光年间,每当龙眼收获季节,韦涌、都那附近河道,运载龙眼的小船大艇,一片繁忙,其时邻县陈村龙眼的交易亦以此地报价为尺度。清末民初,韦涌的蚕桑、龙眼和丝线柚颇负盛名。50年代前果树先后被砍,水果生产日渐衰落。 50年代前后,受水利条件制约,水稻种植多以“挣稿”(双季间作)方式,其早造亩产量仅百来斤,素以精耕细作著称的钟村、谢村、诜敦丘陵台地的农民,虽辛勤耕作,亩年产量也仅有500斤左右。 1951~1953年“石龙大围”建成(钟村境内长79公里),免却洪水袭击。其后,整治排灌系统,修建山塘、水库、涵闸。1957年后,十字河、非字河布满田间,运输道路纵横交错,耕作亦渐趋科学,使年亩产均达七、八百市斤。1964~1971年持续大规模改粘围田为中性土壤,成效显著。 因整治排灌系统而受益的耕地面积36000亩;建涵闸10个,受益面积11300亩;改18000亩;建山塘水库5个,受益3000亩。其间曾遭受1958年“大跃进”、刮浮夸风之害,造成减产。尔后,重整旗鼓,产量不断增加,尤其围田、坑田年亩产达1500斤。1978年后,随着生产责任制的逐步完善与落实,稻田小段包工到户,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仅辣椒一项,每年北运就达几十万乃至百多万斤。1987年蔬菜种植面积1539亩,比1978年增长54%;1991年增至2200亩。 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三高”农业异军突起。1991年有上规模的种养专业户120户,从业人员438人,投资金额728万元;1993年增加到154户,从业人员1242人,投资总额达21919万元。其中优质水果4235亩,蔬菜1715亩,花卉苗圃580亩,三鸟5498万只,珍禽6218万只,优质水产养殖27888亩。如汉溪,根据自己“五山一田”的实际情况,早在1988年便开始利用荒坡种水果、养三鸟、挖塘养鱼,实现年产值1108万元,纯利415万元,比开发前增347万元。 80年代后期,韦涌、大洲、屏山等地苦心经营花木者众,还有不少养殖鳗鱼、生鱼、塘虱等优质水产,或综合利用、种养兼容而饲养雉鸡、獭兔等珍贵禽畜。1991年全镇在农业上投入资金351万元,农业产值5640万元。 丘陵岗地盛产的红苗萝卜,加工成甘香爽脆的“萝卜口”后,销往中山、石歧、江门、四会等地。谢村有乌榄集市,榄肉可加工成佐膳的“榄豉”,也可榨成榄油,榄仁产量也多。谢村黄姜经加工可作药用,并可作天然色素及化工原料,远销海外。以上土特产因种种原因,至50~70年代先后衰落。1956年创办农副产品加工厂,生产油榄角、萝卜丝、菜干、南乳、腐乳,1975年转产饼食、鱼皮花生、咸(脆)干花生、贺年糖果、红(黑)瓜子以及生油等产品。同时,一些生产队也有小型“土榨”代社员加工生油。屏山则以猪皮、猪油加工业较为兴旺。80年代,农副产品加工制作扩展到家庭,并由季节性转为常年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贺年糖果、瓜子、咸脆花生等加工也应运而生,并且畅销全中国。被誉为“生油王国”的石壁,油厂星罗棋布,最大型的个体油厂拥有13条榨槽,每条榨槽每天(8小时)运作可榨油200公斤。1987年镇内有加工厂30多间,进入90年代增至100间。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受广州新火车客运站大量征地的影响,钟村镇今年的农业种养面积有1528.5公顷,与去年同比减少97.4公顷,减幅达6%,给全镇的农业生产与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与影响。但经过年初的正确引导和科学合理的调整,生产、销售的基地效应已成规模,“三高”农业的发展和布局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到2007年底,全镇生猪存栏36700头,出栏65000头,奶牛存栏588头,禽只保有量486000羽,出栏量1250000羽,其中蛋鸭存栏量达210000羽。 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促进农产品朝着优质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为了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提高钟村镇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和品牌优势。上半年,镇推广站分别从省水产站引进了水产新品种“吉诺玛”7万尾和“奥尼鱼”52万尾;从种子公司引进优质木瓜品种“穗优2号”和“穗黄”共300株。有效地改善和提高了农产品的品种结构。 严格执行蔬菜残留农药的监测制度。全年共随机取样303个,其中定性定量20个,呈阳性反应1个,速测283个,呈阳性反应3个,经复测,全部合格,没有发现使用违禁农药。 全面推进田间窝棚的整治工作。按照区田间窝棚整治专项工作的会议精神和《广州市番禺区田间窝棚整治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部署及要求,共核查出窝棚1,580宗,面积17.2万平方米。到目前为止,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第一阶段共清拆12.8多万平方米,占应清拆面积的76.5%,发放奖励金400多万元。清拆整治工作的推进,使镇容镇貌,防火、治安和卫生防疫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改善作用;对集约零散农用地,逐步推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经营,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进钟村镇新农村建设。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研究形成《钟村镇新农村建设十项工程细化方案》。今年以来,区、镇两级财政对钟村镇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4893多万元。大力打造汉溪村、石二村、大洲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以试点村的模范作用带动非试点村的建设。还组织了全镇17条村的全体党员、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理财小组成员共2000多人外出到增城的西南村和我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观学习,达到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增强干劲的预期目的。谢村村、屏二村分别与化龙镇柏棠村、复苏村结为牵手关系。结合开展“双百共建文明村”活动,又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对试点村建设给予全年50万元的最高补贴,对非试点村建设给予全年30万元的经费补贴。共修建休闲绿化公园10个,垃圾中转站18个,清理疏通河涌16305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工业发展== 石壁有一间200多人的丝厂,产品饮誉中外,韦涌也曾办有织造厂,后均因日本侵华战事而倒闭。30年代,设在钟村的酒厂有大钟,碾米厂则有公益隆、德祥、两益、和昌4间。在诜敦的碾米厂有东安成,在谢村的有文苑,在石壁的有公安成,在屏山的有东昌。榨油业空前兴旺,仅钟村便有油厂30多间,屏山、诜敦亦各有20间左右,其时以质优价廉而畅销港、澳、新、马。惜至抗日时,只有少许经营,但传统技艺尚存。“合作化”、“公社化”时,社员还能享受到生产队集体分配的可口食油。 1955年前,个体手工业,如打铁、木器、竹器等,多数在钟村。河涌地带的石壁、韦涌、屏山,制造小艇木船的劳作谋生者亦有一定数量。1956年供销社在钟村、石壁、韦涌分别建立了竹木农具加工场,按计划生产犁耙、标榜、泥锹、谷箩等农用生产资料。到1956年公社建立了农副产品加工厂,按季节生产,有农产腌制品和干品(如番薯干、四季仔);还有花生制品、腊味、月饼等。 1958年“公社化”初期,各生产大队(营)也有建筑队和农具加工。后经整顿,由公社统筹成立木、竹、铁三个社,办起砖厂、石灰厂、机械厂、石矿场等,但规模不大,并把局限于家庭制作的传统金纸加工统筹办厂,销往香港。70年代千家万户都干起串珠工艺(把各色小珠串接成人物或图案,供港商出口),石壁一带的妇女也为工艺厂加工传统刺绣工艺品。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55 經濟地質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钟村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