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周宣王 的原始碼
←
周宣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Good article}} {{Template:Infobox 先秦人物 |名称=周宣王 |图像=[[File:周宣王.jpg|缩略图| 居中|[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45562443144&di=eba471ab56a688b04bad3192ea10e8f1&imgtype=0&src=http%3A%2F%2Fr.sinaimg.cn%2Flarge%2Farticle%2Ff4532276821c7b1ee0bf7f24e8989ca8 原图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17e2987f00102xuhk.html 来自新浪博客的图片]]] |图说=周宣王像 |别称= |姓=姬 |氏= |名=静 |字= |别名=靖<ref name="共和行政">《史记正义·周本纪》引《鲁连子》: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ref> |别字= |谥号=宣王 |时代=西周 |国家=西周 |身份=西周天子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前782年 |在位年代=前828年—前782年 |父=[[周厉王]] |母= |正妻=[[姜后 (周宣王)|姜-{后}-]] |妾=后夫人<br>女鸠 |夫= |子女=周幽王、[[携王]]{{NoteTag|关于携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记载其为周幽王之弟,<ref>《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系年·第二章》:邦君、者(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携),是携(惠)王。</ref>而《古本竹书纪年》中又记载携王为西周某位君王之子,<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ref>据此推断携王为周宣王之子。}}、[[长父]] |太子=[[周幽王]] |都城=镐京 |居所= |墓葬= }} =='''[[周宣王]]'''== '''[[周宣王]]'''{{BD|?||前782年|catIdx=J}},'''[[姬]]'''姓,名'''[[静]]''',一作'''[[靖]]'''。[[西周]]第十一代[[天子]],[[周厉王]]之子,在位46年。 [[周宣王]]继位后,政治上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军事上借助[[诸侯]]之力,任用[[南仲]]、[[召穆公]]、[[尹吉甫]]、[[方叔]]陆续讨伐[[猃狁]]、[[西戎]]、[[淮夷]]、[[徐国]]和[[楚国]],使[[西周]]的国力得到短暂恢复,史称“[[宣王中兴]]”。<ref name="太平御览">《[[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王于是进用贤良,[[樊侯]][[仲山父]],[[尹吉父]],[[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南仲方叔]]、[[仍叔]]、[[邵穆公]],[[张仲]]之属,并爲卿佐。自[[厉王]]失政,猃狁、荆蛮交侵[[中国]],官政隳废,百姓离散,王乃修复宫室,兴贤人,纳规谏,安集兆民。命[[南宫仲]]、[[邵虎]]、[[方叔]]、[[吉父]]并征定之,复先王境土,缮车徒,兴畋狩,礼天下,[[喜王]]化复行,号称[[中兴]]。</ref>但[[周宣王]]晚年对外用兵接连受挫,尤其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 (民族)|姜戎]],[[南国 (古代地名)|南国]](今[[长江]]与[[汉江 (中国)|汉江]]之间的地区)之师全军覆没,加之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也为[[西周]]在[[周幽王]]时期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 '''人物生平''' == === '''继位''' === [[周宣王]]为[[周厉王]]之子。[[周厉王]]在位时,因连年对外征战,造成国内消耗巨大、国库空虚。[[周厉王]]于是任命[[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对此议论纷纷,[[厉王]]又命[[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最终引发[[国人暴动]]。<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即位三十年,好利,近[[荣夷公]]…[[厉王]]不听,卒以[[荣公]]为卿士,用事。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ref> 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西安市)|长安区]][[斗门街道]]以北)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武器围攻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逃离[[镐京]],沿[[渭水]]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才停下。<ref>《[[史记·卷四·周本纪]]》: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ref>国人攻进王宫,没有找到[[周厉王]],转而寻找[[太子静]]。[[召穆公]]将[[太子]]藏了起来,国人围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被迫用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国人杀[[召穆公]]之子,[[太子]]得以幸免遇难。<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仇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仇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ref> 国人平息怒气离去后,[[宗周]]无主,诸侯推举[[共伯和]]代行[[天子]]职务,史称[[共和行政]]。{{NoteTag|一说由[[召穆公]]、[[周定公]]共同主持政务,称[[周召共和]]。<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ref>}}<ref name="共和行政"/>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共伯和]]、[[召穆公]]、[[周定公]]以及诸侯拥立[[太子静]]继位,即[[周宣王]]。<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共和]]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太子静]]长于[[召公]]家,二相乃共立之为王,是为[[宣王]]。</ref><ref name="共和行政"/> === '''[[宣王]][[中兴]]''' === [[周宣王]]继位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于是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法[[周文王|文]]、[[周武王|武]]、[[周成王|成]]、[[周康王|康]]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尹吉甫]]、[[仲山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一帮贤臣辅佐朝政,陆续发动对周边部族的战争,使衰落的[[周王室]]权威得到恢复,诸侯又重新朝见天子,四夷咸服,史称“[[宣王中兴]]”。<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即位,二相辅之,修政,法文、武、成、康之遗风,诸侯复宗周。</ref><ref name="太平御览"/> ==== '''征伐[[猃狁]]''' ==== [[猃狁]]是位于[[中国]]北方和西北方的部族,在[[周厉王]]时期就曾出动部队劫掠[[镐京]]周围的财物及人口,被大臣[[武公 ([[西周]]贵族)|武公]]派[[多友]]击退。前823年,[[猃狁]]再次进攻[[西周]],主力部队集中于[[焦获]](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北),前锋部队抵达[[泾阳]](今[[陕西省]][[泾阳县]]境内),直接威胁到[[镐京]]和[[旁京]]的安全,[[周宣王]]命[[尹吉甫]]率军反攻。[[尹吉甫]]以元戎十乘为先头部队,日行三十里在[[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击败[[猃狁]],继而追击至[[太原 (古代地名)|太原]](今[[甘肃省]][[平凉市]]附近)。<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ref>[[周宣王]]又派[[南仲]]率兵至[[朔方]](北方边境地区)筑城设防,缓解了[[猃狁]]的威胁。<ref>《诗经·小雅·鹿鸣之什·出车》: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ref>前816年,[[周宣王]]派[[虢季子白]]率军攻打猃狁,在[[洛水]]北岸大败[[猃狁]],斩首500人,俘获50人。虢季子白在班师回朝举行献俘礼时,又命属下[[不其]]{{NoteTag|一说不其即[[秦庄公]],见[[杨宽]]所着《[[西周史]]》第572页。 ==== '''征讨[[西戎]]''' ==== [[西戎]]是对[[中国]]古代西部部族的统称,长期威胁[[西周]]王朝的西部边境。[[周宣王]]在位时,多次命诸侯征讨西戎。前824年,[[周宣王]]任命[[秦仲]]为[[大夫 (官名)|大夫]],命其带兵征讨[[西戎]]。前822年,[[秦仲]]战败身亡,[[周宣王]]召见[[秦仲]]之子[[秦庄公]]兄弟五人,给他们7000兵卒,命令其讨伐[[西戎]]。[[秦庄公]]击败[[西戎]],[[周宣王]]封[[秦庄公]]为[[西垂]](又称西犬丘,今甘肃省[[礼县]]境内)大夫,加封[[大骆]][[西犬丘]]的土地。<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及宣王立四年,使秦仲伐戎,为戎所杀。</ref><ref>《史记·卷五·秦本纪》: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秦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周宣王乃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千人,使伐西戎,破之。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ref> 此外,[[晋国]]也多次奉命征讨西戎。前805年,[[晋穆侯]]率军攻打[[条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前802年,在[[千亩]](今山西省[[介休市]]南)战胜当地的戎族。<ref>《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晋穆侯)七年,伐条…十年,伐千亩,有功。</ref>前790年,又在[[汾水]]、[[隰水]]击败[[北戎]]。<ref>《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年,晋人败北戎于汾隰。</ref> ==== '''[[宣王]]东征''' ==== [[淮夷]]是[[淮河]]、汉江一带的[[东夷]]部族,又称[[南淮夷]]、[[淮南夷]]或[[南夷]],自[[周穆王]]时期开始强盛,多次入侵[[伊水]]、[[洛水]]流域。[[周厉王]]时期,曾为[[西周]]南方屏障的[[鄂国]]国君[[鄂侯驭方]]联合[[淮夷]]、[[东夷]]大举进攻[[西周]],深入[[周朝]]腹地。[[周厉王]]调集[[西六师]]和[[殷八师]]派[[虢公长父]]征讨,未能取胜。多亏大臣武公派属下[[禹 (西周贵族)|禹]]调动兵车百辆、甲士200、徒兵千人参与作战,最终击退联军,俘获[[鄂侯]],灭亡[[鄂国]]。<ref>《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ref>[[周厉王]]随后又与[[虢公]]长父亲自率兵征讨[[淮夷]]至[[角]](今[[江苏省]][[淮阴市]]南)、[[津]](今江苏省[[宝应县]]南)、[[桐]](今[[安徽省]][[桐城市]]北)、[[遹]](今[[安徽省]][[霍邱县]]西南),终于平定了这次叛乱。战后[[淮夷]]震慑于[[周朝]]的武力,稍加臣服。前823年,[[周宣王]]命[[尹吉甫]]向[[淮夷]]征收布帛、财宝、粮食及力役,并且颁布法令,规定[[淮夷]]在经商时,不得扰乱当地的治安和市场秩序。后因[[淮夷]]停止纳贡以及再次反叛,[[周宣王]]命[[召穆公]]率军征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ref><ref>《毛诗序·大雅·荡之什·江汉》:《江汉》,尹吉甫美宣王也。能兴衰拨乱,命召公平淮夷。</ref>据《[[师寰簋]]铭文》记载,此战[[师寰]]作为随军将领统帅齐、[[杞国|杞]]、[[莱国|莱]]等国军队,消灭了[[淮夷]]的[[冉]]、[[翼]]、[[铃]]、[[达]]四位首领,获得俘虏、牲畜及财物,取得战功。此战过后,[[淮夷]]彻底臣服于[[西周]]。 [[徐国]]在[[西周]]时期是[[东夷]]的强国,后在[[周朝]]的连续打击下,[[徐国]]的一些部族南迁至[[淮水]]流域,逐渐发展成[[淮夷]]中最强的一支力量。[[周宣王]]在位时,命卿士[[南仲]]和[[太师]][[皇父]]在[[太祖庙]]整顿[[周六师]],然后亲率大军与太师皇父、[[司马]][[程伯休父]]前往征讨。大军沿[[淮水]]东行,经过激烈战斗,周军击败[[徐国]]。[[徐国]]臣服后,四周各[[方国]]、部族皆臣服于周。<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常武》。</ref><ref>《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帅师伐徐戎,(大师)皇父、(司马)休父从王伐徐戎,次于淮。</ref>前810年,[[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部族都奉命迎接来使,进献财物。 ==== '''讨伐[[楚国]]''' ==== [[楚国]]又称[[荆蛮]],虽然被[[周天子]]封为[[子爵]],但[[楚国]]极少承担[[周王室]]的职贡义务,加之[[周天子]]抑制[[楚国]]发展的政策、对于[[楚国]]国君的歧视以及[[楚国]]君主僭越称王,因而[[楚国]]屡次招致[[周王室]]的讨伐。[[周宣王]]时期以元老重臣方叔为将,率兵车3000进攻[[楚国]],大获全胜。<ref>见《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采芑》。</ref>据推算,[[周宣王]]此次伐楚动用军队多达36000人。[[晋穆侯墓]]所出土的[[楚公逆编钟]],应在此战作为战利品被[[周宣王]]获得后转赠与[[晋穆侯]]。{{Cite book|author=段渝|title=《[[楚公逆编钟与周宣王伐楚]]》|location=[[成都市]]|publisher=[[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date=2004年|pages=|ISBN=|accessdate=|url=|language=|quote=}}</ref>{{NoteTag|关于此战[[周宣王]]是否真正对[[楚国]]用兵尚存争议,[[杨宽]]认为[[周宣王]]只是利用[[方叔]]以征伐猃狁为名,出动大军恐吓[[楚国]]迫使其归降,见杨所着《[[西周史]]》第638页。经过以上一系列战争,[[西周]]的疆域以及国家声望得到大幅扩大。<ref>《[[诗经·大雅·荡之什·江汉]]》:于疆于理,至于[[南海]]。</ref> ==== '''分封诸侯''' ==== [[周宣王]]时期延续了[[西周]]的分封政策,[[楚国]]降服后,[[周宣王]]命[[召穆公]]在谢(今[[河南省]][[南阳市]])建造住宅、宫室、宗庙及都邑,开辟土田,命[[傅御]]将[[王舅申伯]]的亲属、家臣和私属迁居于此。[[周宣王]]还亲自前往[[郿]](今[[陕西省]][[眉县]]东北)为[[申伯]]践行,赐予他车马及玉圭,建立[[申国]],作为镇抚南方的军事重镇。[[吕国]]也在同时被[[周宣王]]改封于[[申国]]以西。<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嵩高]]》。</ref><ref>《[[史记索隐·齐太公世家]]》引《[[地理志]]》:申在[[南阳宛县]],[[申伯]]国也。[[吕亦]]在[[宛县]]之西也。</ref>[[周宣王]]还封韩侯于[[韩城 (古代地名)|韩城]](今[[山西省]][[河津市]]至[[万荣县]][[万泉乡]]一带),建立[[韩国 (西周)|韩国]],作为镇抚北方的军事重镇。<ref>见《[[诗经·大雅·荡之什·韩奕]]》。</ref>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弟[[郑桓公|友]]于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建立[[郑国]]。<ref>《[[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ref>此外,[[周宣王]]还封[[仲山甫]]于[[樊]](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南),建立[[樊国]]。<ref>《[[史记正义·周本纪]]》引括地志云:古[[樊国]],[[仲山甫]]所封也。</ref>封其子[[长父]]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建立[[杨国 (姬姓)|杨国]]。<ref>《[[新唐书·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一上]]》: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长父)封为[[杨侯]]。</ref> ==== '''其他措施''' ==== 除军事上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外,[[周宣王]]在政治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恢复[[天子]]权威。[[周宣王]]在位时下令修建宫殿,<ref>《[[毛诗序·小雅·鸿雁之什·斯干]]》:《[[斯干]]》,[[宣王]]考室也。</ref>命[[仲山甫]]前往[[齐国]]筑城,加强东方边境的防御。<ref>《[[诗经·大雅·荡之什·烝民]]》: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ref>[[周宣王]]还效彷先祖兴畋狩之礼,在东都[[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会见诸侯。<ref>《[[毛诗序·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车攻]]》,[[宣王]]复古也。[[宣王]]能内脩政事,外攘夷狄,复文武之境土,脩车马,备器械,复会诸侯于东都,因田猎而选车徒焉。</ref> === '''王道衰落''' === [[周宣王]]的一系列对外用兵,使[[周王朝]]一度呈现“四方既平,王国庶定”的局面。但因连年征战消耗国力,加剧了[[西周]]王朝的社会危机,加上[[周宣王]]晚年独断专行、不进忠言、滥杀大臣,[[宣王]][[中兴]]遂成昙花一现。 ==== '''干涉鲁政''' ==== 前817年春,[[鲁武公]]和长子[[括 (鲁国)|括]]、少子戏入朝觐见[[周宣王]]。[[周宣王]]喜欢戏,想立他为[[鲁国]]太子。[[仲山甫]]以废长立幼不合旧制劝谏[[周宣王]],[[周宣王]]不听,执意立戏为[[鲁国]]太子。同年夏,[[鲁武公]]朝见[[周宣王]],回国后即去世,戏继位,即[[鲁懿公]]。前807年,括的儿子[[伯御]]联合[[鲁国]]国人攻杀[[鲁懿公]],[[伯御]]被国人推举为[[鲁君]]。前796年,[[周宣王]]率军讨伐[[鲁国]],杀死[[伯御]],并采纳[[仲山甫]]的建议,立[[鲁懿公]]的弟弟公子称为[[鲁国]]君主,即[[鲁孝公]]。经过此次事件[[周天子]]声望大减,诸侯多有违抗王命之举。<ref>《[[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武公]]九年春,[[武公]]与[[长子括]],[[少子戏]],西朝[[周宣王]]。[[宣王]]爱戏,欲立戏为[[鲁太子]]。[[周之樊]][仲山父]]谏宣王曰:“废长立少,不顺;不顺,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诛之:故出令不可不顺也。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顺,民将弃上。夫下事上,少事长,所以为顺。今天子建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若鲁从之,诸侯效之,王命将有所壅;若弗从而诛之,是自诛王命也。诛之亦失,不诛亦失,王其图之。”[[宣王]]弗听,卒立戏为[[鲁太子]]。夏,[[武公]]归而卒,戏立,是为[[懿公]]。[[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与鲁人攻弑[[懿公]],而立[[伯御]]为君。[[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鲁,杀其君[[伯御]],而问[[鲁公子]]能道顺诸侯者,以为鲁后。樊穆仲曰:“[[鲁懿公]]弟称,肃恭明神,敬事耆老;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固实;不干所问,不犯所。”[[宣王]]曰:“然,能训治其民矣。”乃立称于夷宫,是为[[孝公]]。自是后,诸侯多畔王命。</ref><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十二年,[[鲁武公]]来朝。</ref> ==== '''滥杀大臣''' ==== [[周宣王]]于前785年无辜杀害大夫[[杜伯]]。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 (西周)|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省]][[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ref name="太平广记">《[[太平广记·卷第一一九·报应十八(冤报)·杜伯]]》:[[杜伯]]名曰恒,入为[[周大夫]]。[[宣王]]之妾曰[[女鸠]],欲通之,[[杜伯]]不可。[[女鸠]]诉之[[宣王]]曰:“窃与妾交。”[[宣王]]信之,囚[[杜伯]]于焦,使[[薛甫]]与[[司空]]锜杀[[杜伯]],其友左儒九谏而王不听。[[杜伯]]既死,为人见王曰:“恒之罪何哉?”王召祝,而以[[杜伯]]语告,祝曰:“始杀杜伯,谁与王谋之?”王曰:“司空锜也。”祝曰:“何以不杀锜以谢之?”[[宣王]]乃杀锜,使祝以谢之。伯犹为人而至,言其无罪。[[司空]]又为人而至曰:“臣何罪之有?”[[宣王]]告[[皇甫]]曰:“祝也为我谋而杀人,吾杀者又皆为人而见诉,奈何?”[[皇甫]]曰:“杀祝以谢,可也。”[[宣王]]乃杀祝以兼谢焉,又无益,皆为人而至,祝亦曰:“我焉知之,奈何以此为罪而杀臣也?”后三年,[[宣王]]游[[圃田]],从人满野。日中,见[[杜伯]]乘白马素车,[[司空]]锜为左,[[祝]]为右,朱冠起于道左,执朱弓彤矢,射王中心,折嵴,伏于弓衣而死。</ref>[[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ref>《[[今本竹书纪年·周纪]]》:王杀大夫[[杜伯]]。其子[[隰叔]]出奔晋。</ref><ref>《[[国语·卷十四·晋语八·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昔隰叔子违周难于[[晋国]],生子舆为理…世及武子,佐文、襄为诸侯。</ref> ==== '''屡战屡败''' ==== [[周宣王]]晚年多次对周边部族用兵,但大多以失败而告终: 前797年,[[周宣王]]派军队攻打[[太原]]之戎,没有成功。<ref name=":0">《[[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92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条戎、[[奔戎]](今[[山西省]][[夏县]]西南),战败。<ref name=":0">《[[后汉书·卷八十七·西羌传]]》:后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后五年,王伐条戎、奔戎,王师败绩。</ref> 前789年,[[周宣王]]派军队征讨[[申戎]](即西申国,今[[陕西省]][[米脂县]]北)获得胜利。<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明年,王征申戎,破之。</ref>同年,周军在千亩之战大败于[[姜戎]],南国之师全军覆没,<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宣王]])三十九年,战于千亩,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宣王]]既亡南国之师。</ref>[[周宣王]]在[[奄父]]的帮助下才得以突围。<ref>《[[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自造父已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为御。及千亩战,奄父脱[[宣王]]。</ref> ==== '''不听劝谏''' ==== [[藉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仪式,耕种集体所有的藉田,具有鼓励集体耕作的作用。西周时期,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被贵族和国家官吏私有,原本用于祭祀、救济、尝新等公共开支的藉田收获也一同被侵占。藉礼就成为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周宣王在位时,不到千亩举行藉礼,虢文公劝谏周宣王,宣王不听。<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不修籍于千亩,虢文公谏曰不可,王弗听。</ref><ref>见《国语·卷一·周语上·虢文公谏宣王不籍千亩》。</ref>有观点认为,[[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周宣王承认了既定事实,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 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后,想在太原普查人口来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仲山甫认为:「自古以来,人口不用普查就能知道数量,因为[[司民]]负责登记生死;[[司商]]负责赐族受姓;[[司徒]]负责人口来往;[[司寇]]负责处决罪犯;[[司牧]]知晓职员数量;[[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天子通过询问百官就可以知晓人口数量了,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来调查,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普查」。但是周宣王并不採纳,最终还是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宣王不听,卒料民。</ref><ref>《国语·卷一·周语上·仲山父谏宣王料民》: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仲山父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少多,司民协孤终,司商协民姓,司徒协旅,司寇协奸,牧协职,工协革,场协入,廪协出,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于是乎又审之以事,王治农于籍,蒐于农隙,耨获亦于籍,狝于既烝,狩于毕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于政而妨于后嗣。”王卒料之。</ref> === '''去世''' === [[周宣王]]于前782年去世,其子[[周幽王]]宫湦继位。<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湦立。</ref>关于[[周宣王]]的死因,许多着作记载为[[周宣王]]游猎[[圃田]](今[[河南省]][[中牟县]]西)时,[[杜伯]]的冤魂乘白马白车,由[[司空]]锜护左,大臣祝护右。[[杜伯]]戴着红帽子从道边奔驰而来,执红弓搭红箭,一箭射中[[宣王]]心脏,[[周宣王]]嵴梁折断后倒伏在箭囊上而死。<ref>《[[论衡·死伪篇]]》:[[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宣王]]将田于囿,[[杜伯]]起于道左,执彤弓而射[[宣王]],[[宣王]]伏而死。</ref><ref name="墨子">《[[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白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嵴,殪车中,伏弢而死。</ref><ref name="太平广记"/> =='''趣闻轶事'''== ==='''[[姜后脱簪]]'''=== [[周宣王]]的王后[[姜后]]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周宣王]]经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后]]于是摘掉耳环簪子来到永巷请罪,并让[[傅母]]转告[[周宣王]]说是她让[[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铺张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天下大乱,这就是她请罪的原因。[[周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从此勤于朝政。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 ==='''告神祈雨'''===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周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 ==='''兔舞马变'''=== 据记载,前798年([[周宣王]]三十一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 ,有马变成人。 前795年([[周宣王]]三十四年),有马变为狐狸。 ==='''命作史籀'''===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 经过考证,《[[陈仓石鼓文]]》是现今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 ==='''滥杀大臣'''=== 前786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周宣王]]无辜杀害大夫[[杜伯]]。 关于[[杜伯]]的死因,《[[太平广记]]》记载为:[[周宣王]]有宠妃叫[[女鸠]],她看上了英俊的[[杜伯]],想方设法勾引他。[[杜伯]]不为所动,[[女鸠]]恼羞成怒,在[[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不顾左儒的屡次劝谏,先将[[杜伯]]囚禁于焦(今[[河南]][[陕县]]南),又派[[薛甫]]和[[司空锜]]将其杀害。[[周宣王]]后来因遭受冤魂袭扰,接连杀害了[[司空锜]]和[[大臣祝]]二人。[[杜伯]]之子[[隰叔]]则逃亡至[[晋国]],成为[[晋国]]六卿之一范氏的始祖。 ==='''亡国征兆'''===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 ==='''褒女亡国'''===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人[[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 == '''逸事''' == *[[周宣王]]的王后[[[[姜后]] (周宣王)|[[姜后]]]]是[[齐侯]]的女儿,[[周宣王]]经常早睡晚起,疏于朝政,[[姜后]]于是摘掉耳环簪子来到[[永巷]]请罪,并让[[傅母]]转告[[周宣王]]说是她让[[周宣王]]起了淫逸之心,使得君王疏于朝政。[[君王]]好色必然引起铺张浪费,长此以往就会天下大乱,这就是她请罪的原因。[[周宣王]]听后大为感动,从此勤于朝政,这就是“[[姜后脱簪]]”的典故。<ref>《[[列女传·卷二·贤明传·周宣姜后]]》:周宣[[姜后]]者,[[齐侯]]之女也…[[宣王]]尝早卧晏起,后夫人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使其[[傅母]]通言于王曰:“妾不才,妾之淫心见矣,至使君王失礼而晏朝,以见君王乐色而忘德也。夫苟乐色,必好奢穷欲,乱之所兴也。原乱之兴,从婢子起。敢请婢子之罪。”王曰:“寡人不德,实自生过,非夫人之罪也。”遂复[[姜后]]而勤于政事。早朝晏退,卒成[[中兴]]之名。</ref> *[[周宣王]]在位期间曾经发生旱灾,[[宣王]]害怕旱灾会使黎民受苦、社稷倾覆,于是亲自到郊外及宗庙奠酒埋玉、祭祀天地、祷告神明祈求降雨,果然在六月天降大雨。大夫仍叔因此事作歌赞美[[周宣王]],即《[[诗经·大雅·云汉]]》。<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是时,天大旱,王以不雨遇灾而惧,整身修行,欲以消去之,祈于群神,六月乃得雨。大夫仍叔美而歌之,今《[[云汉]]》之诗是也。</ref> *据记载,前798年,[[镐京]]城内有兔子跳跃舞蹈,<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宣王]]三十年,有兔舞镐。</ref>有马变成人。<ref>《[[通鉴外纪·第三卷之下·周纪一·宣王]]》:[[宣王]]三十年,有马化为人。</ref>前795年,有马变为狐狸。<ref>《[[古本竹书纪年·周纪]]》:[[周王]]三十三年, 有马化为狐。</ref> *[[周宣王]]曾命[[太史]]作[[大篆]]《[[史籀篇|史籀]]》十五篇,作为太史教授[[史学童]]的课本教材。[[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统一各国文字为[[小篆]],于是令[[李斯]]作《[[仓颉章|仓颉]]》七章、[[赵高]]作《[[爰历章|爰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章|博学]]》七章作为全国规范字帖,皆取材于大篆《[[史籀]]》。《[[史籀篇]]》中的文字又被称为籀文、籀篆,到[[汉光武帝]]时已失传六篇。经过考证,《[[石鼓文|陈仓石鼓文]]》是目前仅存的、最近似于《[[史籀篇]]》的文字。<ref>《[[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苍颉七章者,秦丞相[[李斯]]所作也;爰历六章者,车府令赵高所作也;博学七章者,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文字多取史籀篇。</ref><ref>《[[六书缘起]]》:[[周宣王]]太史籀,作篆十五篇,损益古文,或同或异。以其官,谓之史书;以其名,谓之籀文。李斯小篆兴,别之曰大篆。汉建武时,已亡六篇,今国学《[[石鼓]]》,籀文之仅存者。</ref> *《[[太平御览]]》引《[[琐语]]》记载,[[周宣王]]的[[王后]]怀胎未满就生下了[[周幽王]],[[周宣王]]向大臣们询问是何征兆。大臣们回答说如果生下的男婴身体有残缺、骨骼有缺失,则国家无碍;如果男婴身体完好无损,则国家就会灭亡。[[周宣王]]认为这个男婴是不祥之兆,准备将其遗弃。[[仲山甫]]劝[[周宣王]]说:“天子您年龄大了也没有男嗣,这本身就是上天遗弃了[[周朝]],您如果再把男婴遗弃了,那和国家灭亡有什么区别?”[[周宣王]]于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果然[[周宣王]]死后十一年,[[西周]]在[[周幽王]]统治下灭亡。<ref>《[[太平御览·皇王部·卷八十五]]》:《[[琐语]]》曰:[[宣王]]之元妃后,献不恒期月而生,后弗敢举。[[天子召]]问群王之元史,史皆答曰:“若男子也,身体有不全,诸骨节有不备,者则可,身体全骨节备,不得于天子也,将必丧邦。”天子曰:“若而,不利余一人,命弃之。”仲山父曰:“天子年长矣,而未有子,或者天将以是弃周,虽弃之何益!”天子弗弃之。</ref> *[[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查阅史籍记载,[[夏朝]]时有两条神龙自称[[褒国]]国君,停留在[[夏王]]的庭院中。经[[太卜]]占卜,杀死或赶走神龙都得到凶兆,唯独占卜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得到了吉兆。[[夏王]]于是下令向神龙祷告,收集神龙留下的涎沫,封存于匣中,传至[[周厉王]]时都没有人打开过此匣。[[周厉王]]末年时,下令打开匣子观看。涎沫流淌于庭院,无法清除。[[周厉王]]决定用巫术除去,命女人赤身裸体向它大声呼叫,涎沫化为黑色的蜥蜴,消失在后宫一名七岁童女身上。童女行笄礼时未婚而孕,于是将生下的女童遗弃。到[[周宣王]]时有唱歌谣道:“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恰巧遇到夫妇二人贩卖弓矢,[[周宣王]]下令抓捕后处死二人。二人逃往[[褒国]]的途中发现了被遗弃的女童,便收养了女童。后来[[褒国]]人[[褒姁]]犯罪,便将成年后的女童献给[[周幽王]]抵罪,这个女童就是[[褒姒]]。[[周幽王]]因宠爱[[褒姒]]致使[[西周]]灭亡。{{NoteTag|此段内容《[[国语·卷十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也有记载。}}<ref>《[[史记·卷四·周本纪]]》:[[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于夏帝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于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后]]宫。[[后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于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于道,而见乡者后宫童妾所弃妖子出于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于褒。褒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于王以赎罪。弃女子出于褒,是为褒姒。</ref> == '''评价''' == === '''正面评价''' === [[周宣王]]执政时期能够任用贤臣,并且多次发动对外战争,扩大了[[周朝]]的疆域及影响力,成为[[中兴]]之主。《[[毛诗序]]》认为《[[诗经·大雅]]》中的《[[云汉]]》、《[[嵩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这些篇目都是称赞[[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ref>见《[[毛诗序·大雅·荡之什]]》。</ref>历朝历代对于[[周宣王]]所营造的[[中兴]]之世也多有赞美之辞:[[董仲舒]]评价[[周宣王]]: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敝,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此夙夜不懈行善之所致也。<ref>见《[[资治通鉴·汉纪·卷十七·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ref>[[桑弘羊]]评价[[周宣王]]:汤、武之伐,非好用兵也;[[周宣王]]辟国千里,非贪侵也;所以除寇贼而安百姓也。<ref>见《[[盐铁论·卷四·地广]]》。</ref>《[[周宣王]]赞》称赞[[周宣王]]:[[宣王]]承衰,邦家多阻;惩难思理,官人以叙。山甫补阙,方叔御侮;是用[[中兴]],恢复周宇。<ref>见《[[初学记·卷九·帝王部]]》。</ref>[[柳宗元]]有诗称赞[[周宣王]]:然征于诗大小雅,其选徒出狩。则车攻、吉日,命官分士。则嵩高、韩奕、烝人,南征北伐。则六月、采芑,平淮夷。则江汉、常武,铿鍧炳耀。荡人耳目,故[[宣王]]之形容与其辅佐。由今望之,若神人然。<ref>见《[[奉平淮夷雅表]]》。</ref>[[明朝|明代]]的[[夏原吉]]称赞[[周宣王]]:[[周宣王]]平[[淮夷]]、[[唐太宗]]擒[[颉利]],当时文人咸形诸赋咏,以纪宏休。<ref>见《[[平安南颂]]》。</ref>[[清朝|清代]]的[[邹漪]]评价[[周宣王]]:他若夏[[少康]]、商[[武丁]]、周宣王、[[汉世祖]]、[[唐肃宗]],凡边乱内难,一皆削除之,光复旧物,告成太庙,享有祈年保民之誉,以垂久远。<ref>见《[[明季遗闻·自序]]》。</ref> === '''负面评价''' === [[周宣王]]虽然缔造了[[宣王]][[中兴]],但在晚年对外用兵接连遭受失败,而且不进忠言、滥杀大臣,使[[中兴]]之世终成昙花一现。[[东汉]]的[[黄琼]]评价[[周宣王]]:[[周宣王]]不籍千亩,[[虢文公]]以为大讥,卒有[[姜戎]]之难,终损[[中兴]]之名。<ref>见《[[后汉书·卷六十一·左周黄列传]]》。</ref>《[[明世宗实录]]》中有史官评价[[周宣王]]:虽然[[周宣王]]云汉之侧身,常武之平淮,内有[[山甫]],外有[[申伯]],非不赫然称盛,然乐色而忘德,失礼而晏起,不籍千亩,南国丧师,料太原,杀杜伯,以致[[虢公]]谏不听,[[山甫]]谏又不听,所以[[中兴]]之美未尽焉。<ref>见《[[明世宗实录·卷四]]》。</ref> == '''文学形象''' == 在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周宣王]]于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中登场。[[周宣王]]从[[太原]]普查人口准备回[[镐京]]时,听到路边小孩童谣唱道“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预示后世有女子乱政。[[周宣王]]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严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督查此事。恰有山野妇女不明政令,进城兜售弓矢被杀。[[周宣王]]认为童谣之言已经被平息,不再追究。前785年,[[周宣王]]晚上做梦梦见有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七庙神主东去。[[周宣王]]大惊,知道谣言未除,于是以督查不力之罪杀[[杜伯]]。[[杜伯]]之友左儒劝谏[[周宣王]]不听,[[杜伯]]死后左儒随之自刎而死。[[周宣王]]在东郊游猎时,被[[杜伯]]、[[左儒]]的冤魂所发之箭射中,受惊吓患病而死。<ref>见《[[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周宣王闻谣轻杀 杜大夫化厉鸣冤]]》。</ref><ref>见《[[东周列国志·第二回·褒人赎罪献美女 幽王烽火戏诸侯]]》。</ref> == '''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 == [[周宣王]]继位于共和之后,在位46年,有观点认为[[周宣王]]继位于[[共和元年]],而[[张培瑜]]根据[[逨鼎]]铭文推断[[周宣王]]元年为前826年,[[朱凤瀚]]认为[[宣王]]元年在哪一年仍须斟酌,但「如依[[宣王]]元年为公元前826年的方桉,有至少11件铜器可排入宣王年曆中」。[[张闻玉]]等认为当时存在着两个[[宣王]]纪年的体系。下文列出史书及近人考证的看法: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史记)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周宣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西元 |前827年||前826年||前825年||前824年||前823年||前822年||前821年||前820年||前819年||前818年 |- ![[干支]]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 !周宣王||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 !西元 |前817年||前816年||前815年||前814年||前813年||前812年||前811年||前810年||前809年||前808年 |- ![[干支]]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 !周宣王||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 !西元 |前807年||前806年||前805年||前804年||前803年||前802年||前801年||前800年||前799年||前798年 |- ![[干支]]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 !周宣王||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 !西元 |前797年||前796年||前795年||前794年||前793年||前792年||前791年||前790年||前789年||前788年 |- ![[干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 !周宣王||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 |- !西元 |前787年||前786年||前785年||前784年||前783年||前782年 |- ![[干支]]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 |} </div></div> <div class="NavFrame" style="clear: both; border: 1px solid #999; margin: 0.5em auto;"> <div class="NavHead" style="background-color: #CCCCFF; font-size: 100%; border-left: 3em soli; text-align: center; font-weight: bold;">在位年与西曆对照表(张培瑜) </div> <div class="NavContent" style="padding: 1em 0 0 0; font-size: 100%; text-align: center;"> {| class="wikitable" style="text-align:center;" |- !周宣王||元年||2年||3年||4年||5年||6年||7年||8年||9年||10年 |- !西元 |前826年||前825年||前824年||前823年||前822年||前821年||前820年||前819年||前818年||前817年 |- ![[干支]] |[[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 |- !周宣王||11年||12年||13年||14年||15年||16年||17年||18年||19年||20年 |- !西元 |前816年||前815年||前814年||前813年||前812年||前811年||前810年||前809年||前808年||前807年 |- ![[干支]] |[[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 |- !周宣王||21年||22年||23年||24年||25年||26年||27年||28年||29年||30年 |- !西元 |前806年||前805年||前804年||前803年||前802年||前801年||前800年||前799年||前798年||前797年 |- ![[干支]] ||[[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 |- !周宣王||31年||32年||33年||34年||35年||36年||37年||38年||39年||40年 |- !西元 |前796年||前795年||前794年||前793年||前792年||前791年||前790年||前789年||前788年||前787年 |- ![[干支]] |[[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 |- !周宣王||41年||42年||43年||44年||45年||46年 |- !西元 |前786年||前785年||前784年||前783年||前782年||前781年 |- ![[干支]] |[[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 |} </div></div> =='''家庭成员'''== 父亲:周厉王 妻子:姜后,齐国国君之女。 弟弟:郑桓公,周宣王庶弟(一说周宣王母弟 ),郑国第一任国君。 儿子:周幽王,西周最后一位国君。 == '''参考书籍''' == *《[[史记]]》 *《[[诗经]]》 *《[[国语]]》 *《[[竹书纪年]]》 == '''注释''' == {{refbegin|2}} <div class="references-medium"> {{NoteFoot}} </div> {{refend}} =='''视频'''== ==='''周宣王下葬时阴森诡异, 不敢看下去'''=== {{#ev:youku|XMjgwMTMwNDU0OA|center}} ==='''周宣王下葬, 近臣嫔妃奴隶陪葬, 埋葬的马跑出去了!'''=== {{#ev:youku|XMjk5MzIxMjM2OA|center}} == '''参考资料''' == {{reflist|2}} {{中国皇帝|[[共和 (西周)|共和]]|子[[周幽王]]|[[周朝君主列表|周天子]]<br/>[[中国君主列表|中国君主]]|西周第11代<br/>前828年-前782年}} {{周朝王室}} [[Category:周朝君主|X]] [[Category:姬姓|J]] [[Category:西周政治人物]] [[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周]]
返回「
周宣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