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1.23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上海巴金故居 的原始碼
←
上海巴金故居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上海巴金故居''',巴金在上海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位于武康路113号。 [[File:巴金上海故居.jpg|缩略图|上海巴金故居 [https://youimg1.c-ctrip.com/target/tg/080/617/600/ca8810c8cc044681803ad61e2c149ac7.jpg 原图链接]]] ==基本信息== {| class="wikitable"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中文名称: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上海巴金故居 ! scope="col" |外文名称: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Former Residence of Ba Jin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建筑风格: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欧洲独立式花园住宅 ! scope="col" |优秀建筑: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地理位置: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上海徐汇区武康路113号 ! scope="col" |邮编: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200031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联系电话: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021-33685656-131 ! scope="col" |开放时间: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10:00-16:30(周一闭馆)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门票价格: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免费参观 ! scope="col" |网址: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http://www.bjwxg.cn www.bjwxg.cn]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 scope="col"| 微信号: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colspan=1 |bajinguju ! scope="col" |数字博物馆: |style="border: 1px solid darkgray;" |http://www.bjwxg.cn/3D/ |} ==故居简介== 上海[[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是一幢二层带阁楼的花园式洋房。始建于1923年,于1948年改建。最初的房主是英国人毛特宝·林海,房子曾为前苏联驻沪领事馆商务代表处。它由一栋主楼、两栋小辅楼和一个花园组成,总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左右。主楼是一座花园住宅,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1955年9月巴金从淮海坊迁入此处,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他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ref>[http://sh.bendibao.com/tour/20111211/66320.shtm 上海巴金故居地址与交通]</ref> 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交织着巴金后半生的悲欢。在这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被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本散文集,还翻译了《往事与随想》等文学名著,尤其是《随想录》也完成于此。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关于这座房子及其发生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回忆文字,这里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也是几代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1950年代,巴金在这里接待了学者萨特、波伏瓦,还有朋友沈从文、曹禺、柯灵、唐弢等。“文革”时,妻子萧珊去世,巴老也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把自己锁在武康路寓所北辅楼面积不到三平方米的保姆间里,重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 ==故居修缮== 2005年10月17日巴老去世,10月20日第八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召开,会上提议把巴金故居改建成博物馆。翌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冯骥才、梁晓声、贾平凹和张抗抗等人在全国政协会上递交了《建议在上海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的提案,提案建议: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的住宅原址建立巴金故居博物馆,完整保存展示巴金生活写作的环境和场景,以图片、实物、声像向参观者介绍这位文学大师的生平事迹。2007年11月下旬,上海市作家协会在第八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巴金纪念馆,对巴金的资料进行抢救性收集和研究。同年12月13日,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正式启动巴金故居纪念馆筹建工作,由市作家协会为建设主体,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具体工作。随后,上海市作家协会成立巴金故居(筹),会同上海市作家协会办公室一起开始巴金故居的筹建工作。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物资料,为日后的故居开放做了准备。2011年6月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初步完成。 2011年7月,徐房建筑实业公司对故居全面修缮,修缮方采用了“修旧如旧”的原则。不仅屋内原有的木门、木楼梯、吊灯、金属门窗把手均予以完整保留,对主楼屋顶作防水层修补后,再使用与原材料相近的瓦片翻新;巴金会见客人的沙发、写作的桌子、放书的书架,也逐一按原样置放。目前完成的巴金故居房屋外立面在1982年大修时采用卵石修补过,但色泽和大小与原材料有明显偏差,这次施工人员专门挑选与原来的细卵石相近的材料,使外立面恢复了原有的色泽样貌。 2011年12月10日,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完成修缮和整理工程,重开大门,即日起向公众免费开放。巴金故居不只是一幢房子、一座故居,无论是空间布置、图书摆放、生活用品陈列还是灯光布置等,都把博物馆陈列方式和日常生活形态结合起来。文学爱好者就此可以进入巴老生前的世界,接触巴老生前写作、会客、生活的场景。 '''故居将成全方位文化机构''' 修缮完毕的巴金故居是一座风格简朴的花园住宅,包括一座主楼、南北两侧辅楼和一个花园,作家的生活环境、工作场景,故居内家具、图书、资料等都得以完整保存,再现巴金生活、写作的场景和氛围。在巴金故居里,最多的是书。客厅、书房、阁楼、阳台上放置着整面墙的书柜。在巴金的卧室里,一切都保持着巴老生前起居时的状态。床头上夹着朴素的红色台灯,床头柜上放着装在皮套里的老式收音机,床头还留有白色木头扶手支架。 据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介绍,2008年至2011年,巴金故居的负责方协助巴金家属开始陆续整理图书、书画、手稿、家具、生前用品等文献资料。经过初步整理,巴金收藏的各文种图书就有近4万册,内容广泛,包括大量中外作家签名本和初版本等。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书稿、书信、文献、照片档案资料超过10万页(件)。另外,巴金生前使用过的家具、器物、衣物等各类生活用品也都保存完好。 负责修复筹备工作的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说,因为居住时间长达半个世纪,这里保存着巴金先生相当完整和连续的文献资料,这在所有名人故居收藏中,非常罕见。目前,巴金故居中收藏的文献资料年代从1920年代一直延续至21世纪,是中国现代文学半个多世纪的见证。 根据规划,巴金故居还将整合巴金研究资源,设立巴金文献资料收藏中心、巴金研究中心、巴金文化活动交流中心等专业中心;除了收藏巴金本人的资料和举办相关活动外,还将积极收藏同时代作家的文献资料,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使巴金故居成为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机构。 '''一座真正的作家故居''' 2011年12月10日,第10届巴金学术研讨会同时在上海召开,88岁的画家黄永玉特地在家人陪同下来到上海参加研讨会,参观并不陌生的巴金故居。在巴金故居门厅口挂着一幅竖着头发的巴老肖像画,作者就是黄永玉。当黄永玉受邀为巴金故居作一幅巴老肖像时,黄永玉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画竖着头发的巴老。在研讨会上,黄永玉说,“就是要画出心中的巴老”,“我喜欢巴老这张古典的与众不同的面孔。”画上题着黄永玉为巴老写的一首诗《我是谁?》,通过层层设问,两代人在对话。黄永玉回忆说,他第一次见巴金是1946年底和黄裳、汪曾祺一起去的,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巴金的沉默、不善言辞。“他写的书,他翻译的书,我几乎都读过,我认识新世界得益于他的书最多。”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现在是巴金文学研究会会长,在昨天的研讨会上,他回忆说,他第一次去武康路113号见巴金是在大三时候,“这座小楼对我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存在。”“武康路113号不仅是巴老居住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 在会议间隙,所有与会者都得到邀请去参观巴金故居,巴金女儿李小林则在故居门口做起志愿者带领大家参观。巴金故居不只是一幢房子、一座故居,无论是空间布置、图书摆放、生活用品陈列还是灯光布置等,都把博物馆陈列方式和日常生活形态结合起来,首批参观者都非常满意。参观中,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说,“这才像个真正的作家故居博物馆,就算放在西方的作家故居博物馆中,也是拿得出手的。” ==故居数字博物馆<ref>[http://www.bjwxg.cn/show-6-2257-1.html 巴金故居数字博物馆(测试版)正式上线]</ref>== 2013年5月18日9时,巴金故居数字博物馆(测试版)[http://www.bjwxg.cn/3D www.bjwxg.cn/3D]正式上线。游客可透过全3D视角体验参观故居,同时还能游览到平时不对公众开放的外廊区域、三楼藏书室等。重点展品配以解说词(点击带有i的蓝色小圆圈图标),让你了解更多展品细节与背后的故事。 [[File:故居数字博物馆.jpg|920px|center|[http://www.bjwxg.cn/3D/]]] ==故居视频== 探访巴金故居:触摸上海文学之魂 {{#iDisplay:a071310mwlx|480|360|qq}} {{#iDisplay:8dr3iJEM3K1&stag|480|320|qq}} ==故居图片<ref>[http://photo.eastday.com/2011gqhd/20111201_7/index.html 巴金故居修缮竣工对外开放]</ref>== <gallery> 巴金上海故居1.jpg|二楼巴金书房。故居中放在最突出位置也是最多的是书,古今中外的都有。巴金毕生的著作已全部收入《巴金全集》26卷。他精通法、俄、日、英等国语言,其中俄文和法文译作最多,全部译作也已结集为《巴金译文全集》10卷。 巴金上海故居2.jpg|这就是巴老在《随想录》中经常提到的“太阳间”,因阳光充足而得名。原来是开放式的敞廊,后增添了门窗,窗下有一台小缝纫机,廊下还放置著一张小桌,巴老就在这架缝纫机和小桌上完成了《随想录》的最后两集——《病中集》和《无题集》。 巴金上海故居3.jpg| 巴金上海故居4.jpg| 巴金上海故居5.jpg|巴金收藏的各时期徽章,标示着这位世纪老人所走过的风雨历程。 巴金上海故居6.jpg| 1982年3月15日,意大利驻华大使塔马尼到上海寓所宣布:1982年“但丁国际奖”将授与巴金。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巴金星”。 巴金上海故居7.jpg|一楼客厅 巴金上海故居8.jpg| 巴金上海故居9.jpg| 巴金上海故居11.jpg| 巴金上海故居12.jpg| 巴金上海故居13.jpg| 巴金上海故居10.jpg|二楼巴金卧室。里面放置著三张床,正中间的大床是巴老的睡床,旁边的是他外孙女端端的小睡床。巴老曾在《再说端端》中这样描述:“每天清早她六点起床后就过来给我穿好袜子,轻轻地说声‘再见’,然后一个人走下楼去。……她不会想到每天早晨那一声‘再见’让我的心感到多麽暖和。” 巴金上海故居14.jpg|一幢二层带阁楼的花园式洋房散发着安静祥和的气息,园内的草坪依然一片翠绿,而四周恢复了原来的竹篱笆,树木花草都予以专业的修剪养护。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并定居于此长达半个世纪。自1923年春至上海,巴金在沪数次迁居,这里是大半生漂泊生涯的巴金最幸福、安稳的家。 巴金上海故居15.jpg|一楼餐厅,按照巴金妻子萧珊当年亲手布置的样子来陈设,以前常有巴老的亲朋好友前来聚餐。左手边靠墙立著一架钢琴,是萧珊用她第一部翻译作品《阿西亚》的稿费买给女儿的。钢琴上还放有巴老一家的全家福,对面墙上悬挂著巴老儿子李小棠一岁时的照片,整个餐厅完整再现了巴老一家温馨的生活图景。 巴金上海故居16.jpg|武康路113号,巴金曾在这住了四十多年,这是巴老在上海最后的寓所,也是他在上海住得最久的地方。 上海巴金故居17.jpg|巴金先生的手模。在这里你可以和巴老先生掌掌相对,感受巴老的魅力,体验巴老的生活,从巴老的生活中品位生命的趣味。 上海巴金故居18.jpg|这是黄永玉先生赠送给巴金故居的铜像。黄永玉是巴金的老朋友,曾经多次到此探访巴老,对巴老怀有极深厚的感情。铜像是一个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受难者,却张开怀抱,尽情地拥抱新世界,让我们放佛看到了巴老对待生活的乐观与积极。<ref>[https://www.toutiao.com/i6540472546611954189/#p=10 上海市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万千读者心目中的文学圣地!]</ref> 劫后的笑声.jpg|1978年1月10日,祁鸣的相机定格了柯灵、王西彦、张乐平、孔罗荪、师陀等亲朋好友在“十年浩劫”后与巴金欢聚一堂、谈笑甚欢的历史瞬间。这张照片随后被命名为《劫后的笑声》,被全国各地报刊多次转载,引起极大反响。<ref>[http://sh.qq.com/a/20141105/007563.htm 重温理想之光 巴金11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启动]</ref> 武康路04.jpg| 武康路01.jpg| 武康路02.jpg| 武康路03.jpg|上海市第三批优秀历史建筑,武康路113号。花园住宅,曾为苏联商务代表处。1923年建造。假三层,细卵石墙面,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为敞廊,上为跌檐式山墙;北立面入口设带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上海市人民政府1999年9月23日公布。 巴金故居微信.jpg|上海巴金故居微信<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4NTMzNQ%3D%3D&chksm=8b7b3e14bc0cb7024fca2749a375c7540b1ddbc6c48231be84787fc922337560de0a37449b3e&idx=3&mid=2654307852&scene=21&sn=c240fc08af907a5b7a7ca0c5b77cf8d5 品读 | 萧珊:沪港途中 ——旅途杂记一]巴金故居</ref> </gallery> ==故居素描== <gallery> 《巴金故居》素描画02.jpg|巴金故居外景之一:巴金故居位于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一家在此居住了半个世纪。他在这里创作、翻译了大量文学作品,包括晚年著名的“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2011年12月1日,巴金故居对外试开放。 《巴金故居》素描画01.jpg|巴金故居外景之二:巴金故居由一栋主楼、两座辅楼以及花园组成,主楼为假三层洋房,楼内客厅、餐厅、卧室、太阳间、书房灯现均按主人生前原貌布置。半个多世纪以来,这座小院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巴金故居》素描画08.jpg|巴金故居.客厅:客厅是巴金先生会见中外宾客,与亲朋好友欢聚、畅谈之所。众多中国现代文化界名人以及国际友人都曾是此地的座上宾。晚年的巴金先生喜欢坐在靠窗的小桌旁倾听友人们高谈阔论。 《巴金故居》素描画07.jpg|巴金故居.餐厅:热情好客的巴金夫妇曾在这个餐厅宴请过大量中外宾朋、文化名人。“文革”前,这个餐厅里主宾欢聚一堂的时候,女儿小林会在旁边的钢琴上演奏助兴。 《巴金故居》素描画03.jpg|巴金故居.南辅楼:南辅楼一楼原是作为储藏室使用,现已改造成为游客服务中心。二楼为1982年故居修缮时加盖,为巴金的藏书室之一,现为巴金故居会议室。 《巴金故居》素描画09.jpg|巴金故居.北辅楼:巴金故居北辅楼一楼右侧房间原为锅炉房。左侧的车库一直被巴金先生作为藏书室使用。现为多媒体视听室。北辅楼二楼近楼梯处小房间原为保姆室,“文革”后期巴金曾藏身此处翻译屠格涅夫的《处女地》和赫尔芩的《往事与随想》。北辅楼现为故居办公地点。 《巴金故居》素描画04.jpg|巴金故居.二楼阳台书桌:二楼阳台书桌上放置着一帧萧珊的黑白照片。照片既寄托了老人美好的回忆,又承载了老人对含冤早逝的爱侣的深深怀念。照片旁边放着托尔斯泰的铜质浮雕小像。巴金一直以托尔斯泰为镜,“追求他后半生全力追求的目标:说真话,做到言行一致”。 《巴金故居》素描画05.jpg|巴金故居.二楼上三楼楼梯一角:从这个楼梯上去,就是巴金先生的藏书室。藏书室由过道、书库和阳台三部分组成。巴金先生珍藏的部分图书资料以及大量与读者、朋友之间的往来书信,均收藏于此。 《巴金故居》素描画06.jpg|巴金故居.太阳间书桌:老年行动不便的巴金先生经常在这个阳光充足的太阳间散步、思考、写作。在窗下的小缝纫机上,巴金先生写作了《随想录》的后半部分... 《巴金故居》素描画10.jpg|巴金故居.拱门:主楼正门为设券心石的半圆形拱券,风格简朴大方。巴金先生平易近人,直到耄耋之年,扔保持着亲自到这个门口迎送到访客人的习惯。 </gallery> 以上图片来源:<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a22fea0102v76h.html 《巴金故居》素描画]冰色佳缘的博客</ref> ==武康路== [[武康路]]位于上海徐汇区,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梧桐婆娑。由于“名人旧居”密集,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巴金故居位于武康路113号,以此为中心辐射的名人故居包括黄兴、陈立夫、宋庆龄、孙道临等历史名人的旧居。 ==视频== <center> {{#iDisplay:8dr3iJEM3K1&stag|480|320|qq}} </center> ==参考资料==
返回「
上海巴金故居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