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交通流量指在單位時間內,通過道路上的某一地點或者某一斷面實際參與交通的參與者的數量。又稱作交通流量或者流量。參與者包括機動車、非機動車和行人,因而交通量可分為機動車交通量、非機動車交通量和行人交通量。但在沒有特殊說明的情況下,交通量都是指機動車[1]交通量,並且是指單位時間內來去兩個方向上的車輛數。是道路截面實際通行能力的測算指標,也是道路分級和確定道路等級的主要依據。在實際應用的交通流量中其表示方法有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時交通量和設計小時交通量。
簡介
交通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道路某斷面的交通流量(即單位時間通過道路某斷面的車輛數目)。其具體數值由交通調查和交通預測確定。交通調查、分析和交通預測是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現狀評價、綜合分析建設項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礎,也是確定公路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技術等級、工程設施、經濟效益[2]評價及公路幾何線形設計的主要依據。可見,交通調查、分析及交通量預測水平的高低,尤其是預測的水平、質量和可靠程度,將直接影響到項目決策的科學性和工程技術設計的經濟合理性。
交通量是一個隨機數,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的現象,稱之為交通量的時空分布特性。
交通量的空間分布特性:它除了隨時間而變化外還隨空間位置的不同而變化。這種隨空間位置而變化的特性稱為空間分布特性,一般是指同一時間或相似條件下,隨地域、城鄉、路線、方向、車道等的差別而變化的情況。
表示方法
平均交通量
指某一段時間內交通量的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交通量有:
(1)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即一年的總交通量除以該年的總日數;
(2)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即一月的總交通量除以該月的總日數;
(3)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即一周的總交通量除以一周的總日數7;
(4)平均日交通量(ADT),即某一段時間內的總交通量除以該段時間的總日數。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年平均日交通量是規劃道路和交通設施,確定道路等級的依據。用作道路、交通設施規劃,確定道路等級以及論證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可行性等的依據。其他常用的平均交通量可換算為年平均日交通量。
高峰小時交通量
在連續的一個小時內交通量出現高峰時的總交通量。
(1)在一天的上、下午各有一個高峰值(在郊區公路上,有時一天只有一個高峰值),交通量出現高峰值的那個小時,稱為高峰小時;
(2)高峰小時內的交通量稱為高峰小時交通量。高峰小時交通量與日交通量之比為高峰小時流量比。
對高速公路、隧道及道路交叉口等,尚有必要考察高峰小時內交通量分布的均衡情況,這常用高峰小時係數表示。
設計小時交通量
為擬訂道路(主要是城市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公路)、交通設施的設計指標而定的交通量,一般採用設計年限最後一年的預期第30位小時交通量。第30位小時交通量是一年中按小時連續測得的8760個小時交通量從大到小順序排到第30位的交通量。這個交通量與年平均日交通量之比K較為穩定。在美國,按道路類別及其所在地區的不同,K值為12%~18%。在中國幹線公路上,K值為11.3%~15%。在取得設計年限最後一年的預期年平均日交通量之後,很容易算得設計小時交通量,即對雙車道道路,設計小時交通量取雙向交通量;對單向兩條車道以上的道路,取單向交通量作設計交通量,則上式須再乘以交通量的方向不均勻係數。
觀測方法
為取得道路交通量現狀資料而作的現場觀測。可分別在實計測站和縮計測站進行。實計測站設在各地區有代表性的各種幹道的代表性路段上或主要道路交叉口上,進行長時期的連續觀測。用實計測站的長期觀測資料,可分析月、日換算係數。縮計測站設在與實計測站所處幹道性質相近的幹道上或同一幹道的不同路段上,選擇能夠反映交通量各種時間變化的代表性日期進行抽樣觀測。觀測交通量時,計數的時間間隔一般取一個小時;需要時可把高峰小時的計數時段取得更小(15分鐘或5分鐘);設有信號的道路交叉口流量觀測的計數時段宜與信號周期時長相匹配。
交通量觀測方法有人工觀測、自動計數儀觀測、高空攝影觀測及乘車觀測等。人工觀測可按需要詳細區分車型和行車方向進行,並可進行各種特殊需要,如車道使用率、受阻車輛數、對交通標誌的遵守率等的觀測。人工觀測需要大量人力和經費,而且不能長期連續觀測。實計測站一般多用計數儀觀測。計數儀主要由各式探測器與記數器(或顯示器)組成。探測器有氣動、光電、雷達、超聲波、壓電和電磁等形式。目前計數儀還不能詳細區分車型和轉彎車輛,所以在使用受到限制的場合,如觀測交叉口的轉彎交通量等,要由人工配合觀測。高空攝影觀測是用電影機攝取影片,把影片圖象投放出來後,再由人工計數交通量。這種方法需要成套專用設備,既費時,又費錢,且只能作短時的觀測,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參考文獻
- ↑ 2020全國機動車駕駛教練員職業技能鑑定 ,搜狐,2020-09-12
- ↑ 專案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分析報告 ,搜狐,2022-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