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元代雜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元代雜劇,又稱北雜劇,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傳統戲曲形式。形成於宋代,繁盛於元大德年間(13世紀後半期–14世紀)。 元雜劇的主要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等。 [1]

[]

元雜劇的主要代表作有:《竇娥冤》《倩女離魂》《漢宮秋》《梧桐雨》等。內容以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為主,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主線明確,人物鮮明。其結構上最顯著的特色,是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

簡介

元雜劇的形成是中國歷史上各種表演藝術發展的結果,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元雜劇又稱北雜劇、北曲、元曲。 元雜劇是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直接影響之下,融合各種表演藝術形式而成的一種完整的戲劇形式,並在唐宋以來話本、詞曲、講唱文學的基礎上創造了成熟的文學劇本。這比之以滑稽取笑為主的參軍戲或宋雜劇可說已起了質的變化。 作為一種成熟的戲劇,元雜劇在內容上不僅豐富了久已在傳統民間傳唱的故事,而且廣泛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喜愛的文藝形式之一。 金滅北宋、元滅金的過程,同時是北方人民反抗女真、蒙古人的過程。人民反抗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艱苦鬥爭,要求有戰鬥性和群眾性較強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而構成戲曲藝術的各種因素到這時已經過長期的醞釀而融為一體。 這樣,元雜劇就在金院本和說唱諸宮調的基礎上,由於現實的要求、群眾的愛好,大大擴大了題材和內容,展開了中國戲曲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元社會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文人也發生分化。特別是元初,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又沒有恢復科舉制度,中下層文人的仕進道路大大縮小了,生活跟着下降。除了少數依附元朝統治者的官僚外,大多數文人和廣大人民同樣受到殘酷的迫害,因此,他們和人民的關係比較密切。部分文人和民間藝人結合,組成書會。他們一方面學習民間藝術的成就,同時又把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雜劇的創作。書會的組織,民間藝人和文人的合作對元雜劇的興盛起了推進的作用。 宋元城市經濟的發展為雜劇的興盛準備了充裕的物質條件。適應統治階級宴樂和廣大市民的文化要求。 同時,在農村也常常開展戲曲活動,晉南地區現存的舞台、壁畫便是很好的證明。元代戲台在晉南普遍存在,現已初步鑑定了晉南的襄汾、臨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的元代戲台八處。又山西洪趙縣明應王廟內的元代雜劇演出壁畫,帳額上端題作「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 節日、廟會是農村的演出日,一些著名演員也經常到各地作場。這樣就保持了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同廣大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繫。 此外,元朝的疆域廣大,交通發達,密切了國際和國內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對雜劇的興盛也有一定的作用。元代的戲曲藝術稱元雜劇。 元雜劇的「唱」、「雲」、「科」是它的藝術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劉玄德醉起黃鶴樓》中用了民間舞隊舞《村田樂》,《追韓信》中用了跑竹馬等。元雜劇中這種插入性舞蹈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祿山的《胡旋》舞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舞等。 元雜劇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許多舞蹈因素,如各種器械舞、對打、翻跟斗、撲旗踏蹺等。另有一些劇如《小尉遲》中有「做調陣子科」、《馬陵道》中有「卒子擺陣科」,這是一種隊形舞蹈。 元雜劇中其他做工,逐漸演變為程式化的舞蹈動作,用以表現人物情態,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慘打悲的科」等。當時的雜劇藝人,還給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動作起了名字,如「撲紅旗」、「拖白練」、「踏蹺」等。 中國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國固有的宗教,自東漢以來,由印度傳入的佛教大興,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 東漢桓帝,祠佛「做倡樂,以求福祥」;北魏洛陽的景樂寺,設女樂,「歌聲繞樑、舞袖徐轉」;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樂」等,名為正樂,是宣傳佛法的。 唐代十部樂之一的《西涼樂》中,有《于闐佛曲》,宋代宮廷隊舞中有菩薩獻香花隊,也都是宣揚佛教的樂舞。 元代以信仰薩滿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為主,在元朝的宮廷隊舞充滿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宮廷隊舞,共分4隊,元旦用《樂音王隊》,天壽節用《壽星隊》,朝會用《禮樂隊》,宣揚佛法用《說法隊》。每隊分10個小隊。在《樂音王隊》的10個小隊中,引隊是樂隊,有兩個婦女隊,一奏長春柳之曲,一執特丹花舞,在第10小隊中還有婦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餘都是男子隊舞,扮成神鬼相。在《說法隊》中還有扮成八大金剛相的舞蹈。此外,還有《寶蓋舞》、《日月扇舞》、《幢舞》、《傘蓋舞》、《金翅鵬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元朝最著名的贊佛舞蹈,是元順帝時創製的《十六天魔舞》,名為贊佛,實為娛人,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秘戒的宦官才准觀看,並嚴禁民間演出。 產生條件 元雜劇的興起和繁榮有多種條件和因素:前代各種戲曲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雜劇形式上的各種借鑑,眾多文人參預戲劇活動促進了劇本創作的繁榮,很多著名演員的出現也有助於雜劇的興盛。 當時戲劇演出的廣泛,上自宮廷,下至平民社會,觀賞戲劇演出成為一種娛樂習慣,演出的商業化帶來的競爭性,也是雜劇興盛的原因之一。 而從文學劇本方面說,主要的一個因素是湧現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聯繫的新型作家。他們有的是「書會才人」,有的是「職業演員」,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 這種身份和社會地位,決定了他們的作品能夠真實地反映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和生活願望,也決定了作品的藝術成就的普遍提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