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安徽博物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安徽省博物馆)
前往: 導覽搜尋

安徽博物院又名安徽省博物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歷史、社教為一體的省級綜合類博物館,舊館(封閉修繕中)位於合肥市安慶路268號,占地面積約70畝,新館位於合肥市懷寧路268號,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

歷史沿革

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在合肥建立的合肥科學館、皖北文管會和在蕪湖建立的蕪湖科學館、皖南文物館。1953年4月23日,這些機構合併,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成立。1954年8月,面積11580平方米的陳列大樓開始興建,1956年2月工程竣工,同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安徽省博物館,2010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2011年9月29日新館建成開放。現藏文物近22萬件[1]

簡介

安徽省博物館成立於1956年11月14日,是當時全國四大樣板館之一。2010年12月28日更名為安徽博物院。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同志視察安徽省博物館時發表了重要講話: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 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李先念、葉劍英、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來館視察,陳毅同志題寫了館名。跨入新世紀,2010年5月17日,江澤民同志視察了安徽省博物館並親筆題詞。安徽省博物館也成為毛澤東主席唯一視察過的並就博物館事業作出指示的博物館,也是黨的三代領導集體核心視察過的博物館。

建館以來,安徽省博物館以文物資源為基礎,陳列展覽為平台,文保科研為推力,宣教服務為保障,躋身國家一級博物館行列,獲評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展陳大樓被省政府納入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省博物館現藏文物近22萬件套,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銅器、楚國貨幣、漢畫像石、文房四寶、元代金銀器、新安書畫、徽州雕刻和古籍善本、徽州契約文書、潘玉良美術作品等類別。在文物保護工作中創造的去除青銅器上的粉狀銹的「局部電蝕法」,運用激光全息技術對青銅器和陶、瓷器進行無損探傷的「激光全息文物無損檢測法」技術等曾在業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後者榮獲文化部科技成果表揚獎和安徽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古舊字畫裝裱修復、青銅器修復、碑刻保護拓片等技術力量雄厚。

1994年安徽省博物館打破「通史」式陳列的舊體系,推出大型系列專題陳列《安徽古代文明陳列》,被全國文博界譽為具有推廣意義的「安徽模式」。2007年,獨具地方特色的《徽州古建築陳列》榮獲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02年開始,安徽省博物館組織宣講小分隊,走進機關、院校、社區進行博物館知識宣講,引起很大反響。2008年3月免費開放以來,引進、主辦、承辦各類展覽百餘個,舉辦專題講座和宣講近百場,接待觀眾、聽眾逾200萬人次。

2001年,安徽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決定保留老館,規劃新館。2005年12月,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為主的文化博物園區項目正式立項。2006年,省財政撥專款完成對老館建築的維修改造。2007年1月16日,安徽省博物館新館奠基,新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展覽面積1萬平方米,建築造型體現了五方相連、四水歸堂的徽派建築獨特風格。

2011年9月29日建成開放。推出1個基本陳列--《安徽文明史陳列》[2],4個特色專題陳列--《徽州古建築》、《新安畫派》、《安徽文房四寶》和《江淮擷珍》。老館同時對外開放,以《安徽古生物陳列》、《潘玉良美術作品陳列》、安徽近現代史以及建國以來安徽省經濟文化建設成就展為主要內容。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1956年到2011年,半個世紀櫛風沐雨,萬件珍寶文化惠民。兩館共建,雙葩並蒂,不僅標誌着安徽博物院在硬件設施上躋身國內先進館行列,更會促進省博物館營運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為更好地保護歷史遺產,宣傳安徽地域文化,提升安徽文化整體實力作出更加積極的努力。

視頻

安徽博物院 相關視頻

這裡是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的三大鎮院之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