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農經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小農經濟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專有術語。

漢字,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1]。千百年間,它經歷了「甲金篆隸草楷行」的發展[2]。從記錄的工具到藝術的載體,它的身上,傾注了無數先人的心血。

名詞解釋

小農經濟,就是指以個體家庭為生產、生活主要單位的經營方式。實行精耕細作,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實行「男耕女織」。農業經營規模也不大,它是中國農村的主要經營方式。

中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在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普及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之後。小農經濟隨着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三種不同的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小農經濟。

小農經濟的形成

形成時間: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是其基本特點。自耕農的經營方式和佃戶的租佃經營,都屬於小農經濟。

形成原因:

1、從生產力的角度看,鐵農具的出現和牛耕的逐漸推廣;

2、從生產關係的角度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確立。

小農經濟的解體

鴉片戰爭後,在外國商品的衝擊下,傳統的經濟結構發生了變化,小農經濟開始解體。

小農經濟解體的表現:耕織分離、紡織分離、農產品日益商品化。

鴉片戰爭後,洋紗首先湧入中國東南沿海的市場。因其質優價廉,取代土紗,使中國家庭棉紡織業的「紡」與「織」分離。隨後,洋布輸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國農家的「織」與「耕」分離。這樣,越來越多的農民購買洋紗洋布,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但在中國大部分農村,自然經濟仍然占統治地位。

列強大量收購中國的農副土特產品,其中以絲、茶為大宗它們操縱着絲、茶市場,使中國絲、茶生產服從於國際市場的需要,日趨商品化。絲、茶等農產品大量出口,減少了它們在農業經濟中的自給自足的成分。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也同時瓦解着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

小農經濟解體的過程:小農經濟的解體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且存在地域的不平衡性。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傳統意義上的小農經濟才完全瓦解。

三大改造完成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又叫農業合作化運動。從1951年12月開始,黨中央頒發了一系列的決議,規定了我國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到1956年底,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歷了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三階段後基本完成,全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96.3%。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3年11月開始至1956年底結束,全國90%以上的手工業者加入了合作社。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從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進行。黨對之採取了「和平贖買」的政策,通過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逐步將其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而且將所有制改造與人的改造相結合,努力使剝削者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小農經濟的特點

1、自足性:生產的主要目的是滿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納賦稅。

2、分散性: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為主的經營方式

3、封閉性: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除鹽鐵外,一般不外求。

4、脆弱性:是一種規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禦天災人禍能力差的,落後的小生產模式。

5、落後性:小農經濟的狹小生產規模和簡單的性別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

6、保守性:相對簡單的生產工具,長期不變的生產技術和容易滿足的社會心理狀態。

對小農經濟的評價

地位:是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兩千多年中國封建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

積極影響:

①有利於推動農民提高農業生產技術,促進古代精耕細作技術的發展,有利於封建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小農經濟的穩定也保障了封建國家的財政收入和政治穩定。

③奠定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經濟基礎,保障了中華文明的傳承性和延續性。

消極影響:

①小農經濟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封閉性和落後性,這些特點使之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明清時期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②隨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併的加劇,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農經濟下,人們只有通過對自然的過度索取來解決這一矛盾,從而導致生態環境惡化。

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的區別

自耕農經濟是指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比如封建社會時期的社會經濟情況就是小農經濟占主導,現在偏遠農村的農村,也都大量存在這種經濟現象。而現在的這種經濟會引導成為城市主流經濟,也就是城市農業,實現城市自耕農,但小農經濟並不完全等同於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強調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而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三者都在中國古社會長期存在着,並且在很長時間內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區別。

第一,從產生上看,自然經濟產生最早,應該產生於原始社會,原始農業產生後,自然經濟就存在了。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時期,隨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業產生了,小農經濟也就出現了。自耕農經濟也是產生於春秋時期,隨着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自耕農經濟產生。

第二,從消亡上看,自然經濟在鴉片戰爭後開始解體,後來逐漸被商品經濟吞食,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農業經濟仍然帶有一定的自然經濟性質。小農經濟也是在鴉片戰爭後開始解體,到1956年,隨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國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隨着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小農經濟在一定程度又有所恢復,但今天的農民經濟也不完全等同於古代的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在封建時代是隨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斷生產和衰退,到1956年三大改造的時候完全消失。

第三,從內涵上看,自然經濟主要指與外界幾乎沒有任何產品的交換,生產的產品主要供生產者使用。小農經濟強調的是規模比較小,土地數量少,工具落後並且很難改進,沒有擴大再生產的能力。自耕農經濟則是擁有耕種土地的所有權。

第四,從對立面上看,與自然經濟對立的是商品經濟,並且兩者長期共存,互為消長。與小農經濟對立的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與自耕農經濟對立的是租佃經濟。

在長期的封建時代,三者也有許多相同之處:

第一,封閉性,三種經濟都很少與外界進行產品以及技術的交流。

第二,保守性,三者都很難進行技術革新和改造,長期墨守成規,因循守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