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生態循環農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生態循環農業是中國的經濟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生態循環農業

看會農業,簡單地說,就是在良好的生態條件下所從事的「三高農業(高產量、高質量、高效益)」。它不單純地着眼於當年的產量,當年的經濟效益,而是追求三個效益(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高度統一,使整個農業生產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把人類夢想的「青山、綠水、藍天、生產出來的都是綠色食品」變為現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世界上一些農業發達國家出現了生態農業,引起了各國普遍重視,且發展勢頭很快,大有不可阻擋之勢。歐洲生態專家威利·德沃爾德預言,由於歐洲經歷了可怕的「瘋牛病」,在5、6年內全世界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估計生態農業產品將會比現在增長10%。 生態農業是伴隨着整個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而逐步形成的一種全新農業。為了搞好生態農業建設,一方面要注重總結與推廣我國傳統農業中適於生態農業的經驗和做法,比如:合理輪作、種植綠肥、施用有機肥、橫坡打攏、修建水平橫田等等。這些都是廣大農民十分熟悉並且願意接受的措施;另一方面,要加緊研究與大力推廣先進的生態農業新技術,如:為了減少白色污染而研製的光解膜、生物農藥、生物化肥、秸稈還田、節水灌溉等等。實踐表明:在生態農業建設中,只有兩個方面的措施結合起來了,效果才能更好。 生態農業即生態循環農業,可以說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農業。因此,要完成這項十分繁雜而又艱巨的任務,必須堅持「農林牧副漁並舉,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的原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搞好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地推廣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模式。實踐表明,不管哪種生態農業模式?都要突出抓好三大主體措施,這就是採用生物措施(如:植樹、種草、增種綠肥等),工程措施(如:大江大河治理,在坡耕地上修水平梯田等),耕作栽培措施(如:合理輪作、深松少耕、橫坡打攏、秸稈還田、增施農肥等)。這三大主體措施是相輔相承,缺一不可的。

農業生態系統的特點

1.農業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生物與人類社會生產活動交織在一起的複雜的大系統,它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生物物質生產過程。所謂「自然」再生產過程,是指種植業、養殖業與海洋漁業等,實質上都是生物體的自身再生產過程,不僅受自身固有的遺傳規律支配,還受光、熱、水、土、氣候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即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經濟再生產過程,是指農業生產是按照人類經濟目的進行的,投入和產出,受到經濟和技術等多種社會條件的影響和制約,即受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人類從事農業生產,就是利用並促進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再通過動物飼養,以提高營養價值,使農業生態系統為社會儘可能多地提供農產品。同時,人類運用經濟槓桿和科學技術來提高和保護自然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益。

2.發展農業,必須處理好人、生物和環境之間的關係。要按照生物與環境相統一的基本規律來指導和發展農業生產。種植業和林牧漁業生產都是生物體的再生產過程,各自與其環境之間建立了多種類型的「自然」的生態系統。只有生物與非生物環境之間相互協調、相互適應,農業生產才能獲得最優化的效果。所謂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反其道而行之,則勞而無獲。農業生產是一個能量與物質流通過程,無論能量與物質提供者的環境條件或者是生產者的生物體,在一定時空條件下,它們的生產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其極限,就會造成生態平衡的破壞,使自然資源衰退,農業生產下降。由於捕撈強度過大,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再生能力,致使我國主要海洋經濟魚類的資源日趨枯竭。同樣,在耕地利用上,忽視養用結合,以致土壤肥力嚴重衰退,引起土壤退化。在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隨着商品流出農業生態系統之後,就必須從外界投入足夠的物質和能量,才能保持其平衡。因此,對農業資源不能只顧利用,不斷索取,必須加以保護,使之休養生息,才能促進資源增殖,提高農業產量。

3.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人工生態系統,促進農業現代化建設。農業生產是一個以自然生態系統為基礎的人工生態系統,它遠比自然生態系統結構簡單,生物種類少,食物鏈短,自我調節能力較弱,易受自然氣候、病蟲害、雜草生長的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很大程度上受自然環境的約束,因而應創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才能取得較佳的經濟效益。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有賴於森林、草原、水域等生態系統的支持、保護和調節。農業生態系統就其生產力來說應當比自然生態系統更高,因此除太陽輻射外,還必須加入輔助能,如農機、化肥、農藥、排灌、收穫、運輸、加工等,通過人類的勞動和管理。只有不斷地調整和優化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才能以較少的投入,得到最大的產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建立一個合理、高效、穩定的農業生態系統。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