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稀缺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稀缺性是一個專有名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稀缺性是指在獲得人們所需要的資源方面所存在的局限性,即資源的供給相對需求在數量上的不足。從理論上來說,它可以分成經濟稀缺性和物質稀缺性。稀缺性的存在意味着決策者必須作出選擇。

經濟學上所說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資源絕對數量的多少,而是稽相對於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而言,再多的物品和資源也是不足的,所以,稀缺性是相對的。但是,稀缺性的存在又是絕對的,它存在於入類社會的任何時期和任何地方。從歷史上看,無論是原始社會還是當今社會,都存在着稀缺性。從現實來看,無論是貧窮的非洲還是富裕的歐美,都存在稀缺性。

稀缺性產生的原因

稀缺性產生的原因如下:

1、數量的有限性,如耕地、石油、淡水等。

2、人類獲取有用物品的能力有限性,如雷電、火山、風等自然現象中蘊含着豐富的能源,但是人類沒有辦法去完全利用他們。

3、人口迅速膨脹,人口規模的擴大導致人均資源越來越少。。

4、人的欲望具有無限膨脹性。

稀缺性的意義

正是由於稀缺性的存在,才決定了人們在使用經濟物品中不斷做出選擇,如決定利用有限的資源去生產什麼,如何生產,為誰生產以及在稀缺的消費品中如何進行取捨及如何用來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而且只有當物品稀缺時,才能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一部分。同時,對稀缺資源的認識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

稀缺性的分類

資源的稀缺性可以進一步劃分為絕對稀缺和相對稀缺。絕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需求超過總供給,相對稀缺是指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但分布不均衡會造成局部的稀缺,通常所說的稀缺性是相對稀缺。

常接觸的稀缺物品可劃分為兩類:一類是像空氣這樣可以隨意得到任意數量的物品,它們是不用付費的自由品;另一類是必須通過交易手段獲取的,稱為具有稀缺性的經濟物品,得到這些經濟物品總是要付出某種代價的。經濟物品是指人類必須付出代價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須藉助生產資源通過人類加工出來的物品,其數量有限。

術語解釋

資源,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的總稱。資源,可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社會在各個發展階段上的各種經濟活動和各種相應的經濟關係及其運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