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聯合艦隊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聯合艦隊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中文名稱: 聯合艦隊

成立時間: 1903年12月28日

解散時間: 1945年5月1日

所屬國家: 日本

戰役: 甲午海戰

日本聯合艦隊成立於公元1903年12月28日,解散於公元1945年5月1日。實際在1894年的甲午海戰中已經叫聯合艦隊了。[1]

艦隊基本情況

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是20世紀前半葉日本帝國海軍在中、遠海執行機動作戰任務的戰略、戰役軍團。由兩個以上艦隊組成,統轄並指揮除近海防禦兵力以外的大部乃至全部機動作戰兵力。艦隊司令或總司令直接隸屬於日本天皇,在軍政方面受海軍大臣領導,在軍令方面受海軍軍令部總長指揮。

艦隊歷史

聯合艦隊前身是1889年7月29日組建的常備艦隊。1874年日本吞併琉球王國,並試圖占領台灣,遭到大清帝國阻撓,這使日本了解到,與大清國的正面交鋒不可避免。受大清帝國成立北洋水師的影響,從1886年開始,日本進行了第1(1886年至1889年)、2期(1889年至1894年)軍備擴張計劃,前後建造了三景艦等一批艦隻,同時向英國訂購了包括防護巡洋艦吉野、浪速、戰列艦富士、八島等在內的一批戰艦。

1894年常備艦隊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北洋水師,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常備艦隊先後參加豐島海戰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擊敗中國北洋海軍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結束後,在德、法、俄等國脅迫下,日本不得不將遼東作價3000萬白銀還給中國。這件事大大刺激了日本,依靠馬關條約的賠款,從1896年開始,日本進入對俄軍備時代,進行了5期軍備擴張計劃,提出"六六艦隊"案,"三三艦隊"追加案等提案,建造或外購了包括戰列艦初瀨、三笠在內的戰列艦11艘,裝甲巡洋艦15艘。聯合艦隊的實力得到大幅增加。

1903年12月28日,常備艦隊改編成聯合艦隊,由東鄉平八郎任總司令,下轄第1、第2和第3艦隊,編有艦船100餘艘,幾乎包括當時日海軍的全部作戰艦艇。次年,聯合艦隊突襲駐旅順的俄國太平洋分艦隊,日俄戰爭爆發,聯合艦隊先後參加黃海海戰(1904年)和對馬海峽海戰,消滅了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戰爭結束後,聯合艦隊解散。

為適應對外擴張需要,聯合艦隊於1915年11月1日正式組建,成為日本海軍常設建制單位,司令由第1艦隊司令吉松茂太郎兼任,參謀長由第1艦隊參謀長山中柴吉兼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成為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大的海軍。

從1910年開始,日本帝國海軍(後面的聯合艦隊)的擴張計劃開始進入對美軍備時代,以建設八八艦隊為目標,在1922年前,進行了4期軍備擴張計劃,戰列艦山城、扶桑、伊勢、日向、長門、陸奧,戰列巡洋艦金剛級(4艘)也在這段時間建成服役。

1922年,《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簽訂,世界列強的海軍軍備競賽得到一定遏制,戰艦建設進入了一段停滯期。但聯合艦隊的擴張並沒有停止,利用條約對航空母艦和小型艦艇限制的漏洞,聯合艦隊先後擁有了鳳翔、赤城、加賀等一批航空母艦。同時對美制訂了九段漸減邀擊作戰設想,試圖使用4支水雷戰隊在帶有大量魚雷的重巡洋艦掩護下對美軍主力艦隊實施夜間魚雷突襲,在大幅削減美軍實力後,在進行主力艦間的艦隊決戰。為此,日本先後建造了4支水雷戰隊(每支水雷戰隊下轄3-4支驅逐隊,每支驅逐隊下轄3-4艘驅逐艦)和10餘艘輕巡洋艦(用於引導水雷戰隊作戰,充當旗艦),並進行了長時間高強度訓練。至太平洋戰爭開始前,日本聯合艦隊的驅逐艦作戰水平特別是夜戰水平遠遠高於美國海軍。

規模擴編

1939年8月30日,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任總司令。1941年11月,聯合艦隊擴編成大規模綜合作

戰艦隊,所轄第1艦隊為戰列艦部隊,第2艦隊為重巡洋艦部隊,第3艦隊為封鎖運輸部隊,第4艦隊為占領區部隊,第5艦隊為北方部隊,第6艦隊為潛艇部隊,第1航空艦隊為航空母艦部隊,第11航空艦隊為岸基航空部隊,以及南遣艦隊。擁有潛艇以上主要作戰艦艇230餘艘(其中航空母艦10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8艘、驅逐艦112艘、潛艇65艘),占當時日本海軍大、中型作戰艦隻90%以上,另有飛機1000餘架。活動在北起千島群島,南至中國海南島,東到加羅林群島的廣闊海域,戰線長達6000海里,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作戰艦隊之一。

艦隊解散

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時間),聯合艦隊奉命襲擊夏威夷珍珠港,摧毀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太平洋戰爭爆發。10日,其岸基航空部隊在馬來海戰中擊沉英國遠東艦隊包括旗艦"威爾士親王"號在內的2艘主力艦。1942年2月在爪哇海區擊潰美、英、荷、澳聯合艦隊,支援陸軍攻占菲律賓、馬來半島、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以及西太平洋主要島嶼,掌握西太平洋制海制空權。4月進入印度洋,攻擊錫蘭(今斯里蘭卡)港口。6月在中途島海戰中遭失敗。同年8月至次年2月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中損失大量作戰艦艇和飛機,從此由進攻轉入防禦,逐漸喪失作戰海域制海制空權。1944年6月和10月,在馬里亞納海戰和萊特灣海戰中遭到決定性失敗,航空母艦損失殆盡,再也無力實施有組織的艦隊作戰。1945年4月7日,作為聯合艦隊最後象徵的旗艦"大和"號戰列艦在駛往沖繩島海域途中,被美軍艦載機擊沉於九州以南海域。5月1日,聯合艦隊改稱海軍總隊。日本投降後解散。

1947年的日本憲法表示日本軍事武裝力量只用於維持自衛。戰後的日本海上武裝力量是日本自衛隊中的海上自衛隊。

損失

1941年日美開戰前,聯合艦隊共擁有艦隻254艘,總噸位106.8萬噸,開戰後新建艦隻383艘,85.8萬噸,合計作戰艦艇共637艘,193萬噸。到戰爭結束只剩下168艘,共約32萬噸。

開戰時,基地航空兵約1469架飛機,機動部隊共計730架艦載機(合計共2199架),加上戰時累計生產的飛機超過30000架,累計損失26285架。僅在曠日持久的所羅門群島作戰中,日本就損失飛機7096架,相當於開戰時的三倍,有7186名飛行員陣亡。

戰爭中,帝國海軍共有元帥2人,大將5人,中將56人,少將252人(合計315人)陣亡。帝國海軍共有409146名軍人陣亡。

戰後,聯合艦隊剩餘的艦隻中,艦況最好的長門號戰列艦和酒匂號輕巡洋艦被用於比基尼島的核試驗。沉沒或傾覆於日本近海的戰列艦伊勢、日向、榛名,航母天城、海鷹,受傷航母隼鷹、龍鳳,未成航母笠置、阿蘇、生駒、伊吹,重巡青葉、利根,輕巡北上、大淀,以及老式裝甲巡洋艦常磐、出雲等就地解體。擱置在新加坡的殘損重巡高雄和妙高被鑿沉於馬六甲。在中國的軍艦和內河炮艦均為國民政府接收。

戰後共拆毀艦隻421艘(含航母、巡洋艦)以及所有潛艇(含特攻袖珍潛艇),135艘中小型艦艇和輔助艦艇由美、蘇、英、中四國瓜分。僅剩下5艘小型海防艇(生名、竹生、鵜來、新南、志賀),1艘運輸艦(宗谷),以及35艘用於掃雷的小型艦艇。

1946年12月1日,日本帝國海軍省改名為第二復員省,帝國海軍的歷史到此結束。至1947年1月1日,太平洋上已經沒有一艘日本軍艦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