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 |
葫蘆罐(學名: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 et Zucc),
別名:水馬香果、蛇參果、三角草、秋木香罐,土木香,青藤香,臭鈴鐺,狗西瓜,馬兜零、馬兜苓、兜鈴、水馬香果、葫蘆罐、臭鈴鐺、 臭罐罐、萬丈龍
中文名因其成熟果實如掛於馬頸下的響鈴而得。馬兜鈴為多年生的纏繞性草本植物。其根、莖、果實都稱馬兜鈴,
馬兜鈴有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的功效,[1]
其莖稱天仙藤有理氣、祛濕、活血止痛的功效,其根稱青木香有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的功效。同時也有強烈致癌物質成分,馬兜鈴酸可引發「馬兜鈴酸腎病」的發生
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馬兜鈴更多>>
「校正」併入《唐本草》獨行根。
「釋名」都淋藤(《肘後》)、獨行根(《唐本》)、土青木香(《唐本》)、雲南根(《綱 目》 宗 曰∶
蔓生附木而上,葉脫時其實尚垂,狀如馬項之鈴,故得名也。
時珍曰∶其根吐利人,微有香氣,故有獨行、木香之名。嶺南人用治蠱,隱其名為三百 兩銀藥。《肘後方》作都淋,蓋誤傳也。
「集解」志曰∶獨行根生古堤城旁,所在平澤叢林中皆有之。
山南名為土青木香,一名 兜鈴根。
蔓生,葉似蘿 而圓且澀,花青白色。
其子大如桃李而長,十月以後枯,則頭開四 系若囊,其中實薄扁似榆莢。
其根扁而長尺許,作葛根氣,亦似漢防己。二月、八月采根。
頌曰∶馬兜鈴今關中、河東、河北、江、淮、夔、浙州郡皆有之。
春生苗,作蔓繞樹而 生。葉如山蕷葉,而濃大背白。
六月開黃紫花,頗類枸杞花。七月結實如棗大,狀似鈴,作 四五瓣。其根名雲南根,微似木香,大如小指,赤黃色。七
「修治」曰∶凡採得實,去葉及蔓,以生絹袋盛於東屋角畔,待干劈開,去革膜,取 淨子焙用。
「氣味」苦,寒,無毒。權曰∶平。時珍曰∶微苦、辛。
杲曰∶味濃氣薄,陰中微陽,入手太陰經。
「主治」肺熱咳嗽,痰結喘促,血痔 瘡(《開寶》)。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咳逆連連 不止(甄權)。清肺氣,補肺,去肺中濕熱
「發明」時珍曰∶馬兜鈴體輕而虛,熟則懸而四開,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氣寒味苦微 辛,
寒能清肺熱,苦辛能降肺氣。錢乙補肺阿膠散用之,非取其補肺,乃取其清熱降氣也,
邪去則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膠、糯米,則正補肺之藥也。湯劑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 吐蠱。其不能補肺,又可推矣。
「附方」舊三,新二。
肺氣喘急∶馬兜鈴二兩(去殼及膜),酥半兩(入碗內拌勻,慢火炒干),甘草(炙)一 兩,為末。
每服一錢,水一盞,煎六分,溫呷或噙之。(《簡要濟眾》)一切心痛,
不拘大小男女∶大馬 兜鈴一個,燈上燒存性,為末。溫酒服,立效。(《摘玄方》)
咽中如有物,咽不下,吐不出,心下熱悶∶兜鈴一兩,煎水服,即吐出。(崔行功《纂 要方》)
痔 腫痛∶以馬兜鈴於瓶中燒煙,熏病處良。(《日華本草》)
獨行根
「氣味」辛、苦,冷,有毒。大明曰∶無毒。
志曰∶有毒。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主治」鬼疰積聚,諸毒熱腫,蛇毒。水磨為泥封之,日三、四次,立瘥。
水煮一、二 兩,取汁服,吐蠱毒。又搗末水調,塗疔腫,大效(《唐本》)。治血氣(大明)。利大腸,治 頭風瘙癢禿瘡(時珍,出《精義》)。
「附方」舊一,新五。
五種蠱毒∶《肘後方》雲∶席辨刺史言∶嶺南俚人,多於食中毒,人漸不能食,胸背漸 脹, 先寒似瘴∶
用都淋藤十兩,水一斗,酒二升,煮三升,分三服。毒逐小便出。十日慎食毒物。
不瘥更服。土人呼為三百兩銀藥。又支太醫雲∶兜鈴根一兩為末,水煎頓服,當吐蠱出,
未 盡再服。或為末,水調服,亦驗。中草蠱毒,此術在西涼之西及嶺南。人中此毒,
入咽欲死 者∶用兜鈴苗一兩,為末。溫水調服一錢,即消化蠱出,神效。
(《聖惠方》)腸風漏血∶馬 兜鈴藤、谷精草、荊三棱(用烏頭炒過),
三味各等分。煎水,先熏後 疔腫復發∶馬兜鈴根搗爛,用蜘蛛網裹敷,少時根出。(《肘後方》)
惡蛇所傷∶青木香半兩,煎湯飲之。(《袖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