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鳳鼻頭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鳳鼻頭遺址

圖片來自mdnkids

鳳鼻頭遺址,正式文化資產名稱為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位於現今台灣高雄市林園區中門里的史前遺址,遺址坐落在中坑門聚落北側的台地上,地處鳳山丘陵南端,面積達9.7公頃。

文化內涵約在距今5,200年到2,000年前,文化層包含有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及鳳鼻頭文化[1][2],表現了臺灣西南部的史前發展樣態。

介紹

最早紀錄為1941年由金子壽衛男(1913—2001)發現[3];1943年國分直一亦曾調查遺址。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服役中的考古學家坪井清足在現今遺址區域內挖掘戰壕時,發現部分文化層,戰後展開研究並發表研究報告[4],同時以「鳳鼻頭」稱呼遺址,後多以此稱呼原名「中坑門」的遺址,研究成果並發表於「第八屆太平洋科學會議與第四屆遠東史前學會議」。後續有張光直、黃士強、劉益昌等進行調查、試掘及發掘。遺址現況主要為果園、植栽及墓葬使用。

出土遺物包含距今約5,000至4,300年前(西元前3,050-2,350年)的大坌坑文化繩紋陶、網墜、矛鏃;距今4,300至3,500年前(西元前2,350-1,550年)的牛稠子文化繩紋紅陶陶罐、陶瓶、陶缽、紡輪及石器如斧鋤形器、矛鏃形器、石刀、錛鑿形器等,多見橄欖石玄武岩製成,推測與澎湖地區有密切交流;距今約3,500至2,000年前(西元前1,550-50年)鳳鼻頭文化的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陶罐、陶杯、陶碗、紡輪;石器包含斧鋤形器、錛鑿形器、石刀、矛鏃形器、網墜、耳飾和石環等,亦見貝塚現象;除了史前文化層之外,也可見清代和日治時期的遺留。

而依照其文化相之豐富,並能代表臺灣西南部地區的史前文化發展層序,同時為鳳鼻頭文化之代表遺址,經2000年2月11日公告為國定古蹟,並於2006年5月1日變更為國定考古遺址

影片

高雄林園「鳳鼻頭遺址」一探新石器時代黑陶文化

參考文獻

  1. 鳳鼻頭(中坑門)考古遺址. 國家文化資產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22-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20). 
  2. 國定鳳鼻頭考古遺址.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23-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0). 
  3. 何傳坤. 臺灣高雄鳳鼻頭遺址出土動物骨骼的動物考古學及埋藏學研究.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010-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7). 
  4. 鳳鼻頭(中坑門)遺址.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2018-0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