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89.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的原始碼
←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B3DDF4" align= center| '''<big>三国志</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limg/191219/091G932L-0-lp_c_228_173.jpg width="285"></center> <small>[https://img.gugong.net/uploads/allimg/191219/091G932L-0-lp_c_228_173.jpg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align= light| |}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相信看过《[[三国志]]》的人都会发现这个问题:《三国志》里绝大多数传记都只写成功和胜利的事迹,对于失败只是一笔带过,甚至提也不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武帝记》中关于赤壁一役的记述:“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短短22字便把曹操生平最大的败绩,直接导致三国鼎立的战役写尽,而注释也仅仅百余字而已。对比官渡一役,洋洋洒洒六百余言,注释近千言。对于孟德来说两次意义同等重要(这个我就不废话了。个人认为官渡战败后,本初方面也还有相当的实力),差异尽如此之大。不看完整本书很难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正确认识。<ref>[https://k.sina.com.cn/article_7234254353_1af31f61100100mu99.html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新浪网] </ref> 另一个问题是《志》里常常将所有功劳归在一两个君王或重臣名下。这就造成君主的传记特别长(《[[武帝记]]》最典型,除掉注释也有1。2万字以上),而不少臣子的传记极短,经常不明白一些人如何身居高位。以夏侯忄享为例,元让在魏武时就位居前将军,文帝时更是出任大将军,可谓魏国武将第一人。但他的传记严格来说只有500余字(除掉韩浩的),战绩几乎没有,和他弟弟妙才根本没的比。而两人的封邑刚好相反:哥哥2500户,弟弟800户。不少网友对此颇为不解,以为元让只是治国厉害。那么为何他不像文若那样作个尚书令?我注意到元让在魏武后期曾都督26军,而于禁救樊城时才统7军而已,在加上元让常常坐镇后方,可见他有惊人的统率能力。我猜测安定后方,统筹边疆的大小战役都由他策划指挥(要不哪来那么多功勋);还有元让经常随曹操“从征”,我估计大的战役经常协助曹操指挥、布局。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只能说三国最“用人唯贤”、“目光神准”的曹操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把一个文官提拔为统领大军的将军。我想这不太可能。 为何会出现这些问题?我想,除了[[陈寿]]个人的风格、喜好倾向外,更主要的是当时的文化高压政策。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清楚,我就不细说了。我估计陈寿当时一方面为了“为尊者讳”而极力歌颂,另一方面又将功绩限定在无从挑剔的战功上。 我觉得他实施第一点的时候,故意以只歌功颂德的写作风格来写作,这样可以避免有人说他刻意歌颂谁,触怒当权者。我以为他把功绩集中在一起的那少数几个人,都是当时官方承认的英雄,这也是相同目的。作者大概故意把真相隐藏在整本书后面,既可以防备检查,又能尽量保存真相。第二点可以从孔明治蜀,韩浩提议屯田,以及文若、蒋琬的政绩简略可以看出。一来乱世里内政本来就显得相对次要,二来恐怕也不敢怎么写——要是老实写出来,当权者还有什么功绩可言。 不能不感激作者写出这么一段相对有意义的历史。但还是有那么多真相,就这样随大江东去……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ref>[https://www.gugong.net/zhongguo/sanguo/24849.html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故宫历史网] </ref>
返回「
《三国志》的悲哀:时代的悲哀亦是中华民族的悲哀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