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219.20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乔达摩•悉达多 的原始碼
←
乔达摩•悉达多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乔达摩‧悉达多(Siddhāttha Gotama,约生于公元前五世纪),音译又译作悉达罗他、悉达、悉多、悉陀,意译则作一切义(事)成。为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Śākyamuni),尚未觉悟前而身为释迦族太子时的之名。 二千五百年前,东北印度的喜马拉雅山麓,由释迦族建立的贵族共和国之一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ū),当时的国王,姓乔达摩,属刹帝利种,名净饭王,娶天臂城国王的女儿为妻,名摩耶夫人(Siri Maya,生年不详,约卒于公元前563年)。据西晋僧人释法炬(公元259年-公元307年,另一说为公元309年-公元358年)所翻译的《佛说灌洗佛形像经》记载,摩耶夫人于四十五岁时,于四月八日在蓝毗尼园(Lumbini,现今尼泊尔境内)的无忧树下生下悉达多。佛经描述悉达多初降人间,即能自行七步,并举右手说:「我于天人之中,最尊最胜!」(意思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摩耶夫人在生下悉达多后的第七天病逝,嗣后即由同时嫁给净饭王的摩耶之姊,摩诃波闍波提夫人(Mahāprajāpati,生卒年不详,汉译为「大爱道」)扶养长大。悉达多七、八岁时,从跋陀罗尼婆罗门,受学《梵书》等六十种书,又从武师学习诸般武艺。十四岁出城郊游,先后在各个城门遇见佝偻老叟(老人)、命垂病患(病人)、出殡死尸(死人)等震慑人心的悲惨景象,最后,遇见一位出家人(沙门),这番机缘,让他深刻体悟到无法掌握的变异人生,而兴世间无常之感,并产生出家修道之念。十六岁时,净饭王忧虑悉达多出家,为他建立春、夏、冬三间宫殿(三时殿),广聚美女、珍宝,用以挽留悉达多。十九岁,纳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生一子叫罗睺罗(Rāhula)。然而,豪华的宫廷,情爱的迷醉,都不能挽留悉达多为了寻求自由解脱的心愿。在二十九岁(一说十九岁)那年的某天夜里,悉达多看了正在酣睡中的妃子及儿子最后一眼之后,便唤起他的驭者车匿(Chandaka,生卒年不详) ,骑上白马,疾驰出宫,离开迦毗罗卫城。拂晓时分,到了罗摩村,自行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并命令车匿自行返宫,代他向父王报告他已出家的消息。 之后,悉达多到了毗舍离的苦行林,向薄伽婆仙人(生卒年不详)求法。随后又向数论派的仙人求学解脱之道。在苦行林中,面对这些苦行者的种种修行方式(披草衣、穿树皮、卧泥中、躺荆棘、睡钉板、晒烈阳…),悉达多心中感触良深,认为这些都是不究竟的方法,于是,又转向阿罗逻迦蓝与郁陀迦罗摩子两位修习禅定的仙人习法,很快就获得高深的禅定成就,却仍觉得禅定虽可获致短暂的轻安和快乐,但也无法彻底解决人生的苦恼。因之,他又离开而来到尼连禅河边伽耶山附近的苦行林修道。 经过六年苦行生活的悉达多,日食一麻一麦,肉体虽能承受各种困苦,但形体却日益枯瘦如柴,便毅然放弃这种自虐式的苦行,带着消瘦羸弱的躯体,走到尼连禅河沐浴,洗净身上的污垢,并接受牧羊女的乳糜供养而逐渐恢复体力。之后,就到附近的菩提树下以柔软的草叶铺在座上,端身正念,发大誓愿:「我今若不成正觉,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从此,静心默照,思惟拔除人间之苦的解脱之道。以大慈大智的襟怀,奋勇精进的精神,在树下盘坐四十九天后,终于在二月八日的清朗夜空中,克服内外魔障,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成就佛果的悉达多,自内心道出赞叹的话语:「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此刻,他彻底觉悟生命的真谛,悟透一切法无非是「缘起」的道理,所以,自称为无上的佛陀(Buddha),皈依他的弟子们,则称悉达多为「世尊」、「释迦牟尼」。 而随着佛教的建立与对释迦牟尼的尊崇,佛教徒对于悉达多太子的身分也多所崇拜。现今佛教徒依据《佛说灌洗佛形像经》以农历四月八日为悉达多太子诞生日,经中认为灌浴佛像能有福报功德,是以佛教徒即设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悉达多太子像,并以香汤灌浴悉达多太子像。因而佛诞日又被称为「浴佛节」,是现今佛教十分重视之节日。
返回「
乔达摩•悉达多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