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7.224.4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伍德羅·威爾遜 的原始碼
←
伍德羅·威爾遜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Officeholder |name = 伍德罗·威尔逊 (1919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native_name = Woodrow Wilson |image = |caption = |office = [[美国总统列表|第28任美国总统]] |vicepresident = [[托马斯·R·马歇尔]] |term_start = 1913年3月4日 |term_end = 1921年3月4日 |predecessor =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successor = [[沃伦·盖玛利尔·哈定|沃伦·G·哈定]] |office2 = 第34任新泽西州州长 |term_start2 = 1911年1月17日 |term_end2 = 1913年3月1日 |predecessor2 = 约翰·福特 |successor2 = 詹姆斯·菲尔德<small>(代理)</small> |birth_name =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br />Thomas Woodrow Wilson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56|12|28}} |birth_place = [[弗吉尼亚州]][[斯汤顿 (弗吉尼亚州)|斯汤顿]]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24|2|3|1856|12|28}} |death_place =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restingplace = [[华盛顿国家座堂]] |party = [[民主党 (美国)|民主党]] |spouse = {{unbulleted list|{{marriage|{{le|埃伦·亚克森·威尔逊|Ellen Axson Wilson|埃伦·亚克森}}|1885-6-24|1914-8-6|reason=过世}}|{{marriage|{{le|伊蒂丝·威尔逊|Edith Wilson|伊迪丝·柏林}}|1915-12-18}}}} |children = 玛格莉特、杰茜、爱莲娜 |alma_mater = [[普林斯顿大学]]<br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profession = {{hlist|学者|史学家|政治学家}} |religion = [[长老宗]] |awards = [[诺贝尔和平奖]] }}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lang-en|Thomas Woodrow Wilson}},{{bd|1856年|12月28日|1924年|2月3日|CatIdx=W}}),[[美国]]第28任[[美国总统|总统]]。此前,他曾先后任[[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新泽西州]]州长等职。 作为[[进步主义]]时代的一个领袖,19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由于前總統[[西奥多·罗斯福]]和時任總統[[威廉·塔夫脱]]的竞争分散了共和党选票,他最終以四成普選票及四十州的選舉人票,以民主党人身份当选总统,成為1897年至1933年期間唯一 一位民主黨總統。迄今为止,他是唯一拥有[[哲学博士]]头衔的美国总统([[法律博士]]衔除外),也是唯一一名任总统以前曾在新泽西州担任公职的美国总统。 在第一个任期中,威尔逊支持民主党控制的议会通过[[联邦储备法案]]({{lang|en|Federal Reserve Act}}),[[克莱顿反托拉斯法案]]({{lang|en|Clayton Antitrust Act}}),[[联邦农田贷款法案]]({{lang|en|Federal Farm Loan Act}}),还通过新的收入法在联邦一级开征收入税,以及建立[[联邦贸易委员会]]。但他同时因为支持在联邦政府机构中实施[[种族隔离]],导致大批黑人员工被解职,而遭到当时[[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民权]]团体的批评。 [[1916年美国总统选举]]勉强胜出后,威尔逊第二个任期的中心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尽管他在竞选时打出“他让我们远离战争”({{lang|en|he kept us out of the war}})的口号,美国的中立政策却未能持久。德国经外交秘书[[阿瑟·齐默尔曼]]发送给墨西哥、保证其若两国结盟德国将帮助墨重新获得被美国占领之北方数州的[[齐默尔曼电报|电报]],以及发动[[无限制潜艇战]]促使威尔逊多次对德国给予警告,并最终于1917年4月要求国会宣战。不过威尔逊主要是关注参战的外交和财政面,而把作战任务交给军事部门。在[[大后方]],他于1917年发动美国历史上首次实际有效的征兵,通过建立[[自由公债]]({{lang|en|Liberty Bonds}})筹集数十亿战争资金,设立[[战争工业委员会]]({{lang|en|War Industries Board}}),促进[[工会]]运动,通过[[史密斯-莱佛法案]]({{lang|en|Smith-Lever Act}})监督农业和食品生产,控制铁路运输,通过首个联邦级致幻药物取缔法案,并镇压[[反战|反战运动]]。此外在他的任期内普遍实现[[选举权#妇女选举权|妇女选举权]]。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威尔逊亲自主导对德交涉和协定停火。他发表[[十四点和平原则]],从中阐述他所认为的能够避免世界再遭战火的新世界秩序。1919年赴[[巴黎]]筹建[[国际联盟]]以及拟定[[凡尔赛条约]],并尤其关注自战败帝国中建立新国家的问题。后主要由于他对创建国联的贡献,于1920年被授予1919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在与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围绕美国加入国联一事而进行激烈斗争时,因[[中风]]而昏倒。由于拒绝妥协,威尔逊最终未能使加入国联案在参院通过。尽管没有美国的加入,国联还是于1920年成立。威尔逊所秉持的[[国际主义]],也被后人称为“威尔逊主义”,主张美国登上世界舞台来为民主而战斗。这成为以后美国外交政策中一个颇有争议的理念,持久地为[[理想主義]]者所效仿,却为[[現實主義]]者所排斥。
返回「
伍德羅·威爾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