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49.2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冯泽芳 的原始碼
←
冯泽芳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冯泽芳(1899.2.20-1959.9.22),字馥堂,出生于浙江义乌,农学家,农业教育家, [1] 中国现代棉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2] 冯泽芳1921至1925年先后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及国立东南大学农科;1933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冯泽芳毕生致力于棉花科研、技术推广、农业教育,在划分中国棉区,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鉴定与发展离核木棉。 [2] 中文名 冯泽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浙江义乌 出生日期 1899年2月20日 逝世日期 1959年9月22日 职 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 美国康奈尔大学 主要成就 倡导推广“斯字棉”、“德字棉”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 代表作品 《中国棉讯》、《中国棉业》和《中国棉业副刊》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主要成就 ▪ 科研成就 ▪ 人才培养 ▪ 荣誉表彰 3 个人生活 4 社会任职 5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编辑 1899年2月20日,冯泽芳出生在浙江义乌赤岸村(现赤岸三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上 [1-2] 1906年,朱德恒在距赤岸4里路的乔亭村办起了端木学堂。父亲把他转到这所学堂读书。 [2] 1913年,冯泽芳考入位于金华的浙江省立第七中学(现金华市一中)。 [2] 冯泽芳(4张) 1916年12月,冯泽芳中学毕业。因家里经济困难,不能供他继续升学,回到义乌,在绣湖边上的私立调南小学任教。 [2] 1917年,冯泽芳中学毕业后,因家贫未能继续升学而回县在私立稠南小学当教员。 1918年,冯泽芳考入免收学膳费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 [2] 1921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东南大学。冯泽芳按学校规定,边工作边补读本科学分,4年后学分读满。 1925年,冯泽芳获东南大学本科学历。 [1] 1921—1925年,冯泽芳先后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及国立东南大学农科,并任国立东南大学助教,江苏省立第三、第一农校教员。 1925年6月,冯泽芳毕业于东南大学农科农艺系。 [2] 1926年春,冯泽芳经人介绍,与义乌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教员孟成玉结婚。 [2] 1926—1929年,冯泽芳任江苏省立第一农校教员,江苏省立通州棉作试验场整理员、场长,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副场长。 1927年,冯泽芳经孙玉书教授推荐,到江苏省立通州(现南通)棉作试验场任整理员,后升任场长。 [2] 1930年,冯泽芳赴美国深造,就读于康奈尔大学。 [1] 1932年,冯泽芳以《棉作田间试验技术概论》为题通过论文答辩,获得该校硕士学位。 1933年,冯泽芳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 [1] 同年秋,冯泽芳学成归中国,在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下属的棉业统制委员会任技术专员。 1934年,棉业统制委员会成立中央棉产改进所,冯泽芳任副所长兼植棉系主任。 [2] 1936年9月,冯泽芳来到云南考察。 [2] 1940年夏,冯泽芳调回已迁到四川荣昌县的中央农业实验所本部,主持棉作系工作。 [2] 1942年,冯泽芳应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之聘请,回到中央大学担任教授、农学院院长。遂又举家迁到重庆沙坪坝。 [2] 1947年,冯泽芳任农林部棉产改进处副处长时,倡导创办“中国棉业出版社”。 1947年,他离开中央大学到棉产改进处工作。 1949年春,冯泽芳又回到中央大学农学院任教(该校后经院系调整改名为南京农学院)。 1956年,他参加中国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制定工作,建议成立全国棉花研究所。在得到批准后,亲自参加筹建工作。 1957年,冯泽芳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首任所长。 1959年9月22日,冯泽芳于安阳不幸辞世,终年仅60岁。 [3]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冯泽芳为拓宽棉花种性改造的途径,大胆从事美洲陆地棉和海岛棉与中国亚洲棉的种间杂交及其后代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 [1] 冯泽芳先生书籍 冯泽芳从大量的杂交试验中明确了以染色体多的美洲棉作母本,以染色体少的中国亚洲棉作父本,可以得到极少量的杂种,这在当时是一个新论点,并为以后的实践所证实。他根据杂种一代花粉母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构型,分析了种间不易交配性及杂种一代不育性的原因。这些观点和所提供论证数据,在当时处于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 冯泽芳从发展棉花生产的总目标出发,先划分宜棉区域,开拓植棉业,然后考虑加工工业与种植业密切配合,以便利农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的供给。他认为今后应建设好棉业区,即在最有利的环境中植棉,在棉产集中的地区发展棉纺工业,这样可以扩大主要棉区,淘汰小棉区;各省不宜提倡棉产自给,应因地制宜发展各自的特产,建成各种特用经济作物区。对于特用经济作物区划,他也主张应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合理的区域分工,如分别在最适宜的区域发展棉业区、茶叶区、丝业区等,以求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自给。 冯泽芳在1936—1959年曾先后6次发表过有关中国适宜棉区的文章。他根据棉区的无霜期、温度、雨量、日照等气象因素,地势、土质、海拔等地理条件,与棉花的分布、生长发育、产量构成的关系,以及农情调查、品种区域适应性等研究资料,通过反复实践,对中国棉区的划分由原来的三个发展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特早熟、西北内陆及华南五个棉区。 [1] 主要论著 他写了《合于中国栽种的洋棉》、《合于中国栽培的细绒棉》、《中国的棉花》等通俗读物,对推动当时的棉花生产起到了技术指导作用。他还同他的学生潘家驹合译了《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并组织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棉花专著《中国棉花栽培学》。 冯泽芳,中棉之形态及其分类[J].中华农学会报,1924,(45):13~48. 冯泽芳,中等棉作学[M].中华书局,1925. 冯泽芳、王善全,东大农科之改良中棉品种[J].农学,1925,2(4). 冯泽芳,中棉之孟德尔性初步报告[J],农学,1925,2(7). 5 冯泽芳,江苏省立棉作试验场关于中棉纯系育种方法之研究[J],中华农学会报,19 31,(87). 6 冯泽芳,适于中国栽培的美棉新品种[J].农报,1935,2(27):935~937. 冯泽芳,A Genetic and Cytological Study of Species Hybrids of Asiatic and American Cottons,Botanical Gazette,1935,96(3):485~504. 冯泽芳,再论斯字棉与德字棉[J].农报,1936,3(25):1309~1312. 冯泽芳,最近二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之结果及今后吾国之棉种问题[J].中华棉产改 进会月刊,1936,(7、8). 冯泽芳,斯字棉之试验成绩与繁殖推广之现状[J].农报,1937,4(11):854~858 . 冯泽芳,云南省宜棉区域的调查[J].云南教育与科学,1938,(5). 冯泽芳,云南木棉之研究及推广[J].云南教育与科学,1940,(7):5~14.. 冯泽芳、奚元龄、陈仁,关于云南木棉之几种研究[J],农报,1940. 冯泽芳、张天放,一年来云南省木棉推广事业[J].农报,1940,5(13~15): 216~221. 冯泽芳,陕西省斯字棉推广之经过[J].陕西月刊,1940,1(1):9~14. 冯泽芳,中国之三个棉花适应区域(简报)[J].农报,1940,5(22~24):442~443 . 冯泽芳,我国棉工业区域的合理分布[J].新经济,1940,3(8):170~175. 冯泽芳,中国棉产之分布及其因果[J].中农月刊,1945,6(7):12~16. 冯泽芳,抗战时期与建国时期之农业[J].中央周刊,1946. 冯泽芳,棉产改进的时代使命[J].中国棉讯,1947,1(3):29~30. 冯泽芳,冯泽芳先生棉业论文选集[M].中国棉业出版社,1948. 冯泽芳,合于中国栽培的洋棉[M].商务印书馆,1950. 冯泽芳,合于中国栽培的细绒棉[M].中华书局,1953. 冯泽芳,中国的棉花[M].农业出版社,1956. 冯泽芳、汪雄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第一年(1956)的工作及成果[J].中国农报, 1957,9(14):12~14. 冯泽芳、潘家驹译,棉花遗传选种文献摘要[M].科学出版社,1959. 人才培养 冯泽芳重视农业人才,特别是棉花专业人才的培养。1942年至1947年和1949年至1956年,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讲授棉作学、农业概论、农艺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 [1] 荣誉表彰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 个人生活 编辑 亲属成员 冯泽芳有三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他排行老四。 名字由来 泽,是家谱中规定的辈分用字;芳和馥,是父母期盼他给家庭堂上带来书卷芳香之气冯泽芳从小就聪明颖悟。 天资聪慧 3岁时,赤岸街上店铺的名字,都能读得出来。爷爷看他资质聪颖,又勤奋好学,于是决心供他读书。距赤岸20里路的朱店村,有一名气较大的私塾。 师从先生 先生朱德恒,是清末举人,曾官至陕西御史。冯泽芳师从朱德恒,熟读《三字经》、《大学》、《中庸》、《论语》等书。他一直对朱德恒先生非常崇敬。 [1] 社会任职 编辑 1949年—1955年,冯泽芳先后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农学院教授。 [1] 人物评价 编辑 冯泽芳虽然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成为中国棉业改良的一代宗师,但他始终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经常提到师长和同学们对他的教诲和帮助。在他50周岁时,曾套用胡适《尝试集》中诗句自咏:“清夜每自思,此身非吾有,一半属师长(胡诗原为一半属父母),一半属朋友”,表达了他对师友的怀念感情。 冯泽芳的一生始终保持农家子弟勤劳俭朴的作风。
返回「
冯泽芳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