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8.103.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叉龍科 的原始碼
←
叉龍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叉龍科'''<br><img src="https://thumbs.dreamstime.com/b/photorealistic-representation-amargasaurus-dinosaur-side-scientifically-correct-view-white-background-drop-37032869.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dreamstime.com/illustration/dicraeosauridae.html 圖片來自dreamstime]</small> |} '''叉龍科'''([[學名]]:''Dicraeosauridae'')是[[蜥腳下目]][[梁龍超科]]的一個演化支,與[[梁龍科]]同屬於[[鞭尾類]]底下的姊妹分類單元。叉龍科包含了[[阿馬加龍]]、[[春雷龍]]、[[叉龍]]、[[短頸潘龍]]等屬。標本在[[北美洲]]、[[南美洲]]、[[非洲]]、[[亞洲]]都有發現。 地質年代約從[[侏儸紀]]早期或中期到[[白堊紀]]早期。 叉龍科可能在[[新蜥腳類]]發展的非常早期就演化出來。只有少數物種倖存至白堊紀,其中最年輕的是阿馬加龍。 1914年,德國古生物學家沃納·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坦尚尼亞發現的叉龍敘述中一同提到了叉龍科。<ref>{{Cite book|title=The Dinosauria|author1=Weishampel, DB |author2=Dodson, P |author3=Osmolska, H |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year=2007|isbn=978-0520254084|location=|pages=}}</ref>叉龍科因為牠們相對短的頸部和較小的體型,而在蜥腳類中相當獨特。 這個演化支是個[[單系群]],並由系統發生學提供有力的支持,一共有13個明確的[[共有衍徵]]將本科物種關聯在一起。牠們於侏儸紀中期自梁龍超科中分支出來,這點能根據[[岡瓦納大陸]]還相連時的南美及東非叉龍科的多樣性得到證實。然而,春雷龍在系統發生學的位置上仍有爭議,牠是叉龍科唯一的北美洲物種。有些認為牠屬於基礎叉龍科,其他則認為牠屬於[[梁龍科]]。春雷龍在叉龍科或梁龍科的支序位置,對於研究叉龍科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學意義。<ref name=":32">{{Cite journal|last=Harris|first=Jerald D.|date=2006-01-01|title=The significance of Suuwassea emilieae (Dinosauria: Sauropoda) for flagellicaudatan intra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journal=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volume=4|issue=2|pages=185–198|doi=10.1017/S1477201906001805|issn=1477-2019}}</ref>
返回「
叉龍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