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184.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地下径流 的原始碼
←
地下径流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https://graph.baidu.com/s?entrance=GENERAL&extUiData%5BisLogoShow%5D=1&inspire=&promotion_name=pc_image_shitulist&sign=121b59960c75833a70d5d01678371288&tn=pc&tpl_from=pc"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地下径流'''<br><img src="https://bj.bcebos.com/shitu-query-bj/2023-03-09/22/9960c75833a70d5d?authorization=bce-auth-v1%2F7e22d8caf5af46cc9310f1e3021709f3%2F2023-03-09T14%3A14%3A50Z%2F300%2F%2F1fb4f879b704b561ce048c1cb9729d0487d4465bdbe9f00dfbbc8d3f20236bf6 " width="280"></center><small> 圖片來自百度</small> |} '''地表径流'''(runoff),是由大气降水形成的,并通过流域内不同路径进入河流、湖泊或海洋的水流。习惯上也表示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即径流量。地下径流(subsurface)是径流的一种。由地下水的补给区向排泄区流动的地下水流。是径流的组成部分——基流。大气降水渗入地面以下后,一部分以薄膜水、毛管悬着水形式蓄存在包气带中,当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多余的重力水下渗形成饱水带,继续流动到地下水面,由水头高处流向低处,由补给区流向排泄区。是枯水的主要来源。<ref>[[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水利工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ref> '''河川径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a 气候因素.它是影响河川径流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气候要素中的降水和蒸发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降水方面,降水形式、总量、强度、过程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都会影响河川径流的变化.例如,降水量越大,河川径流就越大;降水强度越大,短时间内形成洪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蒸发方面,主要受制于空气饱和差和风速.饱和差越大,风速越大,则蒸发越强烈.气候的其他要素如温度、风、湿度等往往也通过降水和蒸发影响河川径流. b 流域的下垫面因素.下垫面因素主要包括地貌、地质、[[植被]]、[[湖泊]]和[[沼泽]]等.地貌中山地高程和坡向影响降水的多少,如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坡地影响流域内汇流和下渗,如山溪的水就容易陡涨陡落.流域内地质和土壤条件往往决定流域的下渗、蒸发和地下最大蓄水量,例如在断层、节理和裂缝发育的地区,地下水丰富,河川径流受地下水的影响较大.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可以起到蓄水、保水、保土作用,削减洪峰流量,增加枯水流量,使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趋于均匀. c 人类活动.例如,通过人工降雨、人工融化冰雪、跨流域调水增加河川径流量;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筑沟开渠调节径流变化;通过修筑水库和蓄洪、分洪、[[泄洪]]等工程改变径流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径流是地球表面水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化学、物理特性对地理环境和生态系统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因素主要有哪几类?''' 1、气候是影响潜水动态最活跃的因素。雨季,降水入渗补给使潜水位上升,潜水矿化度降低;雨季过后,蒸发和径流排泄使潜水位逐渐下降,在翌年雨季前出现谷值,潜水矿化度升高。这种一年中周而复始的变化,称为季节变化。气候的多年变化,则使潜水位发生相应的多年周期性起伏。 2、地表水体附近,地下水动态受地表水的明显影响。河水位上升时,近岸处的潜水位上升最快,上升幅度最大;远离河岸,潜水位变化幅度变小,反应时间滞后。 3、气候水文因素决定了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模式,而地质因素则影响其变化幅度与变化速度。例如,承压含水层受到上覆隔水层的限制,补给区动态变化强烈而迅速,远离补给区则变得微弱而滞后。对于潜水,包气带厚度越大,滞留于包气带中的水便越多,潜水位的变化越滞后于降水。 4、人为因素也可影响地下水的天然动态。例如,打井取水后,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转由采水井排出,如采水量超过补给量,地下水位则逐年下降。再如,利用地表水大水漫灌而不加强排水,潜水位将因灌水入渗补给而逐年上升,引起[[土壤]]次生沼泽化或[[盐渍化]]。 人工采排地下水:钻孔取水或矿坑渠道排除地下水后,人工采排成为地下水新的排泄去路;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原来的均衡遭到破坏,天然排泄量的一部或全部转为人工排泄量,天然排泄不再存在,或数量减少(泉流量、泄流量减少,蒸发减弱),并可能增加新的补给量。 如果采排地下水经过一段时间后,新增的补给量及减少的天然排泄量与人工排泄量相等,含水层水量收支达到新的平衡。在动态曲线上表现为:地下水位在比原先低的位置上,年变幅波动增大,而不持续下降。如实例可知:在河北饶阳县五公地区,开采第四系潜水及浅层承压水作为灌溉水源。每年3―5(6)月采水灌溉,水位降到最低点。6(7)月雨季开始,采水停止,降水入渗及周围地下水径流补给,使水位迅速上升。雨季结束后,周围的径流流入填充开采漏斗,水位继续缓慢上升。翌年采水前期,水位达到最高点。这一动态变化显示了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动态类型称为开采―径流型。 在天然条件下,由于气候因素在多年中趋于某一平均状态,因此,一个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补给量与排泄量在多年中保持平衡。反映[[地下水]]储量的地下水位在某一范围内起伏,而不会持续地上升或下降。地下水的水质则在多年中向某一方向(盐化或者淡化)发展。 '''视频''' '''地下径流划分'''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1x411g73h/?p=19 哔哩哔哩]
返回「
地下径流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