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59.2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大荔县基督教 的原始碼
←
大荔县基督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sw/kfz-cos/kfzimg/6334710/9116526d3cd5f9e9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mbook.kongfz.com/222197/5001411637/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small> |} '''大荔县基督教'''是清光绪七年(1881),瑞华西差会派[[瑞典]]人查明道来本县传教,在[[大荔县]]城内设立了“福音堂”,作为活动基地。继后到大荔从事教务活动的瑞典籍教士有:伯信诚、胡林德、宋益廉、吴周泰、林教士、爱教士,挪威籍卫国秀等。婆合乡高八村高明顺,首先从查明道、伯信诚学道。清光绪三十年(1904)高被聘为大荔、华县两县传道员,立为长老,后又有蒲城永丰的樊喜凤,华阴南马家的杨生华,大荔的潘有才、惠立志、张兆祥等立为专职或义工传道员。他们以大荔为据点,向朝邑、华阴、华县扩教,民国九年(1920)已发展教徒约百人。1921年后,教区已由县城扩及到安仁、双泉、南龙池、堤浒、步昌、西庄、陈村、义井等村镇。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教徒增加到200余人。当时,华人主持教会工作的,大荔是王庆河长老,朝邑是惠立志牧师。抗日战争开始后,仅从事一般教务工作,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 教会在县城内红楼巷创办崇德小学,1937年校迁南龙池村。1939年与双泉薛子惠执事办的培心小学合并。1943年迁回县城,1948年停办。1920年,教士吴周泰、胡林德创立了“大荔基督教红十字会”。1923年教会成立了“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东路十一县临时委员会”,1946年教会开设“圣经学院”。这些组织,不几年均撤销。 瑞典传教士在县期间,有的专横跋扈,对华人教会工作人员训斥压制,使华人在教务活动上根本无自主权;有的在社会上欺辱百姓,蛮横无理。教士胡林德一次外出,所雇车夫因迟来少许,便遭其痛打,群众愤愤不平。建国前夕,外籍传教士均已离县回国。 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宗教]]实行保护政策,1951年,成立了“基督教大荔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管俊凯任主任,刘志仁任副主任。1950年11月,高辅华在[[重庆神学院]]按立为牧师,后返籍任专职传道员,义工长老有李子正、杨步荣、马宏道。1952年,王庆江牧师由四川返回,主持教务工作。韦国伟长老任总会总干事。1957年冬,省宗教处处长王俗明、[[西安市]]爱国会常华光牧师及杨尧章长老来大荔召开渭南地区十一县教牧、传道人员会议。会后,将“陕南”、“陕北”二总会改组为陕东总会,总会设大荔。1960年,教务实行改革。1965年,全县有支会6个,牧师4人,长老3人,教徒67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会受到冲击,活动基本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落实,教堂开放。1982年,县政府将县城内教会两处房产及活动场所全部退回。朝邑、南龙池、陈村、店干、堤浒五处教会房产亦作了清退。同年高辅华牧师主持教务工作。1981、1982年进行了施洗,连同“自由布道”,1983年教友约600人。1986年教友发展到近千人,学友2000人。同时,恢复了“三自爱国委员会”和“教务委员会”。
返回「
大荔县基督教
」頁面